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近几年,脑科学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重点。浙江大学在脑科学的神经生物学、脑疾病机理、类脑和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前不久,浙江大学正式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拟设神经科学和神经精神医学两个本科方向,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在“腦科学”领域展开本科生教育。
院士任院长
将“全力以赴为本科生上课”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由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担任。“脑科学是最具挑战性的前沿学科,也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最快的学科。”段树民说,在美国神经科学年度交流大会参会人员有3万-4万,已经成为最大的学科。在最具影响性的ESI学科评价系统里,所有学科被划分为22个学科,其中就有两个学科和脑科学相关。
我国普通高校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专业有四百多种,还没有一个是神经科学的专业。“目前国内从事脑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的考生来源主要是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在本科生阶段几乎没有受到神经科学相关的知识教育,很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段树民说。他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入学面试时,大多数学生都显示了从小对脑科学的兴趣,但在本科生阶段没有他们能选择的专业。
在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立之前,段树民担任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一直在给本科生上课。他说,等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本科生入学后,“我肯定会上很多课,学院的优秀教师都会全力以赴上好课,而且我们会邀请国内最优秀的神经科学家及国际专家来学院授课。”此外,学院还汇集了众多优秀中青年脑科学家,他们中,有人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有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
分设“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方向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本科生教育,计划设立生物医学(神经科学方向)和临床医学(神经精神医学方向)两个方向。
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李晓明介绍,神经科学方向主要培育具有扎实神经科学理论知识,具备神经科学研究创新实践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并饱含人文家国情怀,兼备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神经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复合型拔尖人才;神经精神医学方向则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操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优秀临床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高素质神经医学人才,主要是培养高水平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在一个学院中,同时设置脑科学和脑医学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这为学生交流和交叉培养提供了机会,有利于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对接、布局医学新兴专业,并加快新医科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脑科学(神经科学)与脑医学(神经精神医学)是一体两面。一个优秀的脑科学研究者必定要从脑医学的临床实际问题出发,而一个杰出的脑医学临床专家也必定要从基础创新研究中汲取养料。”李晓明说。
现在,脑医学相关领域医生定向培养极其稀少。数据显示,全国精神科医生缺口在十万人以上。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周煜东说,医学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国家需求,适应医学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神经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的成立,正是布局医学新兴专业、加快新医科建设的应然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脑院”学生培养
注重学科交叉
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国家前沿科学中心是我国第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成为国内脑科学前沿研究的科学高地。该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授胡海岚说:“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通生物脑与机器脑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的融合。”
学界认为,这些学科交叉优势,都将为该校开展脑科学和脑医学的本科生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脑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往往都来源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段树民说,脑科学是高度交叉融合的专业,需要数理化、计算机、信息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背景知识。从本科生阶段就给学生提供这些交叉学科教育训练,将为这些学生的脑科学研究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浙江大学于2018年启动实施“双脑计划”,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会聚融合。据了解,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会在本科生教育中设置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伦理学教育的开展也在计划中。“AI具有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结合的内在性质,研究技术进步,一定要研究伦理。”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副院长斯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