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崇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县情农情,坚持长短结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崇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制定专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编制合作社章程和账务管理制度,将农村资源变为资产、农民资金变成股金、农民身份变为股民。对全县16个乡镇124个行政村1482个村民小组的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核实资产总额29624.74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68.04万亩。建成农民合作社24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14家。现有社员22569人,划分股权110826股。借助合作社平台,发展“三品一标”企业12家,认证产品33个,涵盖茶叶、鱼、水果、大米、稻谷、笋、南酸枣糕、茶籽、食用油、蔬菜等10个产品种类。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5363亩,产业结构调整面积3604亩。建设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29个,共计6575亩。种植刺葡萄1.06万亩,生产鲜果1650吨,酿造刺葡萄酒240吨、果酒440吨。发动竹鼠养殖户80余户,养殖竹鼠5466只。新增白莲种植基地4个275亩。新建年出栏达2000头的猪场2家。申报2020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1家,目前该场已自筹资金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和生物安全体系工程,建成后可达年出栏8000头猪以上,合计产业总产值达3834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3.6万元。初步形成一条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创建了入社农户“家家有产业、个个有事做,户户有增收”的良好局面。
聚焦“生态宜居”,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面貌。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出台《崇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因地制宜,细化、分解各乡(镇)整治目标和任务,明确乡(镇)定位,规划发展方向。通过以过上线、崇余线、上寡线等公路沿线环境整治为契机,重点打造横水、过埠、麟潭、上堡、铅厂等一批美丽宜居试点乡(镇),改造提升圩镇环境。完成美丽宜居庭院整治2400家,改建卫生厕所11367个,拆除危旧土坯房5437栋。建立县乡村三级长效管护机制,整合公益性岗位、妇女小组长、保洁员三支队伍,以乡(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以行政村为单元,相关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的县乡村三级长效管护队伍。2019年落实管护资金1641.6万元,实现管护常态长效。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八大标志性战役”,纵深推进三十个专项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问题、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审计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到位,实现了全县饮用水源头水质、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II类、III类优质水质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标准。境内阳明湖水源是全省唯一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崇义是全市唯一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紧扣“乡风文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乡风淳、民风美、家风正。积极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持续开展尊师重教“金秋助学”、孝老爱亲“重阳敬老”、扶贫济困等志愿活动。深入社区推行“赣南新妇女”、“文明卫生户”、“三好一孝”评比活动,在村务公开栏和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网络广播等平台,广泛表彰尊老爱幼的先进典型,曝光处置不善待老人,不抚养小孩的反面人物,并对达到一定曝光次数的反面人物列入征信黑名单,迫使其自觉改正,及时反省。以村级社区为责任单位,大力开展殡葬改革动员工作,着力推进“三沿六区”可视坟墓搬迁入公墓,加强红白好事申报管理,有效遏制红白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注重文化体育建设,在每个行政村开设村级图书室、村级文化广场,创新全民健身、农村广场舞等活动形式,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着眼“治理有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强化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五型”政府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与居民自治相融合、促发展,努力营造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政务服务品牌。聚焦解决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推行“一门式、一窗式、一网式、一链式”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构建政务服务新高地。目前,全县40个具有政务服务职能部门的1137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县行政服务中心,进驻率达100%,全面实现群众办事“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目标。让群众少跑路,干部多跑路,打通为群众办事提高效率的最后一公里,用最大的努力和诚意提高群众满意度、知晓率。在全市率先创新推行“名誉村主任”机制,科学配置当地能人、乡贤担任“名誉村主任”,真正把党性好、作风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人选进村级班子成员,担任村级发展的“领头羊”,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不断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村务监督制度,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担当性,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尽锐出战,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坚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要求,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积极落实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重点扶持发展蔬菜、脐橙、油茶三大主導产业和刺葡萄、南酸枣、笋竹三大特色产业。坚持长短结合、传统与特色结合,促使各类扶贫主导产业、长效产业和短平快产业进展有序,实现全县5000余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获得稳定收益,户均增收4.8万元。主动谋划,强化贫困人口技能培训。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扶贫车间吸纳、劳务输出转移、自主创业带动“四个一批”方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县规范建设扶贫车间36个、基地(企业)72家,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1740个,吸纳2500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保障高质量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