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娟,李颖
(钟吾医院 急诊科,江苏 宿迁 223800)
作为急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发生,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表现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出汗、烦躁不安、恐惧感、濒死感[1]。急性心肌梗死会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在救治黄金期内有效抢救患者,急救中的急诊护理非常重要。近年来,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采取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今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于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98 例患者,研究经所有患者家属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肝、肾、肺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不愿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随机化法分组,每组49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1例;年龄在48-76 岁,平均(61.3±7.21)岁。观察组男27 例,女22 例;年龄在49-77 岁,平均(61.6±6.9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可以用来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运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院途中,连接呼吸机、心电监测仪等医疗器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院前抢救与手术准备。
1.2.2 观察组行全程优化急诊护理:
(1)优化接诊,评估病情:接诊后,即刻开启绿色通道,预检台护理人员快速接诊,5 min 内评估患者病况,将患者送往抢救室。抢救室内,配合医师准确、快速落实患者病情,实施针对性治疗;设立静脉通道,为患者检查血常规。
(2)优化急救流程:组建急救护理小组,组内人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士长,执行责任护理制。收到急诊通知,立刻备好床位,准备接诊;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帮助医师评估患者病况,一旦患者病情有变,要立即告知医师。
(3)优化信息网络:护理小组人员要及时在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上发布患者病情,病情内容包括患者发病时间、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使用药物情况等。医护人员在信息系统上随时掌握患者状况,有助于急救工作开展。
(4)优化转运:结合患者病情,医护人员即刻制定急救计划,护理人员将救治方案、存在风险转告患者家属,获取家属同意。根据制定好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医师,做好对应科室的交接工作,让交接人员知悉患者病史、体征、病情等信息,确保护理文书完整度,保障患者的安全转运。
(5)优化急救记录:对患者实施急救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好急救记录,并将已形成的急救记录制作成表格。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急救成功率(急救成功与否以临床症状是否消失、生命体征是否平稳为判断依据)、复发率;②观察两组急救时间(接受治疗至治疗结束)、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1.0 软件来分析处理数据。t 值,以检验计量资料(±s),χ2值,以检验计数资料。P<0.05,证明存在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复发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急救成功率、复发率对比[n(%)]
2.2 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所用急救时间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
据研究[2],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 万,且6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诊前就已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期在发病1 h 内,相关医护人员应该紧抓这一黄金时间段。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与以往常规的急诊护理不同,其能够整合优化各个护理环节,使护理更加有序、科学。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将一线基础抢救(接诊到入院)优化、精简,充分为后续的急救环节奠定基础[3],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最大限度争取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相应的急诊护理后,观察组急救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可见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改善急救效果方面的优势。另外,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正是因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急救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明显改善预后[4-5],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