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疮痂病试验初报

2020-03-29 03:05俞春花李小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23期
关键词:疮痂硝基苯出苗率

俞春花,李小玲

(甘肃省古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古浪733100)

疮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常见的土传和种传病害,该病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被称为马铃薯生产中的第四大病害[1]。该病由植物链霉菌引起,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耐储藏性[2],降低了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给马铃薯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古浪县旱作农业的不断发展,马铃薯在全县种植面积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马铃薯产业已成古浪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疮痂病已成为马铃薯种植业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此采取不同的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探索减轻疮痂病的措施,为农业支柱产业保驾护航。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古浪县永丰滩乡新建村半截沟组,海拔1760mm,≥10℃的积温1786℃,年平均气温5.4℃,年降雨量280~300mm,无霜期120d。试验地选在前茬是马铃薯且疮痂病发病严重的地块,沙壤土,肥力中等。秋季灭茬深翻,播前施尿素225kg/hm2、马铃薯专用肥675kg/hm2、磷二胺300kg/hm2,地势平坦,地力中等,结合整地起垄覆膜种植。

1.2 供试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荷兰薯。供试药剂:硫酸钾(德国钾盐公司)、20%五氯硝基苯(山西三立化工有限公司)、53.8%可杀得2000(美国杜邦公司)、20%赛菌铜(浙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7%多宁(西班牙艾克威化工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用不同药剂不同浓度稀释液喷施土壤,共设6个处理:硫酸钾350倍液;2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53.8%可杀得500倍液;20%噻菌铜500倍液;77%多宁600倍液;不施用任何药剂为对照(CK)。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7m2。参试品种统一时间播种,统一田间管理。4月2日各小区起垄喷施药剂后采用厚度0.01mm、宽120cm的地膜起垄覆膜,4月8日统一播种,一幅膜种植2行,株距28cm,保苗90000株/hm2。全生育期喷施甲霜灵锰锌3次。10月10日收获时,每小区收集200个薯块,统计发病率和种薯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薯块疮痂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0级为薯皮健康,无病斑;1级为薯皮基本健康,有1~2个零星病斑或病斑所占面积未超过薯皮表面1/4;2级为薯皮表面有3~5个病斑或病斑所占面积未超过薯皮表面1/4~1/3;3级薯皮表面有5~10个病斑或病斑所占面积为表皮面积1/3~1/2;4级为严重感病,病斑在10个以上或病斑所占面积超过薯皮表面的1/2。

发病率(%)=(发病粒数/调查总粒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病级粒数×代表值)/(调查总粒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1-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率

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间出苗率无差异,说明供试药剂及空白对照对马铃薯的出苗率无影响。

2.2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53.8%可杀得600倍液病情指数最低,为15.39%;其次是2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病情指数为22.04%,其他处理的病情指数依次是20%噻菌铜500倍液25.59%、77%多宁600倍液31.95%、硫酸钾350倍液34.06%。5种药剂对马铃薯疮痂病都有一定防效,其中53.8%可杀得2000防效最好,达到60%以上;其次是20%五氯硝基苯,防效为47.34%;其他药剂防效不佳,均在40%以下。方差分析表明:77%多宁和硫酸钾防效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都有一定防效,以53.8%可杀得500倍液处理防效最好,2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次之,可以在马铃薯疮茄病防治上推广应用。但本试验只是一年的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生产中一要筛选优质的抗病品种;二要轮作倒茬;三要建立无病良种繁育基地,切实从源头上杜绝马铃薯疮茄病的传播。

表1 不同药剂处理马铃薯疮痂病试验出苗率

表2 不同药剂处理马铃薯疮痂病的病情指数及防效

猜你喜欢
疮痂硝基苯出苗率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不同基质对万寿菊出苗率和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山核桃品种
有机高岭土在AEO-9/对硝基苯酚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研究
硝基苯催化加氢Pt-MoS2/C催化剂的制备及使用寿命的研究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
混二氯硝基苯氯化制备1,2,4-/1,2,3-三氯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