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场艰难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抓紧”。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我国经济将会受到哪些影响?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影响不可低估,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必须充满信心。实际上,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70多年来,一路上就一直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还是胜利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疫情是一个短期冲击,它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从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韧劲十足——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仍然很“稳”:增长稳,6.1%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至5.3%之间;收入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物价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
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巩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亿户;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
张立群表示,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因素包括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潜力等,“我们要积极把这些因素动员起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鼓足干劲,勤奋努力,一定会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此次疫情会带来一些意义深远的调整。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触网上网进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深,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加速,加快产城融合和智能化改造。疫情还催生了一些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此外,无论是从员工健康安全考虑还是产业链安全管理需要,各行各业都会加大安全防护管理投资,更加人性化进行流程设计,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复苏情况取决于这个疫情的周期,疫情持續时间越长,对经济影响越大,如果疫情很快结束的话,那么服务业、制造业,企业的复工复产,那就会很快恢复。疫情是对经济影响的主要变量。”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现阶段,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是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疫情防控不能松懈,做好疫情防控,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不尽快复工复产,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这个是最重要的。”刘志彪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也表示,当前要紧的是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要做好有序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致使一些企业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正常的供应链和分工体系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制造业来说,可以在后面的一段时间中赶工,把‘亏空补上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服务业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追不上来了,这个影响会比较大。”刘志彪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一方面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刘志彪认为,要充分考虑疫情对于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中国如果受疫情影响的时间周期长,一方面,这会影响整个全球价值链上跨国公司的供应;另外一方面,跨国企业可能会把订单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建新的供应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就会比较长。
2 月 13 日,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物资的市场供应,河北省廊坊开发区部分企业有序恢复生产。图为在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工人在生产光电倍增管。
百度地图数据显示,截至3月3日,全国(除港澳台地区)范围复工指数已达57.42%,全国37个主要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复工指数超50%,其中西宁、大连、长春、沈阳、拉萨、青岛复工指数较高,均在60%以上。整体来看,当前全国整体复工指数呈逐渐增长的态势。
国家发改委3月4日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79%。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已达到93%。京沈高铁、商丘至杭州高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引江济淮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抓紧施工建设。
但刘志彪观察,很多地方复工恢复得非常快,但是“复工”和“复产”还有差距,生产能力没有能够完全用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工人没有完全到位,来上班的也没有完全发挥状态;第二个原因就是劳动效率有一定的下降,这与订单有关系,因为需求跟不上来,如果生产的多,只能放到仓库里。”刘志彪向《中国报道》记者强调,根据长三角的经验,最好是以产业链为中心来进行协同复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从短期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从1月、2月看,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影响。在1—2月份经济总量大概占一季度的60%左右,所以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影响不可低估。所以要尽快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两个方面协调好。”张立群说。
疫情对市场供需关系也造成了异常冲击。有观点认为,应该推出新一轮大规模需求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
“刺激需求的总体方向是对的。需求如果不足的话,那么再复工复产也没有办法,企业反而会亏损严重。”刘志彪对《中国报道》记者解释,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消除,有些需求无法进行消费,有一些订单在这个窗口期可能会消失,还有就是现在产业链上相互不协调某些企业没有开工。现在总体上,国家采取的一些办法就是进行大项目建设,用新基建来刺激需求,这是比较重要的办法。
但刘志彪同时提醒,国家从这个宏观层面进行新基建刺激需求,是增加新增长的基础条件,但是注意,如果地方债务比较重的话,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通胀。此外,进行比较大的货币投放之后,也可能刺激不够精准。
“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抓手还是要提振投资。因为消费是居民的自主行为,它主要取决于就业和收入的情况,因而要使就业形势好转,就需要企业的生产形势好转,这就需要必要的市场订单来拉动。从扩大内需这个角度来看,投资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张立群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立群认为,应该大力提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创造条件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做好相关的政策预案。“对于大规模的基础投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发行长期建设债,期限可以30年或者更长时间,打长远的基础,带动当前的投资需求,这可以是一个选择方案。”
疫情过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解决经济下行压力,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实际上,需求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速的一个主要原因。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之后,面对的突出问题可能就是需求不足、缺少订单等等,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比较快地突显出来。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疫情过后我们要推动经济尽快进入回升向好的态势,最重要的还是要着力扩大内需。”张立群说。
“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适度宽松政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协调适当的银行政策,比如对企业的援助能不能精准一些?现在这个银行贷款利率都有降低,但是企业还是有很大的负担,很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负担不起而倒闭,那么产业链就断掉了,所以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消失了。”刘志彪表示,在疫情期间,要给实体经济更多的精准的政策支持。
劉志彪进一步表示,在需求方面的刺激还可以考虑微观上更加精准一点,“比如说给低收入者或者中低收入的人发一些消费券,规定在一个时期中进行消费,甚至可以指定消费什么产品。精准消费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另一方面可以刺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