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的读者朋友们,新年好!
去年的最后一天,我曾在微信朋友圈感慨:“2019年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有些事很虐心但是很开心,比如做杂志;2019年最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角落。在去中心化的时代,呆在角落做喜欢的事,也许有新的可能。”这确实是我一年工作的真实感受。
今天,在被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主导的传媒环境里,“快”不仅是今天媒介传播的最大特点,也是被技术迭代推动的整个人类文明的行进节奏。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之中。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一切都在加速升级。诚如哈特穆特·罗萨所言:“加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基本准则。”然而,快在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无法回避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过载带来的选择焦虑,社交媒体依赖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更严重的则是人类正在不断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加速时代”红利的阴影面。这种种危险也提示我们,在快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慢变量去减速和制衡各种问题。
加速时代的这些问题,也启发我们将“快与慢”确立为“2020《画刊》封面计划”的年度主题,我们希望艺术家在《画刊》探讨这个从时间视角出发的命题,并从不同的维度展示他们对“快与慢”的感知与体验。同时,今年的“封面计划”还新增了“艺术家问艺术家”的内容,参与“2020《画刊》封面计划”的12位艺术家会依次就“快与慢”的主题做“接力”问答,我们将这种互动看作一种有温度的沟通方式,视为一种激发想象力的有益形式。“快与慢”除了是“《画刊》封面计划”给艺术家设置的命题,也是杂志给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信息爆炸、过载的媒介环境中,一家艺术“慢”媒体应当给读者提供怎样的内容?
对《画刊》而言,我們最想提供给读者的是能启发艺术思考和促进认知升级的内容。《画刊》去年策划的特稿《尽量不谈艺术》《从996到007》《虚拟的真实》《在屏上》,也许最能代表我们内容生产的倾向和媒体立场:即拒绝墨守成规的艺术,反对封闭、僵化的专业视角。 2020年,《画刊》将继续拥抱多样性、强化公共意识,着力于发掘超越“标准”和偏离“规范”的艺术,并策划更多具公共价值的选题。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性的所有问题,都源自人类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今天依然如此。在一个加速运转的快时代,我们既要有能力对新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也要懂得适当减速避开浮躁与浅薄。这既是一种媒体策略,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君共勉。(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