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视角下 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

2020-04-01 15:18胡峰光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练学科运动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基础和根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身体活动的基础。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所在。而在实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相同教材内容的不同的课堂处理现象,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常常在课堂处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实这与体育教师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多少密切相关。1986年舒尔曼(Shulman)在“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一文中首次给出“一个教师知识的视角”的提法。按照舒尔曼(Shulman)的说法,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交集,指将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各种形式的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关乎教师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实践性、个体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育教学经验越丰富,学科教学知识也越丰富,而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方法、策略也就越丰富、越生动、越有效。[1]

一、因人而教——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倡导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

学科教学知识(PCK)囊括了课程观、学生观、表征策略、教学内容知识等方面,试图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支撑了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所拥有的各领域知识转化为课堂上可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处理使学生困惑的教材知识,如何指导对教材内容存在困惑的学生,如何使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解释、表述和应用。[1]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运动能力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一)依据年龄特点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有部分教师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时,不知道如何将自身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转化成学生能理解、能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学习特点阶段,采用机械记忆方式,因此,教师只有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手段,他们才能听得懂、看得清,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越具体、越生动、越形象的场景越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的、概念性的教学内容采用形象的比喻更能让他们理解。而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多少直接会外显在体育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在处于不同教龄的新、老教师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到不同的课堂处理和课堂呈现,新教师一般采用相对更多的语言提示来进行教学,他们往往会主观地认为通过“讲”就能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如,一位刚参加工作的体育教师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教授“前抛实心球”的内容,认为“背弓”是这节投掷课的重中之重,因此,他拿了一把大约20cm长的塑料尺子,左手在下,右手拿一纸团在上,模拟“背弓”动作,利用尺子后仰幅度大小来抛射纸团,通过纸团抛射距离远近来强调背弓的重要性,在得知学生不明原理情况下三番五次地重复这个实验,大概花了6min,而讲解后的学生完成背弓情况并不理想。而老教师可能也会用这个“道具”,但只会做2次实验,一次背弓幅度小而纸团抛射距离近,另一次背弓幅度大而纸团抛射距离远,并在实验前后设计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无球或者持球做“背弓”示范,同时学生无球或者持球多次尝试“背弓”的练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多次身体体验,才能增进学生对“背弓”的理解,才能掌握“背弓”这一动作技术,才能发展学生的投掷运动能力。

总之,要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必须要考虑到他们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学习阶段的特点,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器材、场地等要素创设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而要发展更高年级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因此,不一定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二)依据发展敏感期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体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各种运动技战术能力的基础,身体素质是体现体能强弱的指标之一,而各种身体素质都有自己的发展敏感期,敏感期即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往往集中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一旦错过某种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则该素质将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因此,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在最佳时期发展出最佳的体能水平。同时这也是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所强调的必须重视学生兴趣、能力特点,只有依据学生的敏感期,才能发展出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提升到相应的运动能力。

如,学生的耐力素质敏感期在10~20岁,因此,耐力素质的发展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尤其是在针对发展学生耐力素質的耐久跑学练中,不仅要关注年龄上的敏感期特性,而且要关注到该教材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设计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如螺旋形跑、圆形跑;可以不断改变练习环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校园内自然地形跑、听音乐跑等;可以采用竞争性的游戏形式,如追逐跑、耐力接力跑。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仅仅变化跑步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够的,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可以从跑步的价值、原理等更深层次的跑步知识、文化来增进中学生的跑步知识,如强调耐久跑中的配速、节奏、极点、运动前后拉伸与放松等知识、技能,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计步器、脉搏测量表、手机跑步软件等,由此不仅拓宽了耐久跑的评价方式方法,学生通过这些辅助工具获取跑步数据进而了解自身的耐力素质、身体状况,而且这些新媒体技术增加了跑步中的各种体验,进而提高了跑步的趣味性。

二、因项目而教——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倡导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必须遵守运动项目的特性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关于怎样帮助学生针对特定学科内容知识的理解,具体包括如何细化学科的主题、问题,各相关因素如何组织、表现,如何适应学生各种兴趣和能力,以何种形式呈现知识等。而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进行培养的各种活动,种类丰富,有的运动相对单调、重复、乏味,有的运动相对烦琐、多变、难学但富有趣味;有的运动在固定不变中完成,有的运动在变化莫测中应对。在当今的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但部分教师无视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性,往往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进行不同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这是不符合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所强调的,教师的教要根据不同主题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课堂呈现和教学。

(一)针对运动技能单一、相对枯燥的体育教材内容的学生运动能力提升

一些体育项目教材本身存在动作重复单一、耗时费力、动作技术烦琐、无用性等特征,这一类项目教材的本质特点导致了枯燥的心理体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教法与手段、应付考试和测验等外在要求使得学生在学练一些原本具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教材过程中,同样产生单一重复、耗时费力、无用等体验。

针对运动技能相对单一、枯燥的体育项目教材学练,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创新评价及采取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等,提升这些运动项目教材的趣味性。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采用激励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采用“抱团”的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即通过外在学练环境的创新改变,转移学生学练封闭式项目教材的注意力,消除这一类体育项目教材带来的枯燥体验。如,对于枯燥的耐久跑运动项目教材,经常能看到趣味性较强的耐久跑课堂教学,游戏化教学形式、趣味化跑步路线、定向和跳绳替代练习、定时或定距离评价方法、趣味分级评价策略,等等,大大提高了耐久跑的兴趣性,使得学生在好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耐久跑的学练任务。

(二)針对运动技能丰富、多变、复杂的体育教材内容的学生运动能力提升

在一些体育课堂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师无视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性,针对如分属于封闭式、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并没有区别对待。[2]而是因为目的性、现实需要等使体育课堂变得单一而无趣,为完成一定任务或目的而练习,“教、学、练、用”环节不全,尤其是那些归属于开放式运动技能体系的球类项目,依旧“讲解、示范、练习”,无情境、无比赛、无对抗、无战术,将球类运动肢解分离,以学会几个运动技术为任务,和学习封闭式运动技能过程并无差别;而且一些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练习几乎成为他们“百试不爽”的教学“妙招”,原本不应该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被教师上得无趣了。[3]

只有让学生在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等真实运动情境中学练,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这些丰富、多变、复杂体育教材内容的魅力。如,针对开放式运动技术体系中的体育项目教材学练,应该提供开放的学练空间和多变的学练情境,挖掘该类运动项目教材的本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进行对抗、战术、配合的学练,体验这一类运动项目教材的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并能按照这一类项目的团队性特点,采用固定分组形式,安排运动员、裁判员、宣传员、教练员、领队等角色体验机会,才能使得学生真正体验到这一类项目的本真趣味。

总之,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下的体育课堂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充分分析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使得不同运动项目内容的体育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学练和掌握,更加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体验不同运动项目的乐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Shulman,L..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 2015(1):1-22.

[2]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4(3):1-7.

[3]胡峰光.以开放式、封闭式运动技能分类视角观小学体育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18(3):34-35.

猜你喜欢
学练学科运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超学科”来啦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