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贵生,蔡秀华,颜斌,李贵振,胡建斌
(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虽然如今临床收治骨折患者较多,对各类型骨折均具有一定的认知,但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作为较为特殊的脊柱骨折类型,具有病情严重、复杂及并发症多等,甚至存在漏诊、误诊情况[1]。医院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需快速制定手术方案,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多采用椎管减压复位术治疗,而依据入路方式可分为前路和后路,何种方式更具有优势成为研究重点[2]。临床认为前路手术具有减压效果好、预防损伤等优势,但存在机体创伤大弊端,而后路手术则具有创伤小优势,但存在内固定物易受到压迫弊端。为此,本次研究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采用前后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共选择80 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资料,研究时间为2015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依据病情分组各40 例,均经X 线、CT 等检查确诊,胸腰椎多节段脊伴随损伤,且活动受限。A 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在22-55 岁,平均(38.42±3.42)岁,脊髓损伤程度:Ⅰ级23 例,Ⅱ级11 例,Ⅲ级6 例;B 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在22-56 岁,平均(38.08±3.38)岁,脊髓损伤程度:Ⅰ级24 例,Ⅱ级11 例,Ⅲ级5 例;排除意识障碍患者、传染性疾病患者及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患者等。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A 组:采用前路手术方式治疗,主要适用于受压迫不完全神经功能损伤、后韧带复合损伤患者,术中经胸腹联合切口将受损椎体暴露,并进行相邻椎体分离,做好椎体节段血管结扎处理。随后针对受损椎体椎弓根和上位椎间盘切除,并利用椎弓根减压,确保椎管前方彻底减压。术中采用纱布填塞止血,置入与切除椎体相同植骨,并进行植骨固定。最后分层缝合。
1.2.2 B 组:采用后路手术方式治疗,主要适用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术中选择受伤部位后正中处切口,暴露受伤脊椎及上下相邻各段椎节,并将骨折坏死组织及脱落骨块车堵清除后,经定位后,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经受伤脊柱符合后置入植骨,固定。最后分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测定术后两组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脊髓损伤程度评分(ASIA)、感觉运动评分(MMT)等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分析表1 可知,A 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B 组,出血量高于B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
2.2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分析表2 可知,术后两组患者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恢复良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 组脊髓损伤程度评分、感觉运动评分均显著优于B 组,P<0.05。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
?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主要受到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受到强大的外力,继而引发严重骨折,伴随剧烈疼痛及并发症[3]。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存在脊柱不稳定,脊髓及神经损伤严重特征,且多合并血气胸、颅脑损伤等情况,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需加强快速可靠治疗方案的研究。一般针对后凸畸形<20°,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下降<50%,后柱稳定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4]。但大多数患者需采用手术治疗,确保恢复脊柱正常解剖形态,促使椎管减压,并重建患者脊柱稳定性,利于促使损伤神经功能恢复[5]。采用椎管减压复位术具有明显作用,但选择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则需进一步研究,其中前路手术具有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清晰显示手术视野,确保椎管内坏死组织和骨折碎块充分清除的优势,尤其可避免对神经及脊髓造成损害,但也存在创伤大弊端。而采用后路手术则相对创伤小,利于患者恢复,但此种方式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且术后出现矫正度丢失及椎体塌陷情况[6-8]。两种术式均具有一定优势,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A 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B 组,出血量高于B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恢复良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 组脊髓损伤程度评分、感觉运动评分均显著优于B 组,P<0.05,表明采用前路和后路手术均具有治疗优势,前路创伤大,后路神经损伤及恢复慢,相对比较,前路更利于保障神经功能,促使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更利于预后[9-12]。
综上所述,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采用前后入路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前路虽然创伤大,但术后恢复效果更好,而实际治疗仍需综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