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2020-03-28 10:56沈少杰要艳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2期
关键词:溶栓骨科血栓

沈少杰,要艳普

(保定市第七医院,河北 保定 072150)

0 引言

骨科创伤患者接受微课治疗手术后,机体受到应激反应,患者静脉血管受到损伤,导致血液停止,同时血液内粘稠度会上升,影响下肢远端静脉血液回流速度,造成血运循环障碍,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骨科创伤患者发生下肢胜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极大,因此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笔者主要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选取我院收治的8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与心得体会详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患者中,随机择取84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有无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将所有患者分为预见组(n=42)和普通组(n=42),预见组患者中共有女20 例,男22 例;年龄为19-71 岁,平均(39.7±8.1)岁,高中以上文化者17 例,高中及以下文化者25 例。普通组患者中共有女19 例,男23 例;年龄为21-72 岁,平均(39.9±8.3)岁,高中以上文化者18 例,高中及以下文化者2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护理人员已提前告知患者有关事宜,患者均已统一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文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符合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预见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模式,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需要对普通组患者进行基础生活护理,帮助患者翻身,记录患者手术创面愈合情况,发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主治医生[2]。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前对预见组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患者风险级数使用护理标识标记,便于提升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效果。护理人员在术前,需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意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将患者抬高,略高于头部,注意不能压迫患肢,术中注意保护患者静脉血管,做好保暖工作,配合主治医生共同完成手术[3]。术后,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可采取药物抗凝治疗(华法林),每日服用一次,一次服用30 mg。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时,需要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症,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导管溶栓疗效,在CT 血管成像下,确定血栓部位,静脉穿刺,在24小时内泵注50 U 尿激酶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预防效果;②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总人数)×100.0%。治疗显效:患者下肢肿胀消退,恢复肢体活动能力;治疗有效:患者下肢肿胀感和沉重感得到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处理所有研究数据,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取T 检测,使用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取卡方(χ2)检测,以P<0.05 为标准认为组间比较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比较。经CT 动脉血管成像检测,预见组患者中共计有6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为85.71%(36/42);普通组患者中共计有22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为47.62%(20/4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n(%)]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共计有28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9 例患者采取导管溶栓治疗,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9 例患者接受药物抗凝治疗。导管溶栓治疗患者中,共计有4 例患者治疗显效,4 例患者治疗有效,1 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治疗有效率为88.89%(8/9);手术治疗患者中,共计有6 例患者治疗显效,3 例患者治疗有效,1 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治疗有效率为90.00%(9/10);药物抗凝治疗患者中,共计有2 例患者治疗显效,3 例患者治疗有效,4 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治疗有效率为55.56%(5/9)。采用导管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溶栓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静脉血管壁受到创伤,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浓度上升,血液流速减缓,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同时由于患者术后需要加入约束性保护措施,患者肌肉收缩例下降,使得远端血液循环受阻,因此极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针对骨科创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较高的情况,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于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全面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提高预防保健意识。护理人员可在患者麻醉作用消退后对患者进行被动式肢体锻炼,帮助患者活动肢体,维持患者肌肉强度。当患者下肢活动能力恢复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式肌肉锻炼,从肌肉伸缩运动开始,逐渐加强运动强度[5]。在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时,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呼吸,采取深呼吸提升胸腔压力,促使静脉回流速率加快。患者一经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将患肢抬高,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促使肌肉收缩。

当骨科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突然发生肿胀,患者会感到局部有强烈疼痛感,行走动作将会加重疼痛。症状较轻的患者则疼痛感和下肢肿胀不明显,仅在站立时有局部沉重感。患者临床症状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一侧患肢肿大需要用皮尺精确测量,仅使用肉眼观察的方式无法确定病情发展情况,因此进一步判断病情发展需要使用皮尺精准测量,一侧患肢肿大用于判断下肢静脉血栓病情发展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②压痛类型静脉血栓同通常会有压痛感,因此可检查小腿肌肉股静脉处缓和腘窝部位收肌管处。③患者有Homans 阳性体征,小腿部位肌肉深处会有激烈疼痛感。造成小腿肌肉深处有剧烈疼痛感的原因是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发生被动伸长,对小腿血全静脉造成剧烈刺激引发疼痛。

总而言之,尽管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非常高,但是通过科学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积极加强对骨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溶栓骨科血栓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