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安东尼·西格尔在《苏亚人为什么唱歌: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中指出苏亚人与其他声乐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歌曲都是来自外界——来自动物、变形的苏亚人和其他人类社区。所有的歌曲都是集体仪式中一部分;也有季节性歌曲,特殊典礼的歌曲,作为典礼活动中一部分的个人的叫喊歌,但是没有情歌、反抗歌或者摇篮曲。[1]此说意在指出一个区域或族群的民歌的生成与本地区、本民族的人文背景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人文背景就有与之相应的民歌。营山民歌丰富、曲目量大,用报道人的话来说:“那几年看什么歌都有……都捡(学)全了的,现在记不全了”(赵淑碧语[2])。根据演唱内容来划分,营山民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儿歌、劳动歌、山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婚嫁歌、孝歌、时政歌、节令歌等类别,每一类又有诸多同一主题不同唱词、不同旋律的歌曲。营山民歌唱词格律严谨、押韵,衬词较多,歌词生动、生活化,但又不乏诗的意境;其曲式结构相对短小,以二乐句、四乐句为主构成完整而独立的多段体,较少有复杂曲式结构;室内演唱的儿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婚嫁歌、孝歌、时政歌、节令歌等多为平腔,旋律线起伏较小,音调趋于平稳,室外演唱的山歌、劳动号子等民歌多为高腔,旋律线波动较大,音调高亢嘹亮;调式以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等民族调式主,旋律主要由sol、la、do、re、mi五声音阶构成,有少量六声、七声音阶,其中不乏由sol—la—re构成的三音列和sol—la—do—re四音列构成的民歌,音乐风格的地域特征较为鲜明。下面将从营山的自然环境、民间风俗、文化圈层等方面分析其民歌生成的人文背景。
营山县地处巴河和嘉陵江之间,介于东经106°2545和北纬30°5436之内,年平均气温17.8°(极端高温40°左右、极端低温1°左右),平均海拔400~500米(东部陈大寨山主峰高889米,为全境之巅,四喜乡于家滩海拔254.7米,为全境最低点),由北而南依次出现低山[3]、丘陵(深丘、浅丘)、浅丘平坝地貌,南部边缘有低山、丘陵点缀[4]。
营山全境低山地貌的山歌数量不及其他中高山地貌区山歌数量多,但营山低山区人们劳作中往往要喊唱劳动号子,以石工号子、抬工号子、农事号子、筑墙号子居多,尤其以石工工程号子为代表。随着现代机械进入山区,靠人力劳动的传统劳动号子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在个别偏远山村,石工号子依稀存在,如《大锤号子》,在石工每次抡起大锤砸向镶嵌在石块中的铁楔子时都会高声喊唱出号子以帮助发力,在两次喊号子的换气间隙,石工会说唱一些话语,从而使得石工号子并非简单的喊号子,更具有一定语义的民歌。
營山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浅丘、平坝次之,过去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山区,因此,时常能听到人们劳动时喊唱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也是本区域的主要民歌;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山区居住的许多村民搬迁到平坝、乡镇及县城,人口的流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让传统的劳动号子几近消失。
婚嫁歌和孝歌是营山风俗歌中数目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种类,其生成的人文背景是营山民间传统婚丧习俗,演唱具有即兴特点,根据情景现编现唱。在营山传统婚俗中女方家里演唱婚嫁歌,男方家里邀请民间吹鼓乐队和民间艺人表演翻山铰子以助兴。女方家里的演唱以《哭嫁歌》、《骂媒人歌》、《坐歌堂歌》等为代表的系列婚嫁歌。据笔者调查获知,解放前,在营山县境内,女子出嫁要唱《哭嫁歌》,婚礼前几个月每天早上和晚上新客 都要哭嫁,也有新客母亲及其他女性亲人陪哭唱,新客哭唱对象从祖辈到父辈再到同辈兄弟姊妹,表达新客对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众亲对新客[5]的安慰和教导。解放前,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哭嫁这一风俗在全国各地均盛行,但哭嫁长达几个月的情形在其他地方较为少见。《骂媒人歌》通常在举行坐歌堂活动中由新客演唱,参与坐歌堂活动者皆为女性,有时会有六亲姊妹帮新客骂媒人,而媒人也会唱歌回敬,在双方情绪过于激愤的情况下,会有人演唱调和歌,让歌堂演唱氛围和谐。骂媒人的“骂”字在解放前后有着不同的涵义,解放前坐歌堂中之所以出现专门骂媒人的歌曲,与旧社会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有关,自己的婚姻由父母、媒人决定,新客对要嫁的新郎素未谋面,对未来婚姻生活充满迷茫,心中的不满情绪自然要用歌声控诉;而解放后,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对婚姻拥有自主权,坐歌堂中演唱骂媒人的歌更多地具有取乐性质或为展现坐歌堂传统习俗中必唱骂媒人歌曲的环节,属于一种形式而非真正意义的骂人。《坐歌堂歌》是坐歌堂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的总称,若坐歌堂活动举行两小时,那么,整个坐歌堂仪式中要演唱的歌曲则在一百首左右,因此《坐歌堂歌》的歌唱内容涵盖广泛,有祝福歌、赞美新娘的歌、夸耀新客许了好人家的歌,也有具有知识性的生活歌(见《十月怀胎》)、盘歌等。坐歌堂开始要唱《起头歌》(见谱例1),这首歌是二句式多段体,在银灯姐妹将新客从绣房迎出、拜礼结束、众人围桌坐定后由一人起头唱。
《十月怀胎》 [6]
四川营山
正月怀胎在娘身,水草浮瓢没定根。
二月怀胎在娘身,□□□□□□□[7] 。
三月怀胎在娘身,桃母李果闷娘心。
十月怀胎在娘身,娘在屋中叫肚痛。
一日痛哦实难忍,牙齿咬到青丝发。
双脚紧到地皮阵,痛得几阵娘变昏。
不知生在那面辰,娘奔死来儿奔生。
阴阳相隔纸一层,爸爸看见落了魂。
祖宗堂前许愿心,菩萨保佑才见生。
许愿得到生儿面,依盘儿[8]没下不坏人。
往年只是慢慢等,只是一怕血难昏。
哒嗦[9]血昏人不尽,母女二人两离分。
血尽不分娘姓名,养女才报父母恩。
(赵淑碧唱 李秀明记)
相对于《婚嫁歌》的喜庆氛围,营山《孝歌》充满悲伤的情绪,由众位亲人在丧事中根据自己对逝者的感怀之情而演唱,以表对失去亲人的悲痛。歌曲音调以营山方言的自然语调为基础,旋律单一、唱词情感真切、演唱哀婉,令人垂泪。营山县传唱《孝歌》的民风历史久远,《华阳国志·巴志》云:“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永言孝思,享祀礼嘉”,在营山所有传统民歌中,其他民歌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而传唱度相对较低,而《孝歌》则是从古一直延续至今的原生性民歌,相依存的是民间传统丧葬仪式,人们通过唱孝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祭奠、缅怀,此为人类最自然、最深切、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营山县在东周时期属巴国賨地(今渠县土溪镇境内)、秦代属巴郡、汉代为益州巴郡宕渠县,从南朝梁到宋代,今营山县境内先后置过安固县(535年)、绥安县(535-546年)、宕渠县(547年)、郎池县(621年),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朗池县城周围山丘起伏如营垒状,固更名为营山县。[10]从文献记载可知,營山县地处巴文化圈,其民歌中有着浓厚的巴文化烙印。
营山民歌与其近邻川东、川北、川西的民歌在表现内容上具有“家族相似性”,而这种“家族相似性”不仅体现在川内,还体现在同属于巴文化圈层的陕南、鄂西及重庆,在巴文化区域均有相同曲名或相近曲名的民歌,这些民歌歌词格律、表现内容等大体相似,这与历史上古道交通带来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若将历史上连接秦巴山区南北纵向交通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道看作“山”字的三竖,那么,“山”字下面的一横即是三条古道在巴蜀区域的东西横向交通,这条横向交通要道所辖区域为川东北、川西北,泛指今达州、广安、巴中、南充、广元、遂宁、绵阳、德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巴文化区域流传的《十爱》、《十月怀胎》、《十二杯子酒》、《月儿落西斜》等诸多民歌随着纵横的几条交通要道传播到如上所举各地,并广为传唱。
营山作为巴文化腹地,还流传者许多历史传说歌,如《十二杯子酒》,将历史故事用浓缩、精练的歌词演唱出来,听歌知古今。除此之外还有反应长工生活的《长年歌》,长工群体的存在是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现实体现,诸多《长年歌》淋漓尽致地反应了长工生活的艰辛与苦楚;新社会,人民翻身做主,讴歌新社会的时政歌不胜枚举,如红军歌谣之一《红军好比爹娘亲》。《毛诗》“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营山流传的儿歌中多为歌谣形式,歌谣短小,既有知识性儿童歌谣,又有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绕口令,便于儿童记忆。
以上分析了流传在营山县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生成的人文背景,在社会活动中民歌扮演着重要角色,民歌由人民创造并回馈给人们,带给人们无穷的创造与活力,赋予人们正义、热情、友爱与善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民歌,民歌也离不开其生成的人文沃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自由探索项目“坐歌堂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编号:2018TS036);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一般项目“营山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B0611。
参考文献:
[1]周玉波.坐歌堂·哭嫁歌[J].寻根,2011(2).
[2]李放.中国民歌起源与音阶形成刍议[J].音乐生活,2019(1).
[3]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四川卷(上册、下册)[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4年版.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下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年版.
注释:
[1][美]安东尼·西格尔.苏亚人为什么唱歌: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
[2]赵淑碧(1921-2018),女,四川省营山县人。
[3]低山海拔5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3500米、高山海拔3500-5000米、极高山海拔超过5000米。
[4]营山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营山年鉴(2018)[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第45、47页。
[5]营山人称“新娘”为“新客”。
[6]《十月怀胎》搜集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四川省营山县双流镇木桥片(原木桥乡)四村(马洞村)二组。
[7]□为歌词缺少部分。
[8]“依盘儿”意为“胎盘”。
[9]“哒嗦”意为“开始”。
[10]营山县志编委会.营山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李秀明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