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3-27 12:25邓然溪吴思瑶卢京石应茹
声屏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拉祜族史诗文化遗产

邓然溪 吴思瑶 卢京 石应茹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体现出来的交互性强、受众层面广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大众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新媒体途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得到较好的传承,文章将从《牡帕密帕》史诗价值、面临危机及困境出发,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牡帕密帕》。

关键词:《牡帕密帕》 传承新媒体方式

引言

拉祜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更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文学价值。《牡帕密帕》作为其创世史诗,蕴含着巨大的史诗价值,但也面临着传承危机。在当前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更好地传承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牡帕密帕》的传承价值

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依据。拉祜族坚持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天神厄莎被奉为拉祜族地位最为崇高的信仰,她缔造了万物,为拉祜族人民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天神厄莎在拉祜族人民心中是无所不能的,在第一章中,厄莎创造天地之后,发现太阳月亮都不放光,为了让他们放光,“拔下头发当银针,呵出口气当金针,银针插在月亮头上,金针插在太阳头上”,并且规定了时间的运行顺序,天神厄莎在《牡帕密帕》中承担了拉祜族人民对于神灵的想象,表现了拉祜族人民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

研究拉祜族创世重要史诗及文化习俗。《牡帕密帕》整部史诗有1231行,分为歌头、造田造地、造物造人、生活下去、歌尾五大部分,内容包括从天神厄莎开天辟地到赋予整个世界生命力以及造人延续下去生活,是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诗。其中体现的文化习俗提到,当唱诵者唱到扎笛与娜笛生了孩子后,厄莎叫来动物给孩子喂奶,说以后不能吃祖宗吃奶的动物,这样的规定一直流传到了子孙后代。而这一习俗也在现实环境中有所体现。在《牡帕密帕》中,大致完整地概述了创世的整个过程,其中蕴含的文化习俗也一直流传到了后世,对于拉祜族来说意义重大。

体现拉祜族传统伦理及婚恋价值观。《牡帕密帕》蕴含着拉祜族的传统伦理,在造天造地当中,厄莎取下自己身上的骨头,手骨做天骨、脚骨做地骨、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体现出厄莎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史诗中讲厄莎打开箱子,找出葫芦籽,然后葫芦生长,但是由于葫芦藤被踩断,导致厄莎到处寻找葫芦,对于在寻找过程中没有过帮助她的,例如芭蕉林,她说道:“等到人出世,让那串串果儿把你腰压弯。”对于帮助了她的松树林,她说:“等到人出世,把你砍来做明子。”这些细节展现的是厄莎的是非价值观,对于帮助自己的人给予奖励,与其相反就是惩罚。对于《牡帕密帕》史诗中提及扎笛与娜笛本身是一对兄妹并进行了婚配,他们的神灵厄莎就告诉扎笛和娜笛,让他们永远在一起,就像太阳月亮那样成双成对。但是遭到了扎笛娜笛的反对,最后,厄莎做了两剂迷药,促使他们在了一起,这就是拉祜族族内结婚的重要故事,反映的是其中的婚恋价值观。厄莎在《牡帕密帕》中所做的事反映拉祜族的传统伦理,从厄莎身上反映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在拉祜族人民的价值观当中。

《牡帕密帕》目前所面临的传承危机

传承难度大,语言体系复杂。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掌握拉祜语的大多数都是拉祜族人,其他人基本不会使用拉祜族语,即使拉祜族人也有一大部分没有掌握拉祜语,所以语言难度也在增加《牡帕密帕》的传承难度。而《牡帕密帕》全程必须使用拉祜语唱诵,全文共有1231行,虽然其中有些重复的部分,但是大部分的朗诵难度大,要完整地学习需要较长时间,这也为《牡帕密帕》的传承人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传承力量薄弱,传承人出现断层。《牡帕密帕》是属于拉祜族的口头文学,因此是通过口口相授的方式来进行传承的。按照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完全掌握《牡帕密帕》史诗的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作为口头文学,如果不能将这种口头文学传承给下一代人,那么《牡帕密帕》就有可能濒临灭绝。只有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才能使口头文学源远流长。而由于现实原因,在拉祜族聚集地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留在家中的大多都是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孩子,传承人年龄出现断层,导致传承力量变得越来越薄弱,这也是《牡帕密帕》传承面临的巨大危机。

外来文化冲击明显,对本民族文化波及大。《牡帕密帕》作为拉祜族本民族的创世史诗,其中蕴含的史诗价值都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依据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祜族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澜沧县老达保村出现了基督教堂,每周的周五周六都有人前往教堂做礼拜,并使用通过拉祜语翻译过来的《圣经》进行学习,在老达保村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拉祜族不仅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还有很多包括新媒体技术下的文化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忙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忽视了对传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样的外来文化冲击,也对《牡帕密帕》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从新媒体角度谈保护《牡帕密帕》的策略

搭建新媒体平台,提供展示机会。新媒体背景下提供了多种展示平台,可以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进行展示。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牡帕密帕》是通过传承人在特定的节日或者特殊的时间进行传诵,传承难度大,传播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受众面小。绝大部分人是不知晓《牡帕密帕》的,就算是拉祜族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其他社交平台,来介绍相关信息资料,为大众普及拉祜族以及《牡帕密帕》的相关知识。通过搭建相关新媒体平台,首先让大众知晓《牡帕密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进行深入普及,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拓宽了传播途径,同时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展示机会。

通过摄影摄像方式,完善保存形式。新媒体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保存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完整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个流程,同时也可以再现其最真实的面貌。由于《牡帕密帕》是口头传承的方式,以唱诵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目前公开的视频影像中没有关于《牡帕密帕》完整的保存资料,只有一些表演视频,视频画质模糊,拍摄也比较随意。在新媒体技术下,通过摄影摄像来拍摄记录,可以做到最基础的影像保存,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这在拓宽了《牡帕密帕》的保存形式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其他非物質文化遗产交流的机会。

拓寬表现形式,增加受众量。新媒体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大众。《牡帕密帕》会在特殊时间或者节日进行唱诵,采用直播的方式首先拓宽了受众层次,让更多年轻的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或者是采取短视频方式,对于《牡帕密帕》进行剪辑处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进行传播。利用新的表现形式,在拓宽受众量的基础上,也可以增加互动形式,及时让受众在评论区进行反馈,从而达到更加广泛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结语

如今,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自觉、有意识地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秉持人人保护、代代相传的理念,共同延续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1.张晓松,李 根:《拉祜族神话史诗《牡帕密帕》的文化特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2.崔明明:《家族传承机制下的《牡帕密帕》——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为例》,《传承》,2014(5)。

3.赵文霞:《拉祜族“牡帕密帕”叙事传统的演述者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4.刘  畅:《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以南京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保护项目为例》,《社会科学家》,2018(5)。

5.纪仁春:《拉祜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述——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6.赵慧:《新媒体环境下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艺术品鉴》,2018(14)。

7.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原始意识与哲学宇宙观之萌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8.张  涵:《《牡帕密帕》程式特点研究》,《名作欣赏》,2015(32)。

9.龚娅薇:《普洱少数民族成年礼初探》,《科技信息》,2012(34)

10.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猜你喜欢
拉祜族史诗文化遗产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