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静默独角兽的“被动”战场

2020-03-27 07:19尹晓琳
中欧商业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被动独角兽硅谷

尹晓琳

2019年是美国科技独角兽们扎堆上市的“大年”。在高度资本驱动的新经济领域,独角兽率先感受到水温变化,纷纷冲刺上市,卡位融资窗口。

在视频会议创业公司Zoom、职场通信应用Slack、图片分享社交网站Pinterest、网约车巨头Uber和Lyft等众多估值上百亿美元的初创企业排队IPO时,还有更多昔日独角兽已经陷入无线电静默般的沉寂。

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估值大大缩水的独角兽企业至少有40家,原因是在后续轮次的融资过程中遭遇困难,或销售业绩不佳。这其中包括云笔记应用Evernote。6月,《纽约时报》在一篇特写中将Evernote描述为“迷失在山谷中的独角兽”。

在硅谷,大多数企业无法走到IPO或者被兼并收购那一步。“快速失败,频频失败(Fail fast, fail often)”是硅谷早期广为认可的流行语。但Evernote的挣扎,揭示出一个更严酷的事实,即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初创企业而言,想要立马失败也并不现实。

“许多硅谷企业都是火箭型企业。”2018年10月上任的Evernote CEO伊恩·斯莫尔这样说,“当然了,我们更像甲壳虫乐队在A Long and Winding Road里面唱的那样,这是一条又长又曲折的路”。

若干错误的战略抉择,使得Evernote从硅谷优等生变为沉默的扎营者,身陷“被动”战场,增长缓慢且很难翻身。与此同时,Evernote的中国公司印象笔记历经32个月旷日持久的谈判,终于赢得独立决策权,大有回到主动战场杀出重围的意味。

无论是Evernote还是独立后的印象笔记,其明显优势在于,仍有一批重度用户盘踞在上记录、成长、进步。忠诚度较高的用户而非随补贴而动的流量形成软资产壁垒,保障了个人付费用户的续费率和增长率。问题在于,岔路口走出去的几年错过了切入企业协作赛道的黄金窗口,聚焦核心产品力、打造护城河的战争硬是拖到几年后,如今赛道上巨头环伺,老玩家还能再次打开想象空间吗?

01 先行者诅咒

从“思维中的耐克”到“虫子缠身的大象”

Evernote出场曾是颠覆性的新物种,定位做用户的“第二大脑”,帮助知识型工作者随时随地记录一切。简洁的界面、跨平台同步功能、Freemium(免费增值)模式,使其一经发布便快速聚拢人气。基于技术的原创新驱动,Evernote凭空开创了云笔记这一品类,几乎独立完成了对早期用户的填鸭式教育。

Evernote的早期投资人田溯宁曾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公司对产品的远见以及创新的速度。早在2007年,雏形期的Evernote便筹谋PC端向移动端进军。当时移动互联网远没有今天这么普适和繁荣,当年1月,iPhone第一代手机才刚刚发布。

这场前瞻性的“赌博”获得了回报。随着iPhone的发布以及App Store生态的完善,Evernote享受到适配移动端的红利,迎来了巨大的增量市场。

图1 2004年Evernote雏形期产品

图2 2011年 Evernote的用户增长情况

2008年,Evernote发布正式版,直接瞄准在硅谷扎根的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媒体人等。这些人对生产力狂热崇拜,符合“创新扩散理论”中至关重要的革新者和早期采用者。

在中国,高德董事长俞永福、果壳CEO姬十三都曾是Evernote的早期重度用户。潘石屹曾说:“手机、iPad、电脑上的笔记本有无数,我认为最好用的是Evernote,这东西太聪明了。我们全家都用它。”

高知分子成为Evernote的种子用户,不断以自发的形式口口相传,使Evernote在没有销售团队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家明星企业。

2012年,Evernote迎来最好的一年。5月,它获得了CBC Capital领投的7 000万美元融资,估值首次达到10亿美元,正式跻身硅谷独角兽俱乐部。11月,它又获得英国风投机构M8 Capital领投的8 500万美元融资,估值升至20亿美元。联合创始人、CEO菲尔·利宾高调宣称,Evernote要做“人们思维中的耐克”。

图3 Evernote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

然而跃上顶点,却陷入了迷途。走过创新突围阶段,Evernote本该重构战略杠杆,扩充新的增长空间,在此途中却陷入不断追求新事物而忘记初衷的陷阱。

2011年,Evernote一口气发布了3款独立产品:琐事记录应用Evernote Peek、饮食记录应用Evernote Food、人脉管理应用Evernote Hello。

这些产品除了让用户分心之外,几乎没有真正的实用性。为了追求持续增长,Evernote试图增加新特色来吸引更多用户,但五花八门的功能却稀释了Evernote的核心价值。

2013年,Evernote甚至推出了售卖周边产品的线上商城Evernote Market,依靠品牌影响力向用户兜售背包、文具等。与此同时2013版的Evernote产品体验却十分糟糕,各种不稳定的Bug、丢失文档等问题频发,官方回应迟缓。

2014年,科技网站TechCrunch的前作家贾森·金凯德发表了一篇题为《Evernote:虫子缠身的大象》的文章,严厉抨击了Evernote备受诟病的不稳定性。

Evernote既没有抢占别人家地盘,也没有守护好自家后院。有评论称,“不相关的多元化”往往成为“湿棉袄”,穿着比不穿还难受。

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功能冗余和缺失之间的平衡?社交媒体平台Snapchat创始人伊万·斯皮格曾经表示,Snapchat开发的所有产品之中,大约只有1%真正上市。对于用户而言,与其购买95%用不太到的功能,不如寻找把5%做到极致的更好选择。

02 错过企业协作的黄金窗口

从“行业领先者”到“巨头面前的小舢板”

一款产品如果固守最初的产品形态,必然会遭遇增长天花板。此时需要在战略上作出判断:进哪些赛道?出哪些赛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向B端的在线文档、协同办公类工具产品逐步迈入爆发期。泛笔记类产品纷纷瞄准付费潜力更高的B端;与此同时,微软、谷歌等巨头入局,将在线文档视为打造企业级SaaS服务闭环的重要环节。

此时的Evernote,尽管用户基础在C端,但也在办公场景下广泛使用,具备了跨入B端市场的条件。2012年,菲尔·利宾称,“记笔记”其实是一个更大的、以工作场所生产力为核心的任务的一部分,随后推出了企业版。但领先者的思维定式局限了Evernote对企业市场的拓展。

全球知名创新战略家尼古拉斯·韦伯在新书《创新指令》中,描述了创新项目的第一大杀手“保险杠贴纸综合征”(Bumper Sticker Syndrome),即当领导层决定启动一项创新后,其实并没有真正致力于该项目。Evernote拓展企业市场的努力也像是假动作。

当Box、Dropbox等工具型产品在企业服务领域攻城略地的时候,Evernote仍在围绕“笔记”概念小修小改,并未在产品上投入太多。针对企业用户,Evernote只是以更高的存储量、团队协作等作为核心卖点,甚至连销售团队都未建立。

到2015年下半年,Evernote想要重新挤进企业服务市场时,To B的牌局已经很艰难。欧美科技行业创新领域面临一项艰巨挑战——由少数巨头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么收购要么杀死竞争对手。

比如Facebook倾轧Snapchat,在收購Snapchat失败后,Facebook开始逐个复制Snapchat的功能。科技巨头已经很熟悉在自己产品上市晚于竞争对手后,如何进行复制甚至迭代,再加上巨头往往拥有比初创企业多得多的用户,最终配合低价策略完成一剑封喉。早在2015年,微软曾发布一款Microsoft Power BI产品,凭借便宜的数据分析选项,对几年前上市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公司Tableau展开围剿,导致其股价暴跌。

Evernote也面临了类似的情境。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它们需要更专业、效率更高的应用,而不是单单是“笔记”向外延伸。很多企业已经成为微软、谷歌的企业套装用户。比如微软将Excel、PPT、Word等捆绑在一起,形成完整生态圈,并将笔记应用OneNote免费。

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初创企业,即时通信办公软件Slack却在短时间内构筑起难以撼动的结构性优势,成为巨头的“硬核”对手。究其原因,Slack切中了办公最核心的两大需求:通信和文档,并从细分市场的一款软件产品转型为企业办公协作平台,包含了视频电话软件Zoom、谷歌在线存储应用Drive等1 500多个应用程序。产品会达到天花板、会饱和,但平台不会;一旦平台具备了规模优势,便会产生黑洞效应,在巨头的阴影下也能持续吸入市场份额。

商业世界变得更具开放性、可访问性和实时性。身在其中的Evernote,却好像一座孤岛。

硅谷科技公司的野心是绝不偏安一隅,永远试图掌控全局:有人做得好便收购,没人做得好就自己做,如同在漫威世界里集齐所有无限宝石。这是否意味着初创型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事实上,在各细分领域,位居前列的常常是各自领域的专业化公司而非传统巨头。没有战略定力与核心产品能力,是比巨头入场更可怕的事情。

03 工具类产品的魔咒

从“慷慨的免费增值”到“坐地涨价”

慷慨的“免费哲学”也是Evernote早期获得惊人增长的重要因素。“我不需要从你身上榨取钱财,我会用余生来拿走你的钱。这是长期贪婪策略。与付钱相比,我们更倾向于你留下。”菲尔·利宾说道。

直到2015年,陷入增长困境的Evernote大刀阔斧地展开一系列调整动作,包括裁员、砍掉部分孵化项目、取消每周一次的日式料理等员工福利、在全球关闭3个办公室,同时大幅提高Evernote订阅费率,还给免费服务新增了限制:不超过两台设备登录。

很快,在Evernote死忠粉频繁出没之地Reddit,半数帖子变成了讨论“有何替代品”以及“笔记如何转移到微软OneNote”。

图4 CEO菲尔·利宾曾立志打磨一家百年老店

猜你喜欢
被动独角兽硅谷
蔓延
吃眼泪的小独角兽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认不出了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借鉴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