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
摘要:税收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税收约束力度随之加大。企业面对复杂的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如何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构建与应用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高效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了企业转型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财税管理;信息化;应用
财税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实际上,企业财税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未实现财税信息共享与税负风险规避,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转型创新;对此,加强财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为满足财税信息管理需求,企业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采取多措并举方式完善各项财税信息化管理机制与体系,以减少企业财税损失,从而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
一、树立财税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更新管理观念
处于大数据时代,作为企业财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更新管理理念,要求其具备运用大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与意识,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含义,从而科学带动企业发展。趁着大数据时代的东风,将大数据技术在方案处理、企业发展规划与决策管理等工作环节中有效渗透,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优势。专注企业内部信息发展的管理思想应当积极转变,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各部门信息沟通处理效率提升,使得内部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最终实现企业资源高效利用,從而切实发挥数据信息等资源的作用价值。
(二)传播信息化理念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型集团企业数量与纳税人数量逐年增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滞后性特征逐步显现,俨然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应当加大财税信息化管理力度,推动创新改革步伐,加速企业发展进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职员的职责理念与信息素养水平,也直接决定了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展开的成效。尤其是信息化素质,应当是财税干部必备的基础素养;对此,企业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宣传培训,让员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实践体验,对信息技术有着基本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不断强化信息素养,逐步摆脱传统工作理念。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改善生活与工作状态有着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提高财税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前提。作为新时代的工作人员,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接触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信息技术对财税信息化推动的作用,从而形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逐步形成正确三观,最终按照相关法律规范推进财税信息化。完善企业财税管理的信息体系,加强目标定位与系统规划开发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体系运用与有效维护。而人力资源在系统开发到应用运维的全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此,要求各财税干部都应当摆脱传统财税管理观念与职责理念,树立正确的信息体系观念,不断提高参与财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带动参与者摆脱传统观念与模式,纠正其错误观念与态度,使其对信息化有着正确与全面的认识。信息化体现在生活与工作各个角度,唯有本着开放性的思维,才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等信息化因素,全力推进财税管理信息化与现代化。企业应当加大向财税干部传播信息化理念的力度,使其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实践流程,而是围绕科学决策与调整对各个工作过程的信息化处理。随着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与传播,更利于财税干部实践工作的规范指导以及企业财税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满足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规避税负风险
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突出重围。而财税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对财税数据的分类整理,在了解熟悉财税管理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管理平台或网站的搭建,是企业应用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管理评估模式的构建,通过分析企业财税数据信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了解财税管理工作进展、潜在风险等状况,从而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针对于规避财税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与各种财税相关信息数据的结合,两种之间相互影响,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能够降低管理人员计算、录入财税信息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财税管理成效与水平随之提升,更利于推动企业稳中求进发展[1]。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企业展开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能够满足降低财税管理风险等财税信息管理需求。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科学合理财税管理平台的构建逐步成为了可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互联网软件或系统分析处理财税数据,了解财务管理工作不足之处,并作为管理方法改进创新的依据,最终实现管理机制、管理口径的协调统一。企业为提高财税管理水平,应当实践经验总结,不断优化财税管理体系,以尽快实现财税管理目标。借助财税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理论资源共享,为检查财税数据等实践工作展开提供参照与指导。各个部门应当加强联系,并全力配合财税管理工作展开,以提高财税管理工作成效。
(二)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企业财税管理部门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积极推动企业财税管理数字化发展水平,更利于企业部门制度完善,以及内部财税管理信息平台的合理构建。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析各数据信息,解决各部门间信息混乱等问题,以此快速获取企业发展有用信息。通过预算数据与业务数据信息的比较,能够直观了解企业控制成本工作进展与完成情况,便于管理者监控管理内部资金与制度执行等情况。企业管理者在分析管理平台集成的财务信息时,能够了解企业资产实力与管理问题,能够为企业决策与财税信息管理提供帮助,以此实现大数据等技术,在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渗透。
(三)自动生成税费信息数据
企业在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实现了管理平台与财税信息数据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能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税费问题,作为企业财税管理者应当不断职责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时通过财务处理软件将税费相关信息数据完整、高效的计入至凭证中,管理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财税信息数据。如在企业商品销售会伴随一定的增值税,在处理增值税时,借助财税计算平台自动化功能,会快速计算出产品销售过程中需缴纳的增值税数值。除此之外,财税管理平台会妥善保存信息数据,直观显示财税信息数据,更利于企业财税管理者查询统计,从而提高财税管理工作效率[2]。
(四)促进部门数据转换
企业不能主观性或随意性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在了解财税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确保平台正常运行,功能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公式性错误等问题,将直接影响数据初始设置结果,财税管理风险随着增大。除此之外,各部门应当认识到自身对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与责任义务,不能将财税信息化管理责任全部推到财务部门。各部门加强协作与交流,通过部门间的数据转换,促使其全面了解财税相关信息,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对各项经营业务展开的有效指导。
(五)调整税务记载事项
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涉及各项工作环节;对此,应当根据工作环节合理设置平台功能模块,确保各项工作细化与针对性落实。针对于企业税务记载事项的处理,应当设立平台专用模块,以针对性展开纳税事项调整工作。除此之外,利用企业财务处理软件,能够完整记录、快速查询纳税调整事项,软件会自动生成登记表,明确记录税务记载事项调整的相关信息。相对于传统人工调整财税记载事项的工作模式,利用管理平台自动化记录企业财税记载事项,工作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税务部门查账等工作展开的便捷性与高效性显著加强[3]。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功能框架体系
财税管理业务功能体系的构建,是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阶层进一步完善财税信息化管理流程规范与标准,明确管理者的责任义务,通过设立信息系统业务约束管理人员规范按照流程展开工作,以推动企业财税管理工作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二是加强财税管理风险规避,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业务动态监测风险,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規避处理。三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避免管理人员出现失误与差错等情况,规避管理效率低下与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以全面推动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如下所示:
(一)体系构建理念
构建财税管理信息系统,更利于财税管控体系完善。其核心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企业财税管理口径、财税管理机制统一,增强财税数据的完整性、可对比性等特征优势。二是提高财税管理水平,带动财务工作向前端业务延伸,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活动展开的有机结合。三是提高业务处理成效的同时,设立税务评估模型,完善税务分析体系,通过对税收的评估分析,明确税务管理工作重点,科学筹划税收工作,从而实现税务管理工作针对性与系统性展开。
(二)系统功能框架
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企业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越发完善,实现了对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基于财税管理体系标准与税收法律规定的指导,财税管理系统应用更加规范,能够有效计算税种税费,同时登记纳税调整事项,逐步满足了企业财税信息管理需求。从纳税申报表模板的系统应用入手分析,其用途是为了向税务管理机关及时申报缴纳税款。除此之外,设立评估分析体系,以发现潜在的税务风险,确保税收筹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框架中,知识管理与体系标准是系统建设主要基础,其中体系标准包括税率、税项、税种、纳税主体等。在其基础上,设立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表、税费备查簿、税费计提等系统应用功能模块,其中发票管理涉及发票入库、发票使用、发票核销;纳税申报表涉及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纳税申报表与其他纳税申报表;税费计提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与其他税种。在其基础上设立了税务分析、分析指标体系、评估模型与纳税评估的应用层。最后是风险管理与科学筹划应用层,涉及重大风险管理与测算筹划两个功能模块[4]。
(三)解决业务方案
依托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构建财税管理信息化平台,企业尽快统一体系标准并在内部部署应用,以此夯实平台建设基础。整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业务与财务,结合业务系统已有涉税信息,包括资产与合同等信息,展开税费计提与申报缴纳等工作。利用税务分析与纳税评估应用层,实现分析指标自动生成,以及纳税评估工作自动实施。加大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研究力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经济事项的全面性与过程性管理,最终根据权益影响分析结果展开科学筹划,实现企业税收多维度管理控制。
首先构建纳税体系。系统利用多级部署方式,实现纳税主体属性、管理税种、税务基础分类信息、纳税申报模板与税费计提规则等体系信息的统一。从纳税主体属性入手分析,应当严格按照税务登记证信息,对税种、企业级次、登记类型与开户行等纳税主体的信息统一规范。从管理税种入手分析,其主要涉及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契税等税种信息。从税务基础分类信息入手分析,应当将各税种严格按照业务种类划分,如将增值税划分成销项税、进项税,后者明确材料、分类固定资产等信息,前者明确销售材料等信息;在其基础上,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再进行税项分类的细化划分,以全面反映业务展开情况,确保财税统计分析工作精确展开。对此,在统一规范管理税种时,应当围绕税务核算结果设立税率分类明细,实现税率分类的统一,确保业务按照税率核算的准确度。从纳税申报模板与税费计提规则入手分析,企业应当尽快完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在企业内部明确部署应用,确保基础体系以及核算方式、口径等统一,以夯实财税管理工作信息化、标准化展开的基础。
其次加强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是自动收集涉税基础信息。在建设财税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与业务系统展开多维度结合,能够实现涉税基础信息完整收集。在此过程中,数据集成平台发挥着重要功用,在集成各业务部门产生不同税种信息的同时,将集成信息纳入到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内,从而实现自动采集涉税资产信息。集成后的涉税信息维护管理意义重大,不仅要指派专门的税务管理人员责任,还需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确保企业土地使用税等原始计税台账信息数据的全面性与精确性。除此之外,业务部门产生的涉税资产信息,应当与财务数据保持高度一致,以降低税务风险,确保财税管理成效。二是税费计提。企业应当加强对系统内税费计提模板的统一设计,以确保税费计提业务高效、规范展开。同时统一固化税费计提规则与业务项目内容的标准。规范各税种信息项目后,定期选择相对应的税种信息,系统便会依据计提规则自动计提税费。设立与完善税费计提模板,能够实现对各税种税费的线上计提。税费计提后结合财务核算系统,可自动生成税费计提凭证。税费计提模板整合与统一后,前端业务数据更加规范与精确,同时也夯实了账务核算工作展开的基础。随着业务数据量的不断积累,更利于税收评估与分析工作的展开。三是税务备查簿。在现代信息手段支持下,税务备查簿逐步实现了数字化,人为登记纳税调整事项的模式逐渐被电子化取代。纳税调整事项被统一定义后,与核算数据间的关系更加明确,能够从账务上直接获取纳税调整事项相关信息数据,并自动在账务数据中计入纳税调整事项相关信息数据,使得纳税调整事项的管控更加明确与高效。税务备查簿是制定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增加了核算数据、税务备查簿之间的关系紧密度,纳税调整事项登记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申报问题得以规避,如重复申报或漏申报等风险降低,企业编制纳税申报表质量与纳税调整成效随之加强。四是纳税申报表。在系统中设置纳税申报表,明确税务备查簿、纳税主体、业务数据等与纳税申报表间的关系,自动生成纳税申报表,纳税申报与申报缴纳工作成效随之加强。同时纳税申报中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得以完整保存,可作为税收评估分析的重要参照,同时也为税务风险防范与税务自查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在线管理发票。发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发票事项的全过程管理,如发票开具与分发、作废、存根归档等环节。系统通过记录发票相关信息,实现了对发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发票流向动态与客户信息等主要信息。作为发票归属查询与数据统计等工作的基础保障,是税务检查的原始数据,同时也是企业缴纳税款计提工作展开的重要参照,确保企业得以贯彻执行纳税法律依据与义务履行,更利于企业各项业务规范性展开[5]。
同时展开纳税管控。通过系统多级部署模式,统一企业财税管理体系标准的同时,实现了企业涉税信息集成,通过分析了解企业财税管理情况,为企业多维度管理纳税情况提供价值参照与依据。通过财税管理指标的比较分析,加强关注与管理重点经济调整事项,围绕政策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财税管理对策,最终实现企业资源高效利用,财税管理风险降低与管理水平。
最后评估与筹划。建立涵盖增值税等多税种的税收分析指标体系,企业统一定义分析指标并在内部部署使用,自动整理指标分析数据,自动生成分析报告。设立纳税评估模型,设置财税风险阈值,设立财税风险自动预警功能,分析风险指标的同时,跟踪分析风险阈值,经过调查核实后,针对潜在财税风险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财税政策筹划机制,设立测算税收的相关模型,集成财税管理信息的同时,在测算筹划体系中,通过参数与模型计算等操作展开纳税测算,最终实现税收科学筹划。
(四)业务集成关系
集成财税业务基础信息,离不开财务信息系统支持,也需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支持,以此完整准确的计算各涉税业务信息数据。企业定期总结与分析财税管理实践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信息化建设平台与网站等,整理出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集成关系,如下所示:一是外部集成关系。通过集成合同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资产与合同等相关业务信息,完成相关税种税费计提工作,实现税费计工作,与各业务环节的有效结合。通过衔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税费计提工作中,系统自动生成核算凭证,最终根据统一报表展开税费申报与缴纳等工作。二是内部衔接关系。衔接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后,是系统内部功能相互支持与带动,最终共享各种税收信息资源。在挖掘与分析各信息数据的同时,也夯实了税收评估与筹划工作的基础[6]。
其中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各种合同信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土地信息与房产信息等资产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报表、综合管理与核算凭证功能模块。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税收分析、发票管理、风险管理、税费计提、纳税主体与备查簿登记等功能模块。各系统功能模块属于相辅相成的业务集成关系。
四、落实业务解决方案
(一)统一标准
建立标准统一的业务解决方案,更利于企业财税管理成效提升。统一信息处理标准是企业财税管理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能够确保财税信息的可用性与完整性。除此之外,还需加强规范财税信息登记,为财税信息监督管理工作展开提供基础保障;在其基础上,设立统一的业务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内部财税管理工作统一,以及税费计提工作與相关管理标准的规范性。统一各税种的管理工作,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展开各涉税信息数据的集成处理,最终确保财税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实现与业务信息的高度契合。
(二)完善业务处理机制
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展开,伴随产生大量的财税数据,企业在管理财税数据时,经常面临着业务处理方法多样化、财税管理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业务信息失真或是出现完整性不足等差错情况,将直接影响财税信息的准确性与可用性。对此,企业应当加强规章制度完善,全面规范各项业务行为,优化业务处理方案,实现各涉税业务信息集中管理。同时加大财税管理与业务管理整合力度,推动企业财税一体化与信息管理发展进程。
(三)财税业务展开事前事中控制
随着企业财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财务工作的管理会计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财务会计类型。尤其是B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优化了管理会计平台的智能型与数字化,管理会计对财税业务的管控水平不断提升,从以往的事后控制管理状态,逐步向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态势过渡。在其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对企业各项财税业务的展开,实施模型化与立体化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问题,从而避免出现各项财税损失情况,企业财税风险得以有效控制。深入挖掘与分析财税业务信息,能够确保企业规范拓展业务项目内容,以此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现代化发展[7]。
(四)完善内控机制
企业财税业务涉及范畴较广,尤其是在要求高效率的信息化时代,开展线上业务的同时,更应当做到实时处理;对此,建立层层上报审批的业务管理机制尤为关键,以推动企业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企业应当积极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在财税业务展开的全过程中,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对接,省略了中间管理层的干预,内部审计与监督等内控机制落实不到位,将无法实现各个应用层财税信息的共享与反馈处理,财税资源利用率随之降低;对此,应当尽快完善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强化业务考核内控制度,确保财税信息准确高效反馈到决策层,最终实现财税资源高效利用。
五、加强财税信息化队伍建设
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进程与成效。企业对财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聘请技术团队介入指导,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力与水平,确保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展开。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工作主观能动性与责任意识,转变其责任理念,不断提高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与智力。尤其是在财税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加强理念传播与培训教育,帮助人才树立正确三观与管理观念,加强优质队伍建设,以此夯实企业财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源基础,带动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完善奖惩制度与员工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员工工作情况,对工作业绩高的员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奖励,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工作业绩低的员工给予鼓励支持与适当处罚,以规范其工作行为,激发工作斗志,从而提高整体工作能力。四是加大对财税管理人员的监督与制约力度,以规范其工作行为,确保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正轨展开;如下所示:
(一)加大队伍建设
稳定的信息体系是实现财税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但专业队伍支撑是构建稳定信息体系的重要前提。队伍由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以及复合知识结构、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组成。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利于实现团体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从而逐步满足财税管理信息化工作专业化展开的高要求与高标准。团队应具备掌握信息化工作手段、应用理论、领导能力、信息化技术能力、研发信息系统经验等各类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精诚协作与各司其职,实现团队效能最大程度发挥。团队的作用是单一信息化人才不能比拟的。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团队人才专业面与知识面的拓展,最终组成多能型的团队,以轻松应对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利于掌握工作特征与规律,确保管理决策科学性与工作展开专业性。财税管理团队的组建与优化,能够提高个人的全局与责任意识,利于各部门与财税工作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从而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带动企业战略型财税管理工作展开[8]。
(二)提高顶层设计能力
企业应当加强设立预研部门,预研工作展开由专人负责,通过研究财税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顶层设计能力與意识,从而推动财税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研究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大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研究力度。重点关注对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学习研究,以此不断放宽服务终端限制,提高计算能力,从而满足用户各项服务要求,最终带动财税业务高效发展。二是加大财税业务发展态势研究力度。了解信息系统建设受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根据增值税与资源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体制改革的要求,合理制定应对预案,确保总体设计的规范性与实效性。通过对财税与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的研究,更利于财税业务、信息化的整合,对推动财税业务信息化与财税现代化管理工作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三)加大梯队培养力度
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层次化布置,主要参照工作要求、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工作能力等依据划分,但都需围绕岗位要求,针对性制定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训角度的层次化与高效化展开。一是处于宏观决策层的人才,应当加强随机应变能力与前瞻性预见能力、信息素养、学科知识融合运用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强化,确保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尽快实现企业财税管理战略性发展目标。二是处于中观专家层的人才,应当加强注重某个领域能力的培养,培养各方面的专家。要求其具备项目管理能力与设计开发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为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相关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处于微观应用层人才赛,根据岗位要求,尽可能多的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型人才。要求其具备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能力,夯实企业财税信息化发展基础。
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培训教育方式也应当注重多样化。加强行业专业技术交流,请专家以讲座等形式介入指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加强社会力量支持,整合技术与师资力量,围绕最新行业发展等信息展开业务培训。或是围绕项目建设,以专项课题或集中办公等途径,为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化理论实践机会。要求财税干部明确掌握信息素养,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并要求其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以此提高全员信息素养与科技素质。积极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经验,组建优质信息化队伍的同时,放大与强化队伍的团队效应、引领作用、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不断为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提供智力支持。为切实强化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应当鼓励信息化人才参与重点课题研究、重大经济项目建设与重大管理工作,通过实战的切身体验不断强化自身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从而为财税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除此之外,不断强化信息化人才的责任意识,确保传帮带工作有效落实,最终在信息化团队的带领下,强化整体队伍的信息素养与工作能力,以推动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高效应用与创新发展[9]。
(四)加强职业规划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发展的关注,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引导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人才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及方向,明确个人与组织发展的契合点,不断为其发展提供机会。在不违背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满足各信息化工作人员心理上的合理需求,为高资质信息化人员提供多部门锻炼实践机会,拓展其发展平台。拓宽技术人员发展通道,根据其综合素养发展特征与财税信息化工作要求,合理制定其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其突破个人发展瓶颈,确保职业发展高效性与合理性。对低资质信息化工作人员,尤其是刚入企业的工作人员,注重培养选拔与考核,提供培训与交流机会,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理论实践综合能力,通过奖惩等制度带动,不断拓展其潜力与潜能发挥。尊重与保护信息化工作人员个性,以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为企业财税信息化改革提供价值型建议[10]。为实现企业资源高效利用,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应当以信息化人才的业绩表现与岗位工作需求的依据为主,为核心骨干人员积极提供参与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研发水平与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的同时,能够科学指导实践。除此之外,营造友好良性竞争工作氛围,或是利用奖惩制度或责任连带制的工作模式,规范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以此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带动自身职业高效发展。对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提供到其他合作机构锻炼的机会,以活化信息化工作人员思维,带动整体团队活力提升。利用多培训方式带动个人职业发展,更利于整体工作能力的带动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推动企业财税工作优化改革。
六、总结
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是系统性工程,影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工作展开的因素较多,包括人力资源与财税法律要求、税务体制改革等;对此,企业应当严格按照现行税法要求,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财税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加强平台与财务软件、业务系统的对接,实现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共享。借助财税信息化管理平台规避财税管理风险,加大各部门信息交流处理效率,确保企业科学决策。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注重统一标准业务解决方案的建立,更要注重人才支撑与系统维护更新等问题的关注,以确保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晓冰,吕强,邱立鹏,等.钢铁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 (3):487-493.
[2]莫锦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广西中小企业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8 (01):13-15+31.
[3]李源.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 (17):225.
[4]范江东.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变革-PCP采购协同应用管理系统构建[J].物流技术,2017 (10):143-147.
[5]吴志锋,张艳玲.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和实证研究——以某进出口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8 (03):38-39.
[6]王蓓蕾.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 (12):41-42.
[7]安玉琴,乔冰琴.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山西财税,2017 (11):60-61.
[8]周俊淑.财务公司模式下企业集团加强资金管控的探讨——以江苏省国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为例[J].当代经济,2017 (6):124-125.
[9]欧阳玲.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7 (12):71-72.
[10]聂庆国.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应用[J].经贸实践,2016 (14):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