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崎润一郎的“日本回归”

2020-03-30 03:12夏学岩
名家名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西刺青恶魔

[摘要]谷崎润一郎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三次创作风格的转变,从初期的“恶魔主义”到中期的“中国情趣”再到后期的“日本回归”。其中影响最大并最终确定其在近代日本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后期的“日本回归”作品。

[关  键  词]恶魔主义;中国情趣;日本回归

一、作家介绍

谷崎润一郎的作家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恶魔主义,中期侧重描写异国情趣,进入昭和期后他创作了大量符合日本传统审美的作品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1910年,谷崎和辻哲郎、小山内熏等人一起第二次创辦了《新思潮》杂志。同年,在《新思潮》上发表了《刺青》《麒麟》等作品。1911年,又为石川啄木和木下杢太郎等人主编的杂志《昴》写了《少年》一文。

其后,特别是在大正中后期,谷崎创作了大量的异国情趣作品。1918年和1926年的两次中国旅行,极大地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在那段时间里,他发表了很多长短不一的随笔和游记。例如,以中国菜为题材的《美食俱乐部》,还有关于中国大陆之行的《苏州纪行前记》《苏州纪行》等。另外他还根据中国之行的经历创作了很多小说,例如《西湖之月》《天鹅绒之梦》等。

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为了避难,谷崎搬到了关西。京阪一带秀美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关西的生活中他感受到了和古典传统世界的融合,并把这种感觉写到了他的作品中。在关西自王朝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中,谷崎相继完成了《盲人物语》《芦刈》《吉野葛》《春琴传》《细雪》等名作,迎来了他文学生涯中最充实的一个时期。

二、谷崎作品风格的变迁

1.初期的恶魔主义

19世纪前后流行于西欧的“东方主义”经由从欧美留学归来的永井荷风介绍到了日本。他的代表作有《美国故事》《法国故事》等。谷崎在读了这些作品之后,把家从东京搬到了当时比较洋式的港口城市横滨,过起了全盘西化的生活。

谷崎受永井荷风的影响很大,因为没有去过欧美国家,他便把故事的舞台设定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和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先后创作了《刺青》《逝去的艳事》《金色之死》《褴褛之光》《魔术师》等作品。虽然作品的舞台是东方,但却是运用了西方的写法,因此,如果要研究他的初期作品的话,一方面有必要考察其与西欧文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必要考察其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处女作《刺青》的主题“以恶为美”,“既是江户人的理想,也是王尔德和波德莱尔等西欧颓废派的观点”。之后他接连发表了《恶魔》《恶魔续》《逝去的艳事》等颇具话题的作品。由于和西欧世纪末艺术有共同之处,因此也被称为“恶魔主义”作家。

2.中期的“中国情趣”

日本和中国曾经有过一些共同的文化,比如汉诗词、书法、陶瓷、山水画等。然而到了近代,在西化的过程中两国产生了巨大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又是一个保留着异域般风景和风俗、保留着传统的美丽国家,成为令人向往的对象。

谷崎从小就接触艰涩的汉文书籍,在汉诗创作上也很有才华。他常常在作品中使用汉语式表达,大量引用汉文典籍,也会提及中国的古诗和古代诗人。初期的《刺青》《麒麟》《金色之死》等作品多少都和中国有关。特别是《刺青》中描写的暴君纣王的宠妃妲己的画像,颇具“中国情趣”;而《麒麟》则更是从头至尾处处散发着异域气息。

(1)中国旅行

1918年,谷崎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从10月到12月进行了整整两个月的旅行。而在这次旅行后创作的和中国有关的小说、游记、戏曲等作品共有14部之多。从他旺盛的创作力我们也能看出,中国之行对他而言收获颇丰。

1926年,谷崎再次来到上海。和第一次不同,在第二次旅行中,他通过内山书店的店主内山完造的介绍,和郭沫若、田汉等中国作家进行了友好交谈。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谷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这彻底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中国的理解。他无法继续无视中国的现实状况,无法继续将自己因古代汉诗词而产生的梦想和空想强加给中国。他在《上海见闻录》中写到“要了解西洋就必须去西洋,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去北京”。他带着这样的新认识回到了日本。

(2)中国旅行对谷崎的影响

后来谷崎在《忆东京》中写到了去中国旅行的目的。他说:“如果当时有钱,也没有妻子儿女的束缚的话,我可能会飞去西洋,融入他们的生活,把他们作为小说的素材,尽可能久地在那里待待吧。大正七年我去中国旅行就是为了聊慰我这得不到满足的异国情趣。”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谷崎来说,西洋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可以说从中国之行产生的所谓中国情趣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被动性创作吧。

第一次的中国之行不仅满足了他的异国情趣,也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那些小说无一不美。然而作者自己却并非完全在享受旅行。从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只言片语的感想我们也能略知一二。比如“衣服肮脏不已”(《秦淮之夜》)、“我一文钱也不愿给中国人”(《苏州纪行》)、“虽然饭菜尚可,但坐席和餐具极其肮脏”,等等。

“留有前清风采、和平闲静的”(《忆东京》)世外桃源式的中国,和贫穷、肮脏、落后的现实中的迟暮之国相碰撞,令他深感失望。特别是在第二次旅行中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迫使他极大地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之后,他再也没有写过中国情趣的作品。

3.后期的“日本回归”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是谷崎人生中的转折点,从东京迁居到关西原本只是想要暂时避难,不料却被关西风情深深吸引。在关西留有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刺激下,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从此谷崎踏上了“日本回归”之途,正式开始在日本传统的古典世界里进行他的文学创作。

(1)昭和初期至战前

1937年之前的10年,对谷崎来说,是个大作频出的时期。《盲人物语》《吉野葛》《芦刈》《春琴抄》等小说,《文章读本》《荫翳礼赞》等随笔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筱田一士在评论昭和时期的随笔家时,给予了《荫翳礼赞》极高的评价,他说谷崎“因为《荫翳礼赞》而风靡全国”。甚至有人说谷崎因此而形成了他“谷崎式”的审美观。《荫翳礼赞》从其发表之初,就被人们解读成作者表明“日本回归”的宣言式作品。

(2)战争时期

1937年至1945年,日本近代文學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谷崎也因为作品的内容不合时局而受到了压制。其间8年,一直笔耕不辍的他实际得以发表的作品也只有《润一郎译源氏物语》和《昨年》、《今昔》、《细雪》(1、2回部分)。特别是《细雪》,因为受到政府的压制被禁止出版,结果只能以私人版的形式自费出版了其上卷200部,赠送给了亲友。

一般来说,《细雪》被认为是谷崎迁居关西进入所谓“日本回归”时期后的集大成之作。它被称为是“明治以来最大的国际规模的小说,同时也是最具日本特色的小说”。

总之,可以说没有关西生活的影响,就没有谷崎后期在作家生涯上的成熟。他自己后来也说:“大正末年我迁居到关西之后,作品和以前有了显著的区别。说得极端点,此前的作品中很多我都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写的。”

(3)战后

《细雪》之后紧接着发表了《少将滋干之母》,那是一部像卷轴画般充满王朝气息的作品,日本的传统美在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比起这部作品,在社会上引发更大反响并成为一时话题的是《钥匙》和《疯癫老人日记》。两部作品都是以老年人的性为主题的,谷崎也因此曾被批评成“猥亵文学家”。还有人说他回到了“恶魔主义”。但在笔者看来,撇开内容不谈,那种悠然淡泊的叙事方式和其日本回归期的作品却是一脉相承的。

三、结束语

昭和初期,谷崎被关西留有的日本传统美所吸引,一改之前的“异国情趣”文风,踏上了“日本回归”之途。芥川龙之介在1918年3月11日写给井川恭的信里说道:“听说谷崎近期要搬到京都去了,然后他会写平安朝小说。”也就是说,在中国旅行之前谷崎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加上历经两次中国旅行他也无法再写异国情趣作品了,所以谷崎被关西所吸引并因此回归日本传统也可以说是极其自然的结果。

关于自己的作品,谷崎自己后来也说,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不以为耻的是《各有所好》那样的作品,虽然初期的也不错,但30多岁时的作品他最不喜欢。“其后一直被阅读的谷崎作品主要是初期的《刺青》《秘密》,以及《痴人之爱》《各有所好》之后的作品。其间13年里的作品虽然偶有例外被人阅读的,但首先被看作是劣作、庸作。”谷崎出生于1886年,他的三十多岁大致是1916年至1926年之间,正好是他大量创作异国情趣作品的大正中后期。

成濑正胜说:“如果谷崎在写《各有所好》之前就去世的话,他还能得到今天这样的评价吗。”的确,谷崎的大多数早期作品和大正时期的作品都没有得到后世的好评,这也是事实。因此,“日本回归”对他的创作生涯来说,也显得尤其地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夏学岩(1980—),女,江苏沛县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关西刺青恶魔
驱“毒”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反转叠加的“正交圆”
刺青可做遥控器
关西美术竞卖秋拍将举槌
小良是谁
捕捉“恶魔”的猎手
咸蛋恶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