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琼
摘要:当前,由于信息技术速度的猛增,“育”这个字赋予美以生命力,就像是母亲养育孩子一样不断地感染和熏陶而形成的一种习惯,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让“美育”变得可行,应当先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要想让“美育”变得可行,应当先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用双手去诠释,当他认为周围到处充满了新鲜充满了色彩值得去留意时,美术课也就变得自由充实了。要想將美术课变得生动更有生趣,可以将美术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把美术课变得更加多元,提高学生的多方面审美能力。
关键词:大美育观;感知教育;“灌输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023
一、美术教育教学现状
当前,美术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但是它的地位可以说是频频面临被退学的边缘,越是好的学校美术课越是不受重视,实践课教师怕把教室弄脏改成了欣赏课,这还是好的,有的甚至将美术课直接改为主科课,理由也是十分充分。而美术教师也是基本按照教材将一些理论灌输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与主科基本没有分别,而美术没有升学的压力自然就成了学生睡觉休息和写主科作业的好时间。
新课改后,美术核心素养的文化理解让美术鉴赏课得到了升华,特别是中国画中的诗词题跋和画论中的诗句,更有强烈的启迪感染力,可谓情动肝肺,诗成泣鬼神。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在激发人的情思和启动人的深层意识上更为直接快速。中国古人认为画通音乐,寓乐于画,诗画本一律,所以画中有诗和画中有乐是一样的。
现在大多学校的美术学科教育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把美术教育看成狭隘的特长教育,学生学声乐、器乐、美术、舞蹈等课程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培养其对美的审视能力,而是为了作为以后职业或生存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美教来说本来就偏颇的艺术教育往往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成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特长教育”。美的教育更倾向于技艺的教育,失去审美教育的原本意义和作用,也消解了艺术课程的普遍美教意义,形成了艺术教育不艺术的局面。
二、用感知式教育代替“灌输式”教育
1. 什么是“感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1)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2)感觉。感和知是生命的物具备的基本本能,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各不相同,感和知都是在本能作用和存在环境里自然形成的。感和知的能力存在是判断生物存在状态的标准,没有了感的生物便没有了生,没有了知的生物便没有了命,没有了感知的生命的物就没有了生命。要想让学生去自觉地创造和学习,一定要让他们先学会感知。
2. 感知式教育的价值
对比中西方的美术教育,笔者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更重视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悟,更贴近生活,他们通过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或是画展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近距离接触到艺术本身,而不是仅靠书中的图片和教师的介绍讲解,这样的游览参观使学生产生兴趣和问题,当现有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时,学生就会想要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了他们探索创造的欲望。在针对书本的课程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反思与评价”,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不一定会从事音乐或是美术等与艺术有关的职业,所以硬性的技能教育显得无用武之地,但是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艺术素养又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感知式教育更适合现代的学生。由于中国对艺术发展的重视起步相对较晚,所以中国国内没有更多的博物馆艺术馆供学生免费参观,而美术课又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更少的时间去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这也对美术课有了更高的要求。
3. 感知式教育的创设方法
(1)创设情境。把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和实际课堂学习内容相互结合。在利用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课堂教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效帮助感知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2)以人为本,重视感知与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知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鉴赏,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品、去悟。在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感知体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与名作对话,与作者对话,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通过反复的鉴与赏,触摸名画的灵魂,体验画家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感知式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最大差异所在。
(3)鼓励发现,提出问题。美术课堂要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的过程,这才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感知式”教学要力求开放,要倡导学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学习某一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对作品有些什么感受和体会?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作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诸如此类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去独立观察、思考美术作品的内涵,去咀嚼美术鉴赏的韵味,去体验美术语言的感情。
综上所述,感知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与文化理解,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感知中去,点燃学生奇思妙想的火花,以图像识读为基础,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文化的理解,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建翔.现代美育观念的演进———从结构主义到节奏主义[A] .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上)[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 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胡知凡.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 周冠生.美育的今天、明天与昨天———对美育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之我见[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 2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