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霖
某种程度上,近来颇受争议的李子柒,与李佳琦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们都不是一夜爆红,而是积累了几年的声誉,也都被几百万人喜欢着,在自己的传播圈内岁月静好。
但突然的“出圈”让他们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題在微博平台的阅读量接近9亿,引来了大范围争议。
李子柒是一名来自四川农村的90后姑娘,这几年在各种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狂揽了海量粉丝。如今淘宝店铺粉丝接近300万,微博粉丝2150万,抖音粉丝超过3000万,作品在国内全网播放量以10亿为单位计算,随便拉出一条视频播放量都能过千万,微信公众号篇篇10万+,而YouTube订阅者750万。在各种介绍李子柒的推文中,她的种种数据都被拉出来与BBC、CNN相比较,这一切似乎就是她起初在国内舆论掀起巨大风波的来源。
当网红视频博主的标签被拔高为“文化输出”,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境中,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故事使她成为讲述农耕文明的代言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个女孩单枪匹马,拥有能够战胜一家老牌广播公司或者最大官方媒体的力量,那么她发布的内容还是否能够随心所欲呢?树大招风,也将李子柒引向了更多元的争议中。
质疑者认为,李子柒总聚焦于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不能呈现真实的农村,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一种负面的文化输出。也有评论者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能够通过一个网红进行传递呢?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也似乎贬低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被多元解读之前,李子柒并不是一位文化传递者,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帽子安在她的头上,似乎是种过分苛求,偶然撞上喧嚣的网络流言,也是意料之外。不过目前看来,国内多家官方媒体对于她的态度倒是多为暗许,她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视角,呈现了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也拥有着独特的跨文化传播魅力。
短视频创业者从官方到民间,千军万马,李子柒的脱颖而出本身是值得玩味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做粥从种稻子开始,酿酱油从种黄豆开始,在她的巧手下,桃花酿酒、缫丝刺绣、竹艺木工、活字印刷……她似乎无所不能,很多人“不知道她还有什么是不会的”。
你可以说她的作品拍摄、剪辑巧妙,背景音乐恰到好处,人物服饰也有刻意为之的设定。她很少把正面留给镜头,也很少说话,视频几乎都是默片,平淡如水,仅有的几句对话就是和奶奶用方言唠唠家常。没有旁白解说,更没有什么特效和有趣的花絮加持。宁静的画面不施粉黛,却穿过国界,征服了不懂中文的全世界网友。
对于这些被匆忙的现代生活、工作掏空的围观者而言,李子柒视频中的乡村被建构为美好的田园牧歌景观,它是故乡,是去而不复返的曾经。木屋、梅菊、荷田、桑麻,这类农业文明的文化象征符号一再出现,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栖居的寄托和治愈良药的存在。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也曾如此反抗生活的冰冷。百分之九十的人闷头行走于钢筋水泥森林中,而李子柒实现了这些同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生活,不用赶通勤打卡上班,没有办公室斗争,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她具有不可复制性。争议的两派各执一词,李的粉丝们是在捍卫她吗?是,又不仅是,他们大概也是在捍卫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童话。
究竟是不是文化输出似乎并不重要,“输出”虽成结果,但起初的“输出”行为没有那么多预设的功利目的和动机谋划,她只是一位内容创业者,在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记录生活的美好而已。
(李玉荐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