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洋
( 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克峡希铜矿分布于阿希金矿NNE 方向上,吐拉苏火山岩盆地北缘,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的西侧,科古琴地块南缘是该矿的大地构造为之所在,基底岩系与盖层岩系是区域的主要地层,中元古界蓟县系库松木切克群硅质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和开尔塔斯群灰岩、大理岩等是主要的基底岩系,震旦系、寒武系和下奥陶统是主要的盖层岩系,属于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为一套台地型沉积特征),该区的发育NWW 向断裂构造,同时还发育NNE 向、NE 向断裂构造,该区发育细粒辉长岩(新元古代早期)闪长岩类和花岗岩类(海西期)侵入岩,尤其分布广泛的海西期侵入岩,和该区的铜多金属矿成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区域变质作用较弱,主要延伸方向为NW-SE 向延伸,一致于区内构造线延伸方向。
开尔塔斯群(青白口系)以及凯拉克提群(震旦系)和大哈拉军山组(下石炭统) (图1)。开尔塔斯群有上下两个亚群之分,矿区的西部范围内出露下亚群,硅质岩透镜体或者夹白云岩的大理岩以及中厚层灰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在矿区的南部和西部区域上分布上亚群,是接触花岗闪长岩的围岩, 白云质灰岩以及灰岩和页岩是其主要岩性特征,呈现350°∠60°的产状特点,约有1000m 厚度大小,和矽卡岩型矿化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凯拉克提群(震旦系)下亚群只出露在矿区,分布在闪长岩区域,是矿区主要的地层特征,在矿区东部区域上辉长岩 -闪长岩岩体以及花岗闪长岩体(矿区西部)小面积出露,深灰色,灰黑色火山灰凝灰岩以及凝灰岩、粉砂岩(含炭质凝灰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英安岩、安山岩以及安山玄武岩熔岩团块分布在局部,呈现倾斜向南的岩层产状,保持在50°~65°的展布方向,矽卡岩型矿矿和斑岩型矿化与之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褶皱构造以及断裂构造是矿区的主要构造特征,不发育褶皱构造,复式向斜构造在震旦系可见,主要是由于SE-NWW 向展部的次级背、向斜所共同组成,上段灰岩是向斜核心部位主要岩性,中断砂岩以及下段砾岩分布与两翼。该区有的复杂的构造断裂,有着大小不一的规模,F1、F2、F3、F4 、F5 等次级断裂在规模上相对较大,剪切劈裂带展布方向为NE 向,对于这些断裂构造进行分析,区内的控矿构造主要为NE 向剪切劈裂带,有约数米到数10 米宽不等,呈现50 ~70°展布方向,北矿带呈现NNW 向展布,南矿带向SE倾斜,有着非常陡峭的倾角,保持于60°左右,含矿石英脉发育于劈裂带,细脉发育于脉侧碎裂岩中,矿化表现为微脉状,被热液脉型矿化提供了重要的容矿构造。
具有十分频繁的岩浆活动,主要为侵入岩,呈较弱的火山活动,存在期次复杂的侵入岩,由于岩性组合的不同,有花岗岩与闪长岩两个岩系之分。克峡希铜矿东部矿区范围以及北侧矿化带区域上分布闪长岩系,主要表现为闪长玢岩以及中细粒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在铜矿西部矿区主要发育花岗岩系列,如矿化岩体以及含矿母岩,主要表现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斜长花岗岩和花冈闪长岩等。
恰尔巴赫特沟溪将矿区一分为二,分为东部矿区与西部矿区,相较于东部矿区,西部矿区存在较少的矿体数量,而且规模非常小,热液脉型矿体通过地表探槽所控制,同时还有4 个矽卡岩矿体被探槽所控制,断层 F2将东部矿区,划分为南矿带与北矿带,有六个铜矿体在北矿矿带被圈出,有18个矿体分布在南段。
西部矿区主要表现为脉型矿化,在花岗闪长岩中赋存,呈现NE 向展布,脉型矿体50-130 米长,保持在2.5 ~5.5m 的厚度范围,0.20%~3.19%是铜品位,0.14g / t ~10g / t 是金品位,花岗闪长岩外接带在赋存矽卡岩型矿化,碳酸盐岩(青白口系)是围岩主要特征,具有很高的含镁性,大理岩化非常普遍,促进橄榄石化大理岩以及蛇纹石化大理岩形成,石榴石矽卡岩形成于接触交代部位,热液在岩浆后期通过交代,促进矽卡岩形成,由于覆盖非常厚的第四系,矽卡岩矿化存在规模较小的矿化露头以及复杂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囊状以及扁豆状和透镜状,产出特点为脉状,有约数米到十几米宽,与脉型矿化相比,铜金品位相对较高。
斑岩型是东部矿区北矿段的主要矿化特征,闪长岩的岩株对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向西部倾,粉砂岩以及泥质粉砂岩和冰碛砾岩组成的下亚群(凯拉克提)是其主要围岩特征,全岩既有铜矿化,微细脉以及浸染状构造是矿石的主要特征,矿体在地表具有较小的规模,有百十米的长度,达到35 米的宽度,长块状不规则。热液脉型是南段矿化的主要特征,NE 向剪切劈裂带对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有多个矿体分布在劈裂构造空间中,经钻孔验证,南矿段矿体处于2800 ~2300m 标高范围,具有非常稳定的产状,呈现NE 向劈裂面, 展布方向为50°~60°,向140°~150°倾斜,角度为50°~70°。矿体简单有着规则的形状,平面上主要表现为带状,随着走向呈断续相连,不规则脉状以及透镜状出现在局部,后面上有着似板状陡峭特征,具有尖灭以及侧伏再现, 分枝复合现象出现在局部。在规模上,矿体比较小,主要处于50 ~100m 长度范围,并保持在1 ~7.87m 厚度范围。SL7-1、 SL10-1 是其中较大规模的矿体。
(1) SL7-1 号矿体: 在S7 含矿构造中复存,处于148°∠65°产状范围,辉长岩以及辉石闪长岩和沉凝灰岩长岩,闪长分岩等是其主要的赋矿围岩,在NE 方向逐渐变薄,表现为尖灭特征,约有200 米的矿体长度,9.18m 最大单工程见矿厚度。
(2) SL10-1 号矿体: 该矿体在S10 号含矿构造中赋存,呈现140°∠67°~70°产状特点,侵入岩是主要的围岩特征,凝灰岩是主要的矽卡岩化,NE 方向以及深部呈现不断变薄的特点,矿体约有125m 的长度
辉铜矿、黄铁矿以及黄铜矿、铜蓝斑铜矿是主要的原生硫化矿物、同时还有闪锌矿和磁黄铁矿、黝铜矿量比较少,同时还有辉铋铅矿以及方铅矿,孔雀石、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是主要的氧化矿物。同时还有蓝铜矿,白钛石、赤铜矿量非常少,自然金和自然铜是主要的自然金属矿物。
透辉石、透闪石、方解石以及石英等是主要的脉石矿物,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相对较少。
矿石矿物在矿区当中相对简单,铁矿与黄铜矿是主要的原生矿石矿物,辉铜矿、磁黄铁矿以及斑铜矿量比较少,方铅矿、闪锌矿在叠加叠加矽卡岩矿化时出现少量,辉钼矿分布在三四百米的深度。
绿帘石、绿泥石以及石英等是主要的脉石矿物,方解石、透辉石以及纤闪石和石榴子石在矽卡岩型矿化叠加时出现。
该区有着复杂的矿石结构构造,有的表现为半自形粒状结构,有的为自形、还有微细粒结构以及它形细粒结构,粒状变晶结构以及浸蚀交代结构等。
依照矿石不同的矿石氧化特征,有硫化矿石,混合矿石以及氧化矿石之分,根据矿石结构构造,又有网脉状以及脉状,星点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等矿石之分。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还有阳起石化、黑云母化、高岭土化等是主要的围岩蚀变。
脉型矿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分带性,有的为产状分带有的为组合分带,金、铜主要分布在上部,铜主要在分布在中部,铜、钼主要分布在下部,辉钼矿主要出现在深部。产状分带,板状主要分布在浅表部位,细脉分布在上部,微脉分布在下部,细脉浸染状发育于深部,矿石表现为星点浸染状。
早些时候,认为克峡希铜矿是主要的石英脉型铜矿点,通过找矿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其成因认识不断加深,西天山博罗科努斑岩铜成矿带是该矿的主要产出部位,杂岩体、控制着铜成矿,闪长斑岩岩株(高镁质)钙碱性。钙碱性系列是克峡希小岩体群中不同侵入体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弧岩浆性质,微量元素在彼此间组成和该区同时代火山微量元素类似特征。
综合研究该矿历经岩浆晚期残余气液矿化以及热液成矿在岩浆后期两个成矿阶段,细脉浸染斑岩型是早期主要成矿特征,矽卡岩型主要发育在外接触带,热液脉型为晚期的主要特征,存在金、铜、钼矿化特点,分带性十分明显,该矿床具有斑岩成矿系列,斑岩铜矿床具有复合成因。
(1) Cu、Au、W、As、Sb、Zn、Mo、Pb 在克峡希地区背景值较高,Cu-Au-W 与 Zn-Mo-Pb 具有非常好的套合性,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分带特点,Cu、Au 矿化是重要的找矿前景。
(2) 通过激电测量,东矿区北段有着非常吻合的矿体特征,可以将平面展布的浅层矿(化)带特征充分反应出来。矿(化)岩体与围岩空间可以通过高频大地电磁测深( EH4 ) 进行精准反映,综合以上方法,研究分析地表下部的矿体有着更大的规模,矿化岩体在深部有着较大规模,矿化较强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围岩接触带,找矿前景优越。
(3) 杂岩体控制着矿床,出露闪长(玢)岩以及辉石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的位置是重要的岩性找矿标志,斑岩矿化在酸性杂岩体以及大哈拉军山组是最有力的找矿部位。
(4) 脉状矿化分布的浅部密集劈裂构造,提示含矿岩浆从深部向上侵入,具有十分明显的铜矿和金矿分带,斑岩型铜矿床是其主要成因,显示斑岩型铜钼矿是深部主要的成矿系统,铜、金资源量目前控制达到中小型规模,提示有着非常优越的大型找矿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