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 俞逸晖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旅游价值,许多国内外学者也看到这一点,纷纷把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目前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并发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国内已经不算是崭新的研究课题,但却一直常讲常新。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并从理论上进行释义,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存在的地区较多,因此,具有较为多样的呈现形式,例如,不同地域流传至今的艺术表演形式、各种社会仪式和节庆活动、传统的手工技艺等。2006年以后,我国为了对这些优秀的历史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至今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各方面的努力协作下,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而与此同时,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行,也有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有越来越多文化想要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正是基于这种日益递增的重视,新文化的融入、新旧文化的交融,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课题始终常讲常新,依然颇具研究价值。
为了在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并将非物遗产中优异的部分纳入文化旅游中,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力图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二、关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
关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试图发现国内外不同的研究热点,并发掘其中问题。
首先,在研究侧重点方面,国外学者更多倾向于从宏观角度研究非遗的民族文化、非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而国内学者多采取调查、经验等方法,集中研究非遗特征以及价值以及基础性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传承等更具实用性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还开始从全国范围研究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譬如辽宁省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了不同区域实行不同利用模式和空间布局的方法。在旅游资源密集的地区,他们采用主题公园为主、工业生态园为辅的模式,既考虑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开发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又能结合不同地区的优越性和多样性。
结合实际来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民族文化、历史建筑等,因此,在大部分地区进行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更侧重于相关文化开发上。譬如广西百色拥有丰富的壮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他们便利用这些文化内容,创设颇有旅游价值意义的旅游内容。如“布洛陀”,这曾是民间流传广泛的神话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的影响下,百色创设了许多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这种措施的成功,是因为准确把握了游客心理:“人的现代观念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变化,也倾向于理解那些曾被人信奉的信念。”
由此看来,不同国家的研究者都有了不同的研究重点。从我国的相关研究来看,不仅有从全国范围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还从微观上,对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利用的研究,基本上能做到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各学者也开始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模型,对非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例如,有学者以判断微观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重点为衡量区域非遗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潜力,选择了昂谱理论(RPM理论)为研究模型,对该地不同地域、不同地区、不同非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综合旅游潜力评价分级,从而进一步规划部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设立;也有学者采用GIS的方法研究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非遗与经济、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河流的关系等,基于这些关系,旅游开发者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此可以看到,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我国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研究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基于不同研究模型,又能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在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时,更注重其现实意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带来的立体影响。而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也抓住了实用性的主体线,建立各种实用模型,将新型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运用到非物文化的研究中。其中,得到的实用性研究成果,又能快速地运用到实际中,推动非物文化遗产和旅游相结合。
而国内学者在研究时,强调把研究角度集中在对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及与当前文化的结合现状上。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微观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强调进一步探寻非遗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潜力。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发展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模型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两者的交织,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但无论是研究方法、研究模型,还是研究热点,学者们对我国非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仍能采取不同的模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了解,而在研究对象上,不能只着重于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也值得我们了解和分析,尽量做到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了解和开发。
三、关于保护非遗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开发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保护非遗旅游资源是对每个重视文化的国家都颇为重要的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例如,有国外学者提出,要保护非遗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是良好的路径之一。因为一旦形成产业,不仅能保护旅游资源,还有助于推動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对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都有着很的益处。而这其中,日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其在进行实际的保护工作时,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两方面双管齐下,不经一边积极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此外,还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化场馆等政府部门,有效承担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作用的责任。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不断地进行相关保护路径探索,并对比其他国家的研究、探索来看,在这个方向上研究得更为详细。例如,有学者提出,非遗文化旅游之所以能作为旅游资源,是因为它带着旅游符号性,传递着许多信念和价值观。而作为享受这种资源的我们,在进行资源享受的过程中,也应树立相应的保护意识,应该有效尊重这类遗产的实质,并在进行相应旅游以及商业活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开发尺度。同时,有学者提出,非遗旅游开发和保护可以设立保护资金,从而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一切进行非物质遗产内容开发和保护的根本,而保护的要义在于突出和强调遗产的内在生命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在反思,认为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在反思文化本真的基础上,再来强调保护的作用。更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对非遗文化保护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的不同区域,可以在结合地区非物质遗产内容以及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教育力量,在当地相应的大学中,开设非遗文化保护的有关课程,为学生进行有效非物质遗产内容引导、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借助新一代的人员资源,把人才推向保护文化的最前线。
如此看来,各国学者对保护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态度是一样的,都主张先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必要、良性地保护,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地开发和利用,并进行前提要求,这个前提是不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不仅如此,学者们都对如何保护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相应措施,都提出要动用政府、社会的力量,让保护更加全面。总体看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各国学者的态度已经达到了一致。但很少有研究者从个人角度提出保护对策,说明这一领域仍有许多研究空间,等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学者已经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综述来看,国内外学者都已经开发、研究出了许多能直接在相关领域投入运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型,这些方法囊括了宏观和微观,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研究成果。而在不同时期,学者们研究重点、研究热点不同,也反映了不同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上的节奏。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各国学者都达成了共识,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首要任务,在此前提下适当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又承担着开发和保护两手抓的责任。
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上,要确保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并行,在这种良性配合中,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开发。长期以来,虽然旅游业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开发中,有些企业仍不免被短期利益驱使,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公益。这样一来,不仅会让旅游业的经营者随心所欲,还不利于景观的长远发展。因此这时,政府的监督和管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征收旅游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用,有效遏制开发企业的无节制开发,还要定期帮助企业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科学构思开发计划。
其次,大力推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环保产业的合作。当今,不同产业的合作开发能推动经济活动发展,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因此,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合作,设计好能有效保护环境的投资项目,吸纳国外先进环保技术,也要鼓励内地优秀的自营资本前来投资,实现旅游开发和环保产业合作前行的新突破。
从长远来看,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现在和未来推进研究的宝贵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虽然在时代不断进步变幻下,研究成果难免存在一些不符時代主题等缺陷,我们仍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从尚未成为热点的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研究,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