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控制的高校内部控制优化

2020-03-31 03:09张雪兰
财会学习 2020年8期

张雪兰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权力制衡、预算统筹及流程业务完善等三个维度出发改进内部控制体系,并针对性的提出保障措施。

关键词:三维视角;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改进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对滞后,资金监管的不到位或缺失,高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高校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日趋明显。因此,为了增强高校各类科研资金的规范使用和公共投入的高效运作,就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优化其实际的监管流程,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高校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

(一)对业务流程的监管不够重视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多数高校在内部控制方面仅仅停留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仍然是以目标和结果导向的管理,对事前事中的监管相对偏弱,因此,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进行问题的纠偏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扩大和恶化。虽然,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把控,但并没有相对应的将岗位职能等嵌入到内部控制的流程之中,势必造成责任归属不明确,相互扯皮的现象发生。最终,出了问题没有人负责,法不责众的局面使得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细化成为了空谈和摆设。

(二)对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到位

按照我国1998年颁布的教育法,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之下校长负责制,所以,基于这样的管理模式,究其职能而言,党委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统一领导高等学校的工作,讨论、决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重大事项;校长办及其他行政机构作为党委会决策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以及其他行政管理事务。但是,由于实际的法律运行效果有限,权力制约的边界模糊,使得高层行政领导的权力不能被有效监督,久而久之,形成了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审计和纪检监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机构,对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的监督几乎形同无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对于多数高校来讲,就是一种虚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预算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创新,虽然我国高校在预算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普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预算控制模式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主观性强,没有进行反复严密的论证,讨论不够充分,以致使预算方案统筹规划力度不够全面,财务人员的前瞻性缺乏,不能在后续的运行中真实全面的较好契合财务运行状况,是较为集中的弊端。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的模式开始渗透到每个行业的角落。虽然很多高校开始在内部控制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改进创新,增强了部门之间的即时信息传递互动,提升了内部控制的效能,但在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深度融入等方面,还有待不断提升。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我国多数高校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方面,始终没有将信息化管理深度融入,使得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呈现碎片化和分块化,严重阻碍了信息的即时流动,甚至是人为的进行信息的割裂,使得内部控制的效能严重低下。

二、基于三维控制的内部控制系统改进

从上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的重點在于,约束权力以防止腐败,强化预算以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加强业务流程的控制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加强信息的透明度,让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规范合法,让每个事项的决策能够符合学校和师生的利益,做到问题及时纠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和事后的问责。因此,整合高校经济活动事务,可以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整合如图1:

基于上述体系图1,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阐述,高校内部控制可以从权力制衡、进行预算统筹和基于责任视角以强化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三个维度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

(一)权力制衡的维度

首先,我国高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在实际的运行状况中,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职能定位,在多数高校教职工的视角中,高校决策层的集权意识倾向较强。因此,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以及大额资金的利用等,必须由党委带头,鼓励各个职能部门积极的参与进来,形成有效的民主决策,形成相互之间的制约和监督,使得学校的重大事项公开阳光的运作。为了进一步的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发生,必要时可以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论证和招投标,从而促进决策过程和结果的民主科学化。

其次,校领导应当有沟通的意识,鼓励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健全平级部门、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充分保护校内每位教职工对于重大事项和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项的知情权。另外,积极发挥信息时代利用各类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优势,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同步共享与互相监督检查,比如财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人员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调取固定资产部门的数据,核对固定资产部门是否按时将固定资产入账;也可以调取采购部门的采购信息,核对本次采购都有哪些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流程等。这样不仅可以动态监控部门之间的工作进度与完成情况,还方便内部控制人员不定期抽查,实现关键部门、岗位间的相互制衡。

最后,强化审计部门的内部监督与评价职能。高校管理层应当赋予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独立性和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保障其权威性,明确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职能中的定位和职责,能够让它发挥监督评价的职能,按照既定制度检查各个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管理层,并提出问题处理解决的措施建议。

(二)预算统筹维度

对于我国高校来讲,预算活动通常会涉及到五类责任主体,并且,贯穿于他们的各类经济业务活动中,可以说,只要有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相对独立的责任主体,就会有预算活动的介入。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各个学院、各职能管理机构以及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五类责任主体则是预算活动重点介入的职能机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中,各个学院、各个职能机构和财务审计部门属于平级单位,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督中往往是例行检查,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执行状况,这样一来,预算和统筹在后续经济事务运行的管理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应当不断强化审计部门在这五类责任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监督职能,督促它们在各个阶段作出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和分析评价。特别是各个学院和其他职能处室,应当积极的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分析,将分析报告报给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后组织召开预算会议决定是否通过。最终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而完成高校年度决算,实现预算与决算的相互匹配。

(三)业务流程维度

对于高校这样的非生产性组织,资金流入流出与收支业务是紧密相关的。因此,从审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看,必须紧紧把控一切收入和支出的项目,把控现金流运行状况,才能避免各类财务风险的发生,才能避免科研经费虚报、资金私用等各类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发生。一方面,对资金的流入进行控制。高校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事业收入是指我国高校开展教学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教育事业收入和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科研事业收入。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财务处现金流入的唯一合法职能部门,杜绝其他部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私设小金库。相对应地,另一个方面就是对资金流出的严格控制。

另一方面,对支出进行控制。我国高校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相对于资金流入,资金流出是需要更加严格控制的。首先,应当有规范完善的制度对各个职能部门申请经费支出的审批,杜绝不合规的资金流出;其次,对于基建项目、采购项目等教职工密切关注的资金支出,应当坚持公开披露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的详细过程,是重点监督的事项;再次,对于科研经费的利用状况,也是应当动态监督的,杜绝任何老师通过科研项目进行资金套取供个人私用,必须严格进行科研项目结项完成的程序规范,防止资金的违规利用。

三、实施基于三维控制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措施

第一,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对于体系的改进创新至关重要,只有将评价指标多元化,覆盖全部收支的业务流程,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找到目前内部控制体系的优缺点,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审计部门在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实现业务流程的正常运行。比如,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支出项目也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之中,能够让每一位教职工通过平台查询到每一项收支的数据,允许职工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加以不断改进,逐步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

第二,构建内外联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虽然,我国高校正在不断强化审计部门的职能,保障其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来往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很难保证其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管理职能,有必要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进行审计检查。比如,高校积极引入会计事务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通过第三方的评估进行项目的动态跟踪。再者,将各类经济活动更多的在学校内部网站披露公开,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对本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监督,以便于更好的督促高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履行好自身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辛宴,王慧.我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02):51-53.

[2]张丽.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7 (06):76-79.

[3]周小婷.地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J].财会研究,2017 (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