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

2020-03-31 16:35罗黎明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3期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演变,发现我国由最初死板、低效率的信用管理发展至今天的货币量价并重的管理,其傳导机制变得复杂且高效。2016年后引入利率走廊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大大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走廊 宏观审慎评估

一、前言

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依次是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预期的最终目标的过程。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四种:1、利率传导机制,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2、信用传导机制,该机制可进一步分为银行借贷渠道与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具体理论,由于银行系统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该银行借贷渠道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作用。3、汇率传导机制,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汇率政策。4、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各金融资产的价格来传导到实体经济 ,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实践并不能像理论那样简化和抽象,其传导机制变量具有不确定性,与真实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复杂;真实经济中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内部也具有复杂的关系。所以现实经济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会失效,各国也是在不断地实践中调整货币政策相关工具来提高其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和传导机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978年以前,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是高度集中统一、高度垄断的,人民银行实行“统存统贷”,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方式受到严格限制。人民银行只要控制住信贷总量,就基本控制了全国的信贷总量,这时期的货币政策高度压抑,其传导过程十分简单:由人民银行到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再到企业,基本没有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的参与,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

1978年至1994年,货币政策作用开始获得释放。企业融资体制,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无偿供给变为银行有偿借贷;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一些金融机构恢复和成立,传统单一银行体制被打破,货币主体开始多元化。特别是1984年中央银行体制正式确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方式有了很大变化 。货币政策工具除了传统的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还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

1994年至1997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传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大提高。这一阶段,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被界定为保持币值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储备金率、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贷款限额、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中央银行从过去依赖信贷规模控制转变到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上。除此之外,国家进一步规范货币政策市场传导的行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建立全国统一外汇市场,实行汇率并轨。

1998年至2015年,开始实行货币数量管理框架。在此之前是信贷规模管理,通过编制和组织国家银行信贷计划,先确定信贷总规模,再通过各家银行总行逐级下达的模式。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后续又引入信贷限额“窗口指导”,根据货币供应量目标和经济运行趋势确定基础货币投放数量,体现的是“总量工具+信贷控制”的模式。这一时期公开市场业务得到推进,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箱不断丰富,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得到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性得到加强。

2016年底至今,实行价、量并重的政策目标管理,主要内容是在货币数量管理框架下引入价格型管理(利率走廊)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2015年11月央行发布的工作文中首次正式提出建立利率走廊的必要性,由于其配套工具及市场培育尚不成熟,直至2016年才确立利率走廊的市场地位。

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新方向

我国货币政策发展至现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在基于原有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工具基础之上引入价格型管理(利率走廊)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向价格型管理倾斜,同时注重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宏观审慎监管。

从201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价格水平适时进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始终未动,市场更加依赖SLF来主动发起融资,未来货币当局主要通过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来引导金融市场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利率走廊主要是在不调节具有全面刺激效果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情况下,运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OMO、SLO、SLF、MLF和PSL等对金融市场进行流动性干预,其理论传导机制是:政策性利率下降,通过利率走廊确保市场利率价格水平跟随下降,实体经济通过金融市场的融入难度减轻,刺激消费和投资,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这种利率传导机制其实是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进行配置,避免银行表内信贷去投放资金,弱化信贷依赖,避免资金投放出现选择性偏好和国企过度集中化的现象发生。

四、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得到疏通,传导机制更加通畅,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未来的货币政策更多的可能会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与利率走廊配合引导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会不断丰富。中央银行的角色也逐渐从管理者转变为监管者,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为市场提供更好地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丹, 李宏瑾.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J].南方金融,2017(9):10-17.

[2]毕海霞, 郭幼佳.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特征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10):102-107.

[3]谢静敏. 国际利率走廊运行经验及其启示[J].新金融,2016(6):26-30.

[4]张晓慧. 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中国金融,2017(11):23-25.

[5]杨春蕾. 货币数量、利率价格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 现代经济探讨, 2018(1):33-40.

作者简介:

罗黎明(1994—),女,侗族,贵州天柱人,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西方经济学,研究方向: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