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罗薇娜?李华清
【摘 要】 本文在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素养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依据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要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开拓学生心智素养;重视社会实践作用,使学生感沐文化;运用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开展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全社会联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关键词】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路径;东华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是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断积累、沉淀、传承与传播,才有如今的繁荣与生机。[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全面的青年发展规划,这诠释着国家对于当代青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关心和重视,而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我们需要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当代大学生正是中国青年的代表,他们注定要担负起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站在青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列。
如何充分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我们一直以来进行反复思考、并且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在开阔,思想也较以前更为成熟和深刻,对于优秀文化知识的渴求相对较迫切,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减小了相对阻力。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担,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为祖国的未来和学生的成长负起责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概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昂扬向上主流意识的体现。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友爱向善、崇德明礼的社会认同和通达尚实的人格修养。[2]
2、传统文化素养的概念
传统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自身所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包括传统文化道德、后天精神因素以及传统文化能力等在内的诸多品质的总和。[3]立足新时代,在大学生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更倾向于对其文化素质以及内在品格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大学生在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通过高校的文化课程教育以及文化环境陶冶,而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的能力以及个人的文化个性与品格等一系列精神要素总和即可称为其传统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意识、文化品德以及文化个性等。[4-5]以东华大学为例,学校在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和文化类学生社团的创建、管理以及文化主题活动的要求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做着新的尝试与创新,致力于给学生最丰富的知识传授、最广阔的平台锻炼以及最需要的文化环境。
二、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
1、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优秀的内核,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更全面更深刻,启迪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大学生中强化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2、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构建稳定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广袤河山,也要求大学生们对于中华民族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用心热爱。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内涵,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了中华儿女宝贵的文化价值追求。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提升全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完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题中之义。
3、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外文化形势日趋复杂,正视我国当下面临的文化机遇与挑战刻不容缓。重视对当代青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必然,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举措。通过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同时,大学生具有年轻、活跃的特点,他們是创新的代表。可以充分依托青年学生群体,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全球化视域下的创新传播途径。
4、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具有传承的价值导向性和历史必然性,前人创造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后人加以传承、传播乃至创新发展,正是这样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才推动着中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尤其在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的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塑造及其自身综合素质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6]
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1、认同度高,传承度低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有中立甚至冷漠态度。
实证调查,问卷样本大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吗”的选项中,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比例占92%。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作用怎么样”的选项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占到了88%,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社会风气影响作用较大。在“你能不看注释看懂一篇文言文吗”的选项中,近五成的大学生选择了“看不懂”和“只能看懂小部分”。在“你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吗”的选项中,近四成的大学生选择了“没看过”或“只看过一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但认为自身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做的相对较为欠缺。
2、教育途径少,教育效果差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来源于高校思政课堂和文化素质课程教育,但多数大学生也对高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在“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来源”的选项中,学校教育占据了最大比重,为49.17%,其次是家庭教育(22.93%)和媒体网络(19.83%)。可以看出近半数的大学生认同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来自于学校教育,而高校的文化素质类课程无疑是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最为直接和传统的教育途径,那么高校传统文化素质课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效果怎样呢?在这一项调查中,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调研者认为课程对自身提升效果显著,而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教育对其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有一定作用,但还远远不够。这也完全说明,我们不能停滞在既成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而应该拓展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来满足大学生对于文化教育的需求,提高教育效果。
3、理论教育多,实践教育少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起着检验和补充提高的作用,因此课题组也专门对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类社会实践的情况和收效进行了调研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过传统文化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但52.7%的表示倾向于用亲自体验和接触的方式来了解传统文化,可见课外传统文化实践是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之一。因此,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在为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类课程实践方面搭建平台、完善相关鼓励政策和条件。
四、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1、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开拓学生心智素养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当代学者刘梦溪指出,当今文化传统的承续与重建,有三条途径比较可行。第一是文本经典的阅读,第二是文化典范的熏陶,第三是礼仪文化的熏习。[7]高校应该提升对于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重视,增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同时正本清源,经史合参,扩充经典,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物,所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理论素养和教学方式方法都需要达到较高的素质标准。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完善教学艺术,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课堂之中,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
2、重视社会实践作用,使学生感沐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多元的,方式是多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更离不开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意识到,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补充,能够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接触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暑期、寒假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还相对不够,限制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自主文化学习和素养提升提供便利。社会实践的一大特点是学生自己为主体,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自我的想法与才能,让传统文化内化路径更为轻松和实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真正
落地,使大学生更好地汲取文化的精髓。基于上述理由,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巧妙运用实践的力量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运用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开展教育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单一的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难免枯燥,教师有必要针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校报、广播、宣传栏、新闻网建设,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建设数字移动图书馆、创建优秀文化传播公众号等等,积极开拓网络健康文化的培育,让学生得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陶冶自我的情操。此外,网络文化素质课程已经在多数高校进行了普及,在这个阶段,高校除了鼓励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外,应着重落实网络课程的教育效果,确保此类线上课程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为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人的文化素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属于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的叠加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增强“文化认同”、完善学生个性与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优质的文化环境,最终目的在于充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校园的文化建设方面,融入更多优质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很明智的选择。高校可以通过用图书馆、校史馆等文化积淀深厚的地点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挖掘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在提高学生爱校感情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之对应的,高校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采取创建社团等多种方式增强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扩大优质传统文化的辐射范围。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走进文化大师等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全社会联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蓬勃发展的根基,更是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底气。缺乏文化传承的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缺乏精神信仰、缺乏民族气节等问题。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社会需要进行集体联动,深入挖掘探索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使之精华的部分与当下生活和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机结合,让大学生们拥有在丰富文化教育中进行知识储备的条件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