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严全,戚靖羚,周 航,宋元美,刘光润,余云湖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563000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但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或漏诊,破裂后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数据统计,出血初期50%患者会病死,15%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术式包括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但关于两种术式的优缺点尚存在争议[3]。本研究旨在探讨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对并发症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月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2.73±6.38)岁;病灶位置:8例前交通动脉,10例后交通动脉,4例后循环动脉,3例其他。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3.14±6.73)岁;病灶位置:7例前交通动脉,9例后交通动脉,5例后循环动脉,4例其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和血管造影确诊;②病程<72 h;③患者家属知情手术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③手术禁忌者。
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具体方法:行全麻后,根据DSA定位动脉瘤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做7~8 cm弧形切口,避开面部神经、颞浅动脉,逐层切开皮肤、脑膜,根据血管关系临时阻断,充分显露动脉瘤颈后使用动脉瘤夹钳夹闭动脉瘤颈,将60 mg罂粟碱(哈尔滨医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62)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在动脉血管上湿敷止血,缝合脑膜,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观察组采用血管栓塞术治疗,具体方法:术前2 h静脉推注肝素钠(百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4042)5 000~7 000U,术中持续给予1.25g/h肝素钠并泵注20μg(kg·h)尼莫地平(江苏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009)。行全麻后,采用DSA定位动脉瘤位置,选择合适的弹簧圈,经颈动脉置入6F引导管,在动脉瘤近瘤颈1/3处置入微导管,采用弹簧圈填塞瘤囊,通过DSA确认动脉瘤消失后解脱导管,缝合血管,术后给予抗感染、抗血管痉挛等治疗,并保证患者24h绝对卧床休息。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1)治疗效果[4]:①恢复良好:患者可正常生活和工作;②轻度残疾: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但具有自理能力;③重度残疾:有严重残障缺陷,具有清醒意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④植物人:脑干反射消失,存在呼吸和清醒周期;⑤死亡。(2)脑组织损伤:术前、术后6个月,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B蛋白水平。(3)并发症:统计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状况。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MBP和S100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表2 手术前后两组神经功能对比()
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P 21.58±2.47 21.43±2.32 0.221 0.826 17.21±1.94 14.26±1.83 5.531 0.000 15.32±3.19 15.36±3.32 0.043 0.966 9.91±2.36 6.57±1.98 5.421 0.000 1.36±0.32 1.37±0.33 0.109 0.914 0.91±0.30 0.64±0.28 3.290 0.002
对照组出现2例脑积水,1例短暂性脑缺血,1例癫痫,1例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5/25),观察组出现1例脑积水,1例短暂性脑缺血,1例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3/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9,P=0.440)。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复杂,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动脉管壁厚度较薄、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因素致使动脉管壁出现局限性扩张,导致患者在正常情况下出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病率[5]。因此,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瘤的重视度日趋升高。
NSE、MBP和S100B均可反映神经功能损伤,其中NSE分布于神经元细胞,当神经元细胞受损时进入血液;MBP有少突胶质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维持髓鞘的完整性;S100B存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当脑损伤时含量会降低,故三种生化指标的血清浓度越低,脑损伤越严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高,脑组织损伤指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血管内栓塞术有助于减少神经损伤,促进患者恢复,安全性较高。开颅夹闭术的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分离脑组织间隙暴露动脉瘤,对其进行结扎以阻断动脉瘤供血,从而阻止动脉瘤扩张和破裂,避免脑组织受损。因手术视野好,开颅夹闭术的夹闭率高,较少复发,且术中可避免动脉瘤破裂,若发现颅内有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清除,但手术的切口较大,易引发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不适用于高龄患者,同时术中需要进行牵拉、压迫等操作,都可造成脑组织局部损伤,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6]。血管内栓塞术是近年新兴的治疗方案,其主要作用原理是利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以清除瘤囊内的血流,从而消除破裂出血风险[7]。相较于开颅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完全在血管中进行操作,减少对瘤囊周围组织的损伤,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较小,同时对血管流动阻断时间短,避免红细胞聚集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故患者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但费用高昂[8]。临床一般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式,前循环动脉瘤可选择任一术式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但本研究因纳入样本量较少,两组手术医师水平不一,致使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需纳入大样本量研究以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中对神经损伤,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