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2020-03-30 03:28李佳琦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仕女画艺术特点

李佳琦

摘 要:唐代的国势隆盛,政治安定、经济文化交流极其活跃,为绘画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唐代绘画继承汉魏六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在题材、形式、风格技巧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貌。其中,唐代的工笔人物画是绘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人物画的绘画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唐代人物仕女画《簪花仕女图》在造型特点、构图章法、绘画技法的分析,加深对唐代工笔人物画传承脉络的了解以及对唐代人物画风貌的认识。

关键词:唐代;工笔人物画;仕女画;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各族人民接触密切、中外交流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呈现出了高度的繁荣。而时代的兴盛,也造就了唐代特有的文化气度。

纵观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从战国的《人物龙凤帛画》开始到东晋的《女史箴图》、唐代的《历代帝王图》等、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元时期的《朝元仙仗图》等,无不体现出人物画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过程。这其中,唐代以其焕烂备致、雅俗共赏的绘画品质和异彩纷呈的绘画门类,一直屹立于古代工笔人物画的颠峰。

一、唐代人物工笔画《簪花仕女图》的艺术风貌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周昉,字景玄,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官至越州长史、宣州长史别驾。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擅画肖像、尤工仕女。他的著名人物工笔作品《簪花仕女图》是一幅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情景的人物工笔画作品。

作品中刻画了六位衣着华丽、体态丰腴优美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画面。画作没有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的绘画形式描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在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十分巧妙,景物衬托虽少却精。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呈现出流动多姿之感。

这幅人物工笔画,从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进行深入的描绘,同时渲染了一种快乐而又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映射了属于那个时代整个贵族妇女阶级的生活氛围;即在表面华丽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之中暗暗的凄寂和幽怨之情,画面所描绘的精神困境也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感。

二、唐代工笔人物画《簪花仕女图》的艺术特点

1、并序排列的构图方法

《簪花仕女图》在全幅的构图上,以相等的间隔排列着几位贵族妇女,贵妇之间用景物相隔,使画面富有韵律感。运用散点透视法构图,在长卷上一段一段地看过去,如同每组贵妇的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动一样,这种并序排列的构图,能够给观看者带来仿佛与画面中的人物一起游完了庭院的效果。人物之间似有联系,又似独自悠闲。在画面中心,横列的散点视线之内,用人物静穆的姿态分占了适当的位置;又把她们之中的两位妇女安排在距离较远的后方,用来增阔观赏者的视野,扩展了画面空间,这样的安排就不至于把观者的视线囿于狭小的画面之中了。这种构图上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除了画面的并序排列构图外,《簪花仕女图》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安排,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的第二个妇女,她的人物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描绘的。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她不是侍女,因此比例并不是按照主大卑小的儒家尊卑原则而定。

在画面背景的安排上,这幅唐代工笔人物画遵从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侧重审美主体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受的主旨,将背景作空白处理,来追求象外之境的审美特征,更多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内在世界。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胸中意象,给观赏者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则为画面的的动感和情节性做了铺垫和渲染,达到画面虚实相生的效果。在中国绘画中,讲究气韵的生动,而背景的留白就是体现气韵之美的一种方式。这样的留白在唐代的人物工笔画中非常常见,是很典型的一种画面布局方式。

2、以线造型的描绘方式

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是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画家运用线条来对人物们的形体结构进行造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着色。在人物的线条勾勒上,有很多种方式,如游丝描、铁线描等。多种线描方式的运用,形成了唐代工笔人物画所特有的线描艺术特点。

《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描绘了妇女身上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以及薄纱下隐约可见的手臂,生动的展现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对仕女面部和手的刻画,下笔线条平稳准确,力度匀称,衣裙图案花纹的用笔,轻松灵动,信笔而成,转折处若断若续,似规整但又显出流动,将衣服上的图案,赋予了灵巧而生动的活力。在对髻发和鬓丝的描绘上,精细过于毫毛,根根清晰可数,每一笔都似有飞动之感。《簪花仕女图》在线条运用上,可以说达到了“骨法用笔”的高度统一,使之成为独立的存在,对作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整幅画的灵魂。

3、重复却不单调的赋彩技巧

《簪花仕女图》在赋彩的技巧上,恰当地运用了复杂的色调,画面色彩虽重复却让人不觉得单调。紫色纱衫的一再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紫色与花青一并涂施,历有“青间紫,不如死”之说,而这幅画中作者却对其似乎是不受限制和約束的运用。赋彩上层次清晰,分开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使之有空气流动和清透轻盈之感。纱衫笼罩下的肌肤和衣裙就如一层薄雾所掩盖,生动之极。因而原来的肌肤和衣裙也随之改变了颜色,但它却不因此而使人离开肌肤和衣裙原有色调的联想力。

就色调而言,这幅画是用暖色调,而这也很吻合绢这种绘画材质,将整个画面呈现出了沉着典雅、清新雅致的特点。

4、人物神情的刻画与人物精神的传达

《簪花仕女图》中作者对几个人物的神态刻画非常注重,将这些贵族妇女精神上的苦闷空虚和贵族奢侈生活背后的精神困境表现出来。画面中有别于其他人的那个执扇侍女,表情安详,默默中若有所思,与其他五位贵族妇女的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处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出唐代中后期审美意趣由华美富丽转向婉约的变化。

另外,人物身体的动势也是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精神的重要因素,就画中人物的姿态而言,几位都各不相同。侍女的左侧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向上举,反掌拈着一枝红花,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从远处而来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作向前迈步的姿势。最后一位仕女右手举着蝴蝶,左手提着帔子,要迎接从后向她跑过来的小狗,这样的动势使其在丰韵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由此可见,作者在人物姿态的处理上,为避免相同,又不失统一,将一种快乐而又略带懒散的情绪和气氛映射出来,表现出属于那个时代整个贵族妇女的生活氛围。

三、唐代工笔人物画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在唐代这个宫廷绘画盛行的时代,工笔人物画也形成了造型准确、色彩饱满、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技法趋于完善的又一高峰。唐代工笔人物画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主要因为画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开始作为一个个鲜活且独立的审美对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摆脱了世俗教化的功利性,具有自己特有的审美特点,这样的转变也对后世的工笔人物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朱景云.唐朝名画录·序.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仕女画艺术特点
“礼教下的光斑”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唐代人物画述评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新唯美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技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