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健
口头语言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交流沟通、情感表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头语言也因场合不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比如:在一些讲演、讲课、讲座中,虽然也会使用口语表达,但相对于日常的交流,就比较正式。这种讲话大多一个人主讲,对方以听为主,很少交流,即使会有一些提问和互动,双方也会因为考虑到环境和场合,讲话比较客套,一般不是本人情绪、情感的真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的讲话就比较随意,通常是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双方能迅速讲清道理,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生活中的口头交流既可以快速拉近双方的距离,也可以因交流不畅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出现矛盾,加深误解。
由于家长很少有机会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很容易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产生遐想,会从孩子的点滴迹象和只言片语中猜测幼儿的在园生活,加之孩子年龄较小,表达不够真实和清楚,往往会让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产生误解。即使对幼儿园和教师没有误解的家长,也希望能够通过教师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从教育的角度,教师也希望能够引导家长,通过家庭與幼儿园的共同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家长和教师双方的需要。
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运用最多、最方便、最有效果的,还是口头语言的交流。要运用好口头语言,达到正确表达、沟通思想、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的目的,就需要教师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幼儿是这样,家长也是这样。孩子们喜欢的教师说的话,家长也会比较信服;对于孩子不喜欢的教师,家长内心也会排斥。
第二,交流要有具体内容,要言之有物。在对幼儿进行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找到幼儿的优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准备与家长的交流内容。
第三,选择交流的对象,要有针对性。提前准备好和家长交流的重点内容、要重点反映的问题,要选择最主要的一个(最多两个)问题,不能把幼儿的所有问题一次反映给家长。针对要向家长反映的问题,教师要分析原因,从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以及对今后发展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方面与家长交流,还要准备有效的建议。
第四,分析交流对象的特点,要因人而易。对不同的交流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达成共识,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幼儿联系表或日常观察,大致了解家长的年龄、职业等简单信息,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于年轻、学历较高的家长,要多传达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专业性;对年纪偏大的家长,要少用专业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语速慢一点。
第五,选择宽裕的时间,要交流充分。教师要合理选择与家长的交流时间,并保证时间的宽裕和交流的充分。与家长一两句话的交流,内容多是简单介绍孩子在园表现,以表扬为主,或简单介绍孩子的身体状况。简单交流应面对多数家长,不必另找时间,
第六,安排交流内容的顺序,要表扬在先。要先与家长交流孩子的进步,可依据具体事例,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然后再反映幼儿的问题,对反映的问题要有细节描述,要了解家长是否也发现了类似现象,然后让家长了解问题会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达成共识,让家长愿意配合幼儿园帮助孩子改进,最后给家长提出具体的建议。
第七,平等交流,要语气平和。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像朋友一样,交流中教师要保持自然的微笑、平静的心态、平和的语气。教师的微笑能迅速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营造融洽的交流环境,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心态平静,才能语气平和,才能让对方听得进去。
第八,控制交流的节奏,要让人说话。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是一样,教师要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如果不给家长说话的机会,一方面,不能及时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沟通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家长产生逆反情绪,导致沟通不畅。
第九,适度的幽默,要气氛融洽。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适度幽默,可以使交流气氛变得轻松,让交流更加顺畅。即使有时教师所说的内容不被家长接受,幽默的语言也可以化解一些不愉快,让交流继续进行。特别是在幽默的语言中结束交流,可以使家长产生良好的交流体验,为今后的家园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教师要做好与全班幼儿家长进行交流的规划,避免频繁地与少数家长进行交流,使其他家长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重视,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总之,幼儿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口头交流,是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要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向家长准确地传达的正确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华远铭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