孔明军
摘要: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它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底蕴与支撑。因此,教师要将写作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托具体文本,使写作素养真真切切地生长。
关键词:初中写作;教材文本;素材宝库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积淀,在写作时也能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但是他们的写作思路有时不够明晰,无论是选材还是具体的细节表达总显得有些混乱。教材文本是写作教学的宝库,是抵达写作素养的路径之一。
一、通过图表解读写作思路
在进行文本教学时,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清晰的表达思路,培养他们将一件事说清楚,将一个人物的心理表述得当,以让写作真正地展示学生的内心。例如,在教学《窗》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笔圈画出反映远窗病人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和句子,这项学习任务可以在预习中进行。当学生圈画出来这些词语以后,教师让他们画一画人物心理的变化图,这项学习任务可以安排在课上画,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修改。教师首先要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粗线,让学生将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写在横线的两边,将能够反映正能量的词语写在横线的上方,将反映负能量的词语写在横线的下方。学生罗列的词语有平静满足、羡慕遗憾、惭愧自责、心理失衡、因妒生恨、恨意难平。学生首先讨论哪些词语表示正能量,然后依次填好,当他们把这些词语连接之后,也就看到了任务变化的心理曲线。图像让学生直观地解析了人物性格,比教师口干舌燥地分析要印象深刻得多。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图像将人物的性格用确切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有条不紊地将事理的来龙去脉表达得清清楚楚。在表达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所提升,体现到写作上便言之有物了。教师将画图解读文本的方式运用到写作上,即让学生把要写的东西先用画图的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对图像进行修改,让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有一个明晰的构思,这样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他们才会下笔千言,而又不离题万里。
二、通过仿写抵达写作内核
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就是仿写。仿写首先要能吃透原作者的表达思路,要能运用原作者的表达手法,如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最关键的还要能通用原作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仿写整篇文章其实很有难度,毕竟教材文本大多是作家的匠心之作,没那么容易就能学会,但是对部分片段的仿写,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里的开头写下的句子,既朗朗上口,又情感充沛。学生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能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师让他们也运用这样的开头,随便写几句试试。这种没有拘束的表达,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够随着思绪轻松地表达情感。有的学生写道:盼望着,盼望着,新年来了,礼物的脚步近了。很明显,小作者表达了对新年的渴望,也表达了对新年礼物的那份向往。还有的学生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可迎面吹向我的却是冷风,我考试又一次失败了。这次学生不仅是模仿,更是创新,将情感的路线来了一个急转弯,增强了深度与艺术性。
传统写作教学总是先分析文章的写法与情感,然后让学生去背诵。其实背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写作积淀素材的手段之一。但是比背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着去用,只有会用了,才是真正地掌握了文本,才能走进原作者的内心。在仿写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鼓励他们运用新的语言和新的表达方式。教师不能用原文的水准去衡量仿作,要看到學生的进步。同样这句仿写,有的学生还说:盼望着,盼望着,邻居家养的小鸡终于死了。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表达的勇气,但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写作要传达积极的力量,要传达一股正气。因此,仿写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
三、通过提问拓展写作维度
将教材文本与写作训练进行整合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表达维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运用。同时,教师也要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问题,以让学生能更好地进入作者的内心,明白作者叙述时的心境,为学生站在当时的背景去思考文本进行了相应的铺垫。例如,在教学《囚绿记》这篇课文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朝东的房间”?当然学生很快就能从表层找到答案,即作者爱绿。当教师问学生有没有深层的含义时,让学生从作者的写作时间、思想境界,以及文章中的相关表述来找寻答案。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之后,知道了这背后的深刻含义,即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要让他们学会将自己的思想隐藏在文中,要让他们对场景进行适当的铺垫。教师又补充说: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教师这样说时,学生可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这也正是让学生运用的最好时机。此时教师让学生以“唱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为题写一段鉴赏评论。之前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与探究,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与语言的积淀,接着教师将文本解读的最后反馈通过写作展示出来。这个写的过程,让学生先从表层进入内核,又从内核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课堂教学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使文本学习与写作训练更好地相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军华.依文练写:回归课文和生活的真写作训练[J].江苏教育,2015(2).
[2]叶黎明.正确把握读写结合的“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