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档案文化传播的“立”“困”与“建”

2020-03-31 02:59张炎培
群文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众互联网+微信

张炎培

档案工作是为了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利用。在“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都成为了传播媒体。因此,档案文化呈现出传播主体社会化的趋势。实现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既可以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又可以实现档案文化的有效建立。所以,将丰富的档案文化充分体现出内容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档案本身就是文化一部分的社会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档案文化传播的“立”

(一)内容的轻量性和多元性

网络的快速发展进步让公众从原本的深阅读转变为浅阅读,公众已经习惯快速阅读的方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网络有着轻量、高效的传播特点,在此情况下,档案文化的内容需要从以往的冗长转变为轻量,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实际阅读需求变化。如今,人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阅读方式以及需求出现变化是必然的。以往档案文化多数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图片处于辅助地位,形式比较单一。但在互联网支持下的档案文化,则是要从单一转变为多元,使档案文化的结构更加优化,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内容上的革新。对档案文化来说,如果依旧用以往的传播方式,在内容上没有实现革新和突破,那么就会导致受众有所损失。其实针对档案文化的实际传播来说,不断拓展传播的内容,可以起到更强的教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对受众来说需要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内容。比如为纪念建党95周年,上海市档案局与上海电视台拍摄制作了《上海记忆》系列微电影,共8集,每集8分钟,采用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平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互联网+”不仅仅是借助网络实现档案文化的高速传播,而是借助于网络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使档案文化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资源建设,达到档案文化可以更好服务社会,并与一些民生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为目的。结合网络与档案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将档案文化分别呈现在PC端和移动端。目前来看,诸多的机构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因此档案文化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就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傳播渠道。比如微信公众号,在现阶段的媒体平台中更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其优势就在于强大的用户粘性以及互动性,一旦传播出去用户就会在内容的刺激下产生转发和转载的行为。对档案文化来说,借助这样庞大的优势,不仅可以让档案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可能使传播的能力更强,速度更快。当然在网络平台上档案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文字,其他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呈现出来。信息在网络上有非常强的传播效果,阅读量甚至可以成千上万。

对于档案文化,如果实现了在网络上的全面开放,一些网站上专门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工作者模块,任何公众是可以进行一些信息更改的,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在网站上专门开辟“公民档案工作者”模块,可以对其中的一些资料以及图片进行注释和标签,并可以针对自己接收到的一些档案文化进行评论,撰写一些文章。相比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西方国家在档案文化方面建立的线上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同时也是与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让大众可以对档案文化有更加广泛的关注,使大众在档案文化的实际传播中有更强的参与感。如今,档案文化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人们对档案文化有着更多的接收渠道,也有更高的主动性。这种情况下,原本参与到档案文化阅读中的人,转眼间就会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因此,如今档案文化在实际传播中,传播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的产生,对档案文化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档案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因此,日后档案文化的整体传播渠道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主体的多样化也将更加繁杂,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的支持下,各主体可以实现广泛的互动和交流。

(三)主客体的交互性以及及时性

以往档案文化是大众单向接受的时代,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下,客体也可以在档案文化中实现共享以及交流,与主体之间互动更加频繁,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如今来看,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主体及时进行信息的传播,已经在其中减少了很多流程。客体则可以更加快捷地实现信息的接收,让档案文化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传播。很多时候以往的一些媒体方式,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虽然是在内容的真实性上要更强,也是经过专业人士处理,但是往往已经不具备及时性,与人们现阶段的信息需求是不符合的。如上海市闵行区档案局在2016年“国际档案日”之际进行线上互动,市民可通过“上海闵行”微信公众号,但其实当时的“上海闵行”微信公众号并未真正体现出互动的功能,市民在“上海闵行”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评论,但并未得到管理人员的及时反馈,导致“上海闵行”微信公众号并未真正发挥出传播档案文化的实际作用,事实证明“上海闵行”微信公众号正是因为交互性以及及时性不足。

二、“互联网+”时代档案文化传播的“困”

(一)档案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

档案文化的信息在网络上实现更加快速和广泛的传播,使档案文化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以及开发。这种情况下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数据库的建设,更是为档案文化提供了诸多的信息资源。现阶段党校的档案文化已经在不断加快网站建设以及数据库建设,部分档案已实现了全数字化的档案文化建设。但是在不断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很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部分文化成果未实现全文数字化,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一些因素在阻碍着档案文化的高效传播。如信息化建设以及数字化传播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也是诸多机构有所顾忌的主要因素。如今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档案文化不能仅仅关注传播的速度以及效率,最关键的还是安全性,档案文化的安全保障是从档案文化的生成一直到传播各个环节开展的。一方面是档案文化涉及到的管理人员、媒体管理者以及信息技术工作者,他们都应具备极强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则是档案文化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是有隐私性的,这些隐私性的档案文化,出于安全的考虑是无法实现数字化的。档案文化如何在安全性以及开放性之间进行合理的处理,是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二位一体”传播模式冲击了档案文化的真实性

“二位一体”是指互联网时代导致档案文化出现的主客体之间的角色变化,主客体皆为在档案文化中占据主动性的参与者。因此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主客体区别,每个人在档案文化的面前都可以成为主体,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所以档案文化的主客体已经比较模糊,是无法进行准确辨别的,同时也影响到档案文化内容的可信性以及真实性。档案文化是否具备真实性,主要是在于信息的真伪。若是大众成为了档案文化的传播者,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个体,处于自身某些需求的考慮,会在档案文化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虚构,这也是如今所有网络信息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确定接收到的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是一道难题。而档案文化在实际的传播中,是否有一些人对其中的信息进行了更改,也是难以保证的,只要是其中有任何的更改或者是增删,都会使档案文化的可信性以及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大众在网络上接收到的信息,是没有太多的手段去识别真假的,这也是一个难题。

(三)大众的价值观影响了档案文化的可信性

档案文化是否具备可信性,在于其中的内容与反映出来的客观情况是否吻合。档案文化不断借助网络实现广泛的传播,大众的价值观以及立场在很多时候对档案文化的信息可信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让档案文化呈现出的信息更加具备可信性,也是一个难点所在。早上八点到九点,这一时间一般都是上班族或者大学生在上班上课的路上,以现在人们的习惯大多数都在低头看手机。中午十二点左右,午饭前后人们会在手机上浏览一些内容,也是人们网购的密集时段,这时推送一些打折之类的商品信息比较有利。晚八点以后一般是晚饭后,人们稍微娱乐后准备睡觉,这一时段大家心情是比较愉快的,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推送各类信息都比较合适,人们阅读内容也会比较细致,对于促销类的消息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些情感类例如鸡汤这样的文章也会有比较好的阅读量。大众价值观念一直都是对媒体传播造成影响的直接因素,在档案文化传播方面,也需要注重对大众因素的考虑。现阶段大众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在档案文化传播中,自身内容的选取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三、“互联网+”时代档案文化传播的“建”

(一)档案重构,兼顾开放性和安全性

档案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原本档案实质以及记录信息的基础上,对档案史料展开适当的整合和分析,产生的有吸引力以及创意的内容价值。档案文化的传播一直以来是以内容为王,内容需要符合大众的实际需求,才可以实现迅速的传播,在档案中记录着个人、城市、组织以及社会的变化,形成的个人记忆以及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档案的重构,让档案文化的开放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有效的维护和兼顾。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通过主题策划、概念策划、事件策划以及创意展览的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构,然后从公众的文化需求角度出发,建设有一定新闻价值和吸引力的档案文化,可以激发起媒体以及公众的兴趣,在档案重构的基础上,对档案的共享以及安全保护建设全新的机制,让档案文化可以实现更加健康的传播。档案文化传播中安全性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在对档案文化传播内容进行编辑以及传输中,技术上的问题要进行优化,同时在档案文化传播中,保持内容的开放性,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内容的传播以及查阅中,同时,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档案文化传播的安全机制,从而实现档案文化的健康传播,维护档案文化传播资源的稳定性。

(二)跨界融合,提升档案文化真实性

档案文化之所以会在真实性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是因为档案文化的主客体已经比较模糊,在这种局面下每个人可以成为内容的发布者。因此档案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上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在“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都可以实现深度融合,档案部门也可以与其他的行业和部门之间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让档案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比如借助微信平台,可以让企业用户之间建立强关系。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下人们的交往更密切,趋同性更多,维系感情的是极强的现实情感,信任度更高。微信平台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私人圈子,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封闭的,用户之间要想实现交流,只有互为好友,而微信公众号的群发消息也要用户事先关注才能接收,借助微信平台,企业可以对信息进行传递,用户的接受率要比其他的平台更高,对口碑的打造非常有帮助。如今智慧城市逐渐凸显,档案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与各类社交媒体以及媒体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让档案文化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各个领域共同对档案文化进行宣传,提升档案文化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跨界融合是基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的机制,如今来看档案部门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理念,在档案的公开以及共享方面,对可共享的信息与不可共享的信息进行明确的区分。

(三)科学互动,提升档案文化可信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联网可以为档案部门与公众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互动的渠道,在内容上,档案部门可以将一些珍贵的和可公开的档案进行发布,也可以发布一些自己挖掘出来的有价值的话题,推送给大众。大众的价值观以及立场在很多时候会对档案文化的信息可信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立科学的互动机制,可以让档案工作更加透明化,也会让档案工作的方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比如信息的质量将决定用户的认可程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让用户有了大量的选择,要想继续用微信公众号广告传播中的口碑营销,就要了解哪些信息是值得被用户讨论的,通常趣味性以及娱乐性强的信息是必备的。如今多数的公众号发布的信息都是枯燥无聊的,带有非常浓厚的营销色彩,例如新品发布,开业酬宾等主题。这些信息中带有非常浓烈的商业性元素,在众多信息中并不起眼并且容易引起用户反感,难以与用户之间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在这种局面下,档案部门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并与外界之间建立紧密的互动机制。如今档案文化的互动交流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在内容上增强互动性,与公众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沟通,进而让档案文化更加透明和可信。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档案文化面临着新的传播局面,新技术使档案文化具备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提升了档案文化的丰富性和及时性。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新时期对档案文化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找到档案文化传播的新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莎.“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文化传播的“5w”模式分析——基于山东省本科高校档案馆的调查研究[J].齐鲁艺苑,2018(04):123-125+128.

[2]范飞.取经问道大抓学习 明晰差距狠抓落实——参加全省档案局(馆)长研修班有感[J].浙江档案,2018(06):35-37.

[3]朱颖颖,施卡莉.浅谈档案编研工作对企业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以《江南档案——综合卷》编研工作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17(05):19-21.

[4]曹筠慧,管先海,李兴利,孙洋洋.对档案馆文化功能及其发挥的理性思考——兼与李财富、郑思聪二同志商榷[J].档案管理,2016(05):24-26.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公众互联网+微信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微信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微信
微信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