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深度学习课堂下的合作学习

2020-03-28 15:54赵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9期
关键词:同桌交流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将学习方式分为个体学习、互动学习以及团队学习。

学习活动理应是从自我学习开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体学习要实现深度学习的状态,首先要能够从已知信息中甄别提取出有效信息,还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再整理再加工,然后善于运用相关工具辅助自己思考完成指定任务,最终还能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迁移运用。

由于个体学习对于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明显受限,应运而生的是互动学习。通过生生相互间的交流,筛选出有效信息从而产生新的启发。在评议互动中产生观点的碰撞,在经历认知冲突中解决问题,不仅有效地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个体学习的深化和拓新。毫无疑问,互动学习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合作,只不过由于它缺少合作的必须因素和评价标准,使合作缺乏组织性、系统性。

团队学习的特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有明确具体的学习主题、组织形式,它以问题为驱动,注重持续性的深入探究。持久的学习状态依赖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性与坚持性、反思与解释、勇于冒险和挑战的心智习惯的形成,这可以有利保证学习的成效。因此,团队学习更容易建立认知系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那么,深度学习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小组学习活动包括组内学习活动、汇报展示及总结评价三大基本板块。

首先,组内如何开展学习活动?“合作”是一种参与活动的形式,而要实现“学习”这是包含明确的目标性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同桌合作学习。小学一年级学生比较适宜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数学课上,同桌再次说说8的组成;同桌互相讲讲这道数学题的想法。语文课上,同桌两人合作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确,朗读课文是否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课文等都是学生必须达成且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桌合作学习形式便于课堂操作,让所有学生参与,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的特点,在我们课堂中普遍使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学习活动方式确实属于合作学习,但是学习活动的内容却属于练习性质的任务。因此,根据任务类型,合作学习的任务包括练习型任务和探究型任务。练习型任务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排练,类似于合唱、群舞和戏剧表演等。这样的任务需要至少2人以上甚至多人合作方能完成,有起码的人数要求。练习型任务中的小组成员其实是互相配合的搭档关系,在反复练习中改进,直到达成目标。

而操作上有难度的则是探究型任务。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有效地深度学习,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必要因素一:明确的学习目标

仍以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活动为例:

案例1:同桌之间再次说说8的组成。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老师不能一一听到学生的表述,因而设计以同桌为单位互相监督完成此活动,这样容易实现全体学生锻炼表达的目标。

案例2:同桌之间互相讲讲这道数学题的想法。

两种情况下设计此种学习方式:一是在全班展开交流之前,学生在自己思考之后先和同桌练习讲述,使条理更清晰,语言表达更清楚流利;二是在全班交流之后达到全员参与和巩固练习的双重目的进行同桌间的再次交流。

通过以上两个小案例说明,即便是浅层次的合作学习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任务性目标(即匹配相对应的达标评价),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才能高效地达成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只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引领,即使是刚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都会俩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鲜少有自行玩闹的现象。

此外,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宜过多过于复杂。以小学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肥皂泡》一课为例,我设計了“借助动词,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这项任务。

方法是把用剩的碎肥皂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融化,然后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②合作按顺序给动词排排队,分分组。③借助动词,给组员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并评价。

这三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学生实操却有难度,因为第2个、第3个任务都属于逻辑分析和形成创造性产品的高阶思维活动,因此当把两项活动分开落实时呈现出较好的效果。由此说明,小组内合作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的能力水平,切勿揠苗助长。

必要因素二:合理的任务分配

通常情况下,根据具体分工以4—6人成为一组合作为好,而对于小学生4人更为合适。因为通过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多数小学生因受年龄因素影响,往往在组内更愿意凸显自我而不甘心被管理、被领导,或者出现言语投机的两人单独行动,将多人合作变为了两人合作的情形。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是要追求最终的成果的,而目标达成度和学习参与度是有密切关联的。因此,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产生收获的小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不容忽视的是人的性格有先天差异,有的学生滔滔不绝,有的学生沉默不语。要实现全员参与就要关注到两点:

1.成员分工。以数理化操作为例,小组内需要有统领全组的核心(组长),有动手操作者,有发现问题的观察员,有数据记录员。

李玉贵老师的“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分工则更有趣味性“小沙漏”(时间管理员),“小桌长”(环境管理员),“小天使”(人际关系调和员)和“小总裁”(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总裁来做。)从李玉贵老师的人员分工来看是具有一定人文情怀的,不单单培养学习能力而更重视“合作”中存在的人性化自我选择的因素。

这样异质分组的方式,低阶认知与高阶认知并存,用高阶认知带动低阶认知,比如:有的成员积极寻找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信息整理与重构;有的成员可以不断提出和澄清问题。组内成员通过思维碰撞从多个角度不断发现新知识、新观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实现批判性重构知识,更有利于深度思考和发掘知识的核心本质,有效促进团队下每个个体的发展和培养,实现有深度有质量的生态学习。

2.发言顺序。要实现全员参与,必须要重视发言的顺序问题。不妨设想一下,四人小组里先由思考能力最强、表达能力最强的“灵魂”学生发表观点之后,势必会造成其他学生无路可走的局面,因此,让不敢表达的组员表达,让不愿动脑思考的组员先行思考表达无疑是对学生一种良好的锻炼。在此,我要交流的是——如何让交流变成一种自然俗成而不是逼迫的勉强?不妨将组内成员编排好序号,如最简单的1、2、3、4。第一次合作的顺序是1、2、3、4,第二次可以是2、3、4、1,还可以是4、3、2、1。就这样,让发言顺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乐趣,让组员接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事实,在新鲜感中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敢品质。

3.明确地引领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方向。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老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引领主要体现在学习单(导学单)的使用上。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为例,在小组内的交流可以这样引导:

这样自然而然地架构了学生在组内交流的思路框架,引领了学生交流的方向性话题,使交流自然生发。

必备要素三:贯穿始终的反思与评价。

评价是目标,是行动准则。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是不容忽视的。

督促各小组高质量做好任务的驱动力有两个:一方面,老师要预先准备自我驱动力的小组量化评价表。这种评价可以分为主观的自我评价和客观的他人评价两种形式。他人评价则包括组内成员评价和师长评价等。还以《肥皂泡》一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再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设计的具体评价可以这样设计:

其次,在最后一个板块总结环节非常有必要进行组间的交流反馈和全班交流評价,这是面向全部小组评价的外部驱动力。

深度学习下的小组合作一定是要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的,是要引导所有参与者和公众对成果进行评论和分析的。外部评价可以由组长或固定的一个组内成员计分(如上所示)、计星评价,还可以是给最欣赏的一组献花表达评价结果。其实,从小组合作学习中收获到的自我成长和同学的认可是最好的进步动力。

上述评价都考量了学习参与者的研究态度、合作态度、个人收获乃至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等等。这样的反思与评价方式可以实现在自我思考中产生激励与提升的良好作用,恰恰是被众多老师忽视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相对于个体学习和互动学习,团队学习是更为正式的学习,它有个体学习和互动学习无可取代的优势。同一团队内,异质人群各自提出有依据的判断,在不断沟通、协调、劝说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进行合作性的探索和问题解决;在尝试协调与他人的观点差异中,生发创造性、批判性、合作与沟通的素养,形成真正的学习生态。所以,深度学习的纵深发展应是打造有实效的团队学习。

黑龙江省哈尔滨花园小学 赵伟

猜你喜欢
同桌交流目标
如此交流,太暖!
换同桌
交流平台
同桌有病
交流平台
羡慕我同桌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