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对待不同的文明,不能满足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对于我们非遗传承人来说,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那么,如何透过中华旗袍去了解其人文精神呢?我结合多年的从业心得,从四个方面谈一下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
一、从中华旗袍款式的演变,看中华女性思想解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一)从中华女性身体解放谈起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礼制对妇女的身体是约束的,封建社会的服制是有等级和阶级性的。清代满人的袍服,沿袭了游牧民族服饰的宽大平面特征,象征着大清统治“四平八稳”。辛亥革命成功后,封建礼教和服制被推翻了,民国女性从封建的禁锢圈子中走出来,逐步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特别是“十里洋场,衣冠世界”的大上海,商业发达,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民国女性的服饰由初期的“上衣下裳”,逐渐向中华旗袍过渡,最终在1929年旗袍被定为国服。这个时期的旗袍已摆脱了传统平面宽大的袍服特征,吸收了欧美的审美及剪裁工艺,讲究适体的量身裁剪,讲究凸显女性的身材曲线,旗袍的立领由高而低;旗袍的袖由长而短,乃至无袖;旗袍的开衩由低衩最终演变成高衩。旗袍在设计上通过收省来凸显女性胸、腰及腿部的曲线美。旗袍款式的变化,完全配合了中华女性解放身体的时代风貌(见图一、图二)。
(二)追求男女平等的自由思想
可以从张爱玲著作《更衣记》中看出这种追求男女平等的自由思想。张爱玲说:“女子穿上长袍,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穿长衫,戴礼帽。”名动一时的“鉴湖女侠”秋瑾,就常着男装自居。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广大城市中的妇女,在争取身体解放的同时,更争取男女社交及婚姻自由。对社交生活的需求,使得旗袍成为女性社交的主要服饰,与旗袍配搭的烫发、丝袜、高跟鞋、小手包等舶来品成为社交生活的必需品。广大妇女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旗袍代表着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短短十几年时间,旗袍成了一款风靡全国并极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服饰。跨过一般服饰的年龄界限,上至老妪、下至幼童都可以穿着旗袍。旗袍在面料上因人所需,从达官贵人的绫罗绸缎,到平民百姓的棉麻,用最传统的手工缝制一件旗袍,演绎着各自的生活审美情趣。
旗袍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成为中华广大女性所喜爱的服饰,大致有几方面因素:
1.经济便利
旗袍之前的“上衣下裳”,相对复杂。进而由“上衣下裳”连属,合体演化出旗袍,旗袍结构简单,省工省料,经济实惠。
2.线条流畅
整件旗袍从上而下,由一块面料剪裁而成,既无衣料重叠的部位,更无带、襟、袋等附件装饰,穿着线条流畅,美观大方。
3.美观适体
旗袍造体的属性,衬托了女性身材的曲线美。通过提腰、收省,改变身体上下比例,弥补了东方女性下身短的缺憾。
4.搭配容易
作为主装,世界上没有哪一款女装可以与旗袍媲美。旗袍可以搭西式外套、马甲(背心)、大衣、披风,也可以搭中式的围巾、斗篷等,根据四季的节气变化、社交应酬的需求搭配,成为一款百搭服饰。
5.可塑性强
旗袍的面料可塑性强。从普通的棉、麻、化纤,到高档的绫、罗、绸、缎、毛料、真皮,均可作为旗袍的面料,且厚薄随意。不同的面料便有了学生服、日常服、礼服、表演服等功能。旗袍为中华女性追求美好生活方式提供了最直观的帮助。
二、中华旗袍款式的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及工匠精神
中华旗袍的元素:立领、右襟、刺绣、盘扣、绲边、开衩等,这些元素传承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基因。
立领象征着儒家的“立身中正”思想,也是中国传统礼仪在服饰上的具体呈现。穿着的仪态必须端庄贤淑,束缚着你不便左顾右盼。
右襟这一形式,始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是典型的中华汉服的标识,区别于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左襟”。
刺绣在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据《尚书》记载的章服制度,4000多年前就有了“衣画而裳绣”。东周时已设官专司其职,汉代已有了“宫廷刺绣”。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出土的辫子绣法的龙凤绣品,证实了刺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以后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从吉祥如意到象征士大夫精神的梅兰竹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盘扣在旗袍中起了装饰点缀的作用,还有一份人文情结。如明代冯梦龙《桂枝儿》卷八·咏部中描写的:“纽扣儿,凑就的姻缘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两下搂的坚实,生成一对相依靠,细定同心结,绾下刎頸交。一会儿分开也,一会儿又拢了。”盘扣不仅手工制作精细,而且随旗袍款式花样繁多,与旗袍的绲边相得益彰,是旗袍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盘扣的实物历史可追溯到宋朝,考古实证,南宋江西德安“印金罗襟折枝花纹褙子”胸前采用十字编结扣袢相连接。
绲边是中华旗袍工艺的重要标志。绲边是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衡量一件旗袍的品质,可以从绲边的配色和工艺精细上来区别。
开衩是旗袍的特征之一。旗袍开衩的演变,可以从张爱玲的一段话来看:“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了一个低衩,后来越开越高,渐渐高至膝部、高至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又一度回到了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开衩旗袍。”
从以上旗袍的几点元素来看,我们在叙说旗袍的人文精神时,必须考量旗袍元素背后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及审美。
三、旗袍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中国礼仪在周代就已形成,故历朝历代都推崇“周礼”。周礼有“五礼”之说,其中宾客之事为“宾礼”。今天,我们在社交,特别是国家外事活动中将旗袍作为女性礼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礼仪风范。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组委为大会准备了迎宾、表演、颁奖等16套旗袍礼服。其中为471场颁奖典礼准备了五个系列旗袍礼服。如为自行车、现代五项等户外运动颁奖的旗袍礼服“国槐绿系列”,以绿色寓意郁郁葱葱的户外环境和朝气勃勃的生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及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最为出彩的是为水上运动颁奖的旗袍礼服“青花瓷系列”。中国文化元素的青花瓷,象征着中华古代文化,是中西方文化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青花瓷系列”的刺绣,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鱼尾裙摆的廓形设计凸显中华女性的柔美曲线。“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让世界最直观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见证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礼仪魅力。
四、旗袍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对“家国的认同”和“民族自信”
旗袍从诞生起,就不仅仅是一款中华女性服饰,更是一条承载着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1943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进行了二十分钟演讲,介绍东方战场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情况。宋美龄就是穿着黑色丝绒大圆襟旗袍,衬托出优雅的东方女性魅力,彻底征服了国会议员及广大美国民众,为中国赢得了援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第一次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时尚高雅服饰旗袍的魅力,以至于“飞虎队”将军陈纳德说:“我是因为喜欢旗袍而爱上中国女人。”抗战期间,《西行漫记》作者斯诺夫妇及好友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为中国抗战募捐,所穿着的都是宋庆龄、宋美龄赠送的旗袍。
今天,旗袍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对祖国认同和民族自信的象征。《布衣中国》导演邓康延在台湾拍摄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穿着旗袍参与活动。相同的中华审美及文化价值观,无形地把海峡两岸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的师傅杨成贵大师是祖籍浙江的台湾人,1995年应国家邀请从台湾来到北京,为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中国代表设计制作旗袍,中华旗袍为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增光添彩,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华女性的民族自信;又如2008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组织委员会特别定制了60套中华旗袍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各国元首夫人,这张代表中华文化的名片——中华旗袍,在国家外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及家国情怀,解读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就是要解读旗袍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女性的时尚魅力,展现中华女性的民族自信,通过旗袍服饰文化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唐光艳,女,1960年出生于北京,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深圳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纺织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时装设计师协会时装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工艺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就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1996年师从台湾旗袍大师杨成贵研习杨氏旗袍手工技艺,1999年来深圳创业,创立唐韵礼服工作室、深圳市唐颂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了“唐颂”品牌,2014年“唐颂”被评为“深圳老字号”品牌。2012年在深圳坂田手造街打造深圳旗袍馆,2014年并入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意园,任中丝园·中华旗袍馆馆长。
唐光艳专业从事服饰、旗袍設计制作三十余年,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金、银奖。作品《奢华》《蝶恋花》《富贵吉祥》《春天来了》分获国家级文创金奖,《花开富贵》《凤穿牡丹》获国家级银奖,《金鱼水草》《卓冠群芳》《祥云》获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作品分别在巴黎、柏林和马德里“欢乐春节·中国风格艺术设计展”展出。
2009年编著《旗袍》一书,另参与编辑《轻云蔽月》、《旗袍与月份牌》、《深圳当代工艺美术》上篇旗袍部分章节。
2013—2019年分别在旧金山旗袍文化月、加拿大国际金枫艺术节等进行旗袍文化推广与交流。
2012年被评为深圳市三八红旗手。
作者单位:深圳市唐颂服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