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脱贫攻坚领域的“中国方案”

2020-03-30 16:50陈国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方案攻坚总书记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脱贫攻坚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和发动的一场新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6日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显然,要获得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的视野必须更高一层,认识更进一步。这里,我从“中国方案”角度阐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以增强大家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脱贫攻坚;中国方案

2000年9月全体成员国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一致通过联合国8大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后来,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8.36亿,其中中国的贡献率超过70%。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又通过《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呼吁各国继续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其中和千年发展目标对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可以说,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建国70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自豪、更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中国方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是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起来的,作为最靓丽的一抹景色——脱贫攻坚领域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就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主体是基础。

一、加强领导是根本。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我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重点在于解决存在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面临的贫困问题,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对农村贫困问题以及治理贫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消除贫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力量之源。其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中西部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契合精准扶贫实际,充分发挥了我们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和政治优势。

二、把握精准是要义。

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怎么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全盘皆败。所以,必须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有保障”这一目标。中央对于落实精准也是不遗余力,定期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成效考核。比如,不久前中央对阜阳市阜南县郜台乡脱贫攻坚领域花几十万“刷白墙”等形式主义的通报等等,目的就是确保脱贫成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经验。

三、增加投入是保障。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告别高增长,钱的问题怎么解决?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还远远不够,中央先后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针对很多“老大难”问题,打出了政策组合拳,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脱贫攻坚财政专项资金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为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四、各方参与是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通过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细化中央单位、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扶贫,动员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动员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同时,确定10月17日为国家扶贫日,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和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建设中国社会扶贫网,不断完善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把專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群众主体是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脱贫攻坚必须要尊重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实施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易地搬迁工程、生态脱贫、智力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这些工程,变输血为造血,从而激发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目的。

这些经过检验的中国特色减贫治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必将为全球更有效地进行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7.1),人民出版社2016版,第14页

作者简介:陈国有(1976.11—),男,安徽休宁人,本科学历,中共休宁县委党校,管理学讲师,主要负责“驻村扶贫”、“三农”项目研究及落实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方案攻坚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攻坚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