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作等新特征,目前正处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的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将起到强大的撬动作用。未来,浙江应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
但浙江想要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至少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即在智能软硬件研发及产业化领域取得标志性突破,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杆企业,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基本的支撑体系。为此,应从五个方面加快全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促进“技术—产业—应用”协同发展
发展人工智能,应将技术、产业和应用层面融合起来,协同发展。
首先,攻克基础理论与标志性技术。设立人工智能重大科研专项,依托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人工智能高能级创新平台,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开展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群体智能理论等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突破跨媒体计算核心技术、群体智能构建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机器视觉应用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研究成果。
其次,加快智能产品研发制造。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芯片、高端软硬件及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加快面向物联网感知计算的终端神经网络芯片、基于语音视觉融合的智能物联网AI芯片等神经网络芯片,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复杂网络开源开放平台、专用开源开放AI平台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具备感知交互功能、基于新测量原理的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巡检机器人、第四代智能移动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具备高级辅助驾驶及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智能安防、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等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化。
最后,推进技术产品的融合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智慧政务等各行业应用,提升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在智能城市管理领域,加快“城市大脑”在交通、平安、城管、经济、环保、旅游和其他行业的智慧应用。在智慧健康领域,加快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及治疗以及在新药靶点筛选、药物挖掘、临床试验等领域的应用;在政府智慧政务服务领域,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能级,推动政府服务从数据互通、信息互享、网络办公到实现智能化决策管理,构建自动化审批与服务体系,经济运行大数据分析、监测预测预警等领域探索模拟仿真的政府决策。
以人工智能推进智能制造迭代更新
以人工智能促进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省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高端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加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集成应用,明显提升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水平。大幅提高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的覆盖率,滚动实施智能制造和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在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加速推进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
加快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加快完善全省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训练资料库、网络安全等方面建设。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标准测试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点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云服务平台;重点面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慧政务等建立确保系统整体和相关个体安全的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基准;加快推进IPv6、光纤网络、5G移动通信网络、窄带物聯网、北斗导航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智能网络基础设施。
梯次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企业
打造以领军企业为引领、行业应用标杆企业为支撑、细分领域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企业梯队。支持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等行业领军型企业发展,鼓励加快全球布局,整合国内外资源,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壮大行业应用型标杆企业,创建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依托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园区和众创空间,支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价值共创和共享商业模式,鼓励人工智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布局一批战略性、全局性的智能软硬件、终端和产业化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千亿级的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关键智能芯片、智能操作系统、智能制造软件等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化集成设备、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制造项目的实施推进。面向全球开展高端AI—PU芯片、GPU、半导体新材料、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招引,加快军民融合领域技术转化,开展卫星应用及通信、高端电子元器件、柔性电子、北斗卫星导航、射频集成电路等项目合作。
未来,浙江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统领,超前开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关键产品产业化和行业深度融合应用“三位一体”系统化布局,夯实人工智能软硬件及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制造核心基础,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25年,在关键领域、基础能力、企业培育、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成为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引领区、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创新发展新高地,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制造强省建设。
(本文由浙江省经信厅技术创新处供稿)
链接
浙江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与短板同样明显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居全国第一梯队,排名全国第四,居北京、广东、上海之后。
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以下四大特征:一是初步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根据人工智能行业监测结果,2018年浙江人工智能规上核心企业现有457家,人工智能核心关联产品产值997亿元、营业收入1588亿元。二是产业链基本完整。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基本覆盖了从核心技术开发、智能终端制造、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应用领域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三是创新生态初步构建。视觉识别、语音识别、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脑机接口与交互等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设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和科研计划,阿里巴巴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四是形成以杭州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以杭州为核心,宁波、温州、嘉兴等地快速跟进的态势。其中,杭州集聚了全省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核心企业以及高层次人才,2019年11月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同时,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存在四大短板:一是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关键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标准及关键器件发展滞后。二是核心制造较为薄弱。智能芯片、CPU/GPU、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元器件等关键基础软硬件领域制造能力不足。三是高级人才比较短缺。人工智能领域经验不足5年的研究人员高达40%,需要从海外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引进大量高技术人才。四是产业应用深度不足。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远远未达到数据智能、自主智能、群体智能的要求,并且应用主要集中消费服务领域,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