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逸宸
摘 要:楷书发展至唐朝达到顶峰时期,而颜真卿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在书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楷书作品《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艺术价值深远,为后世学书者临摹学习楷书之典范。然而事实上,颜真卿崇高书法地位的确立却是在宋朝。隋唐过后,宋朝文人墨客受重文轻武的政治决策的影响,逐渐“尚意”,追求表情达性,北宋欧阳修等人逐渐发现“字如其人”的颜真卿所达到的艺术造诣。而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激化,百姓对颜真卿的尊崇逐渐由艺术风格转变为其宽博胸怀,也由此引发了“以人论书”的书法品评观点。同时,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又为后世元明清诸朝奠定了基础,颜真卿书法对宋朝的影响逐世传递。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颜真卿楷书及其对宋朝书法的影响。
关键词:颜真卿;楷书;宋朝书法
颜真卿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后世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书学造诣不必多言。他初学褚遂良,后又得法于张旭、怀素,经过不断钻研琢磨,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书体风格,被后世称为“颜体”。“颜体”大气磅礴、雄浑壮阔,摆脱了初唐妍美秀丽的表达,带领唐代及后世走向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楷书的影响尤为深远,其传世作品众多,现当代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其已然成为楷书学书者的典范。
1 颜真卿与颜体楷书
1.1 颜真卿其人
颜真卿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辈、父辈皆擅书法。幼年时,颜真卿的父亲过世,其跟随母亲投靠舅父。其外祖父殷仲容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颜真卿考中了进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因自身刚正不阿的性格,受到宰相杨国忠的排挤,被贬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时,他联合清河郡、博平郡讨伐并大败魏郡,成为了当时河北讨叛战役中的第一个胜利果实。然而安史之乱导致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及侄子颜季明壮烈殉国,颜真卿在悲愤交加下,书写出《祭侄文稿》,被后世称作“天下第二行书”。当代书法家苏士澍曾说:“此帖虽是草稿,但通篇书法气度非凡。颜真卿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 [1]
颜真卿一生为官正直,颇受赞誉。他对朝廷倾尽一生,最终被叛贼缢杀,其忠烈、坚贞的浩然之气遗留千古。罗贯中曾评价:“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这种正气也同样体现在他大气磅礴的书法中,铸造出雄厚宽博的独特境界。
1.2 颜真卿其书
颜真卿一生为国竭尽全力,同时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尤擅楷书和行书,楷书笔力遒劲、筋骨磅礴,行草书则恣意纵情、蜿蜒大气,均与其刚正的人格魅力高度契合,体现了浓厚的盛唐气象。
颜真卿的书学境界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岁以前,“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他追求笔道力度,结体较为端庄,初步确立了颜体的风貌。第二阶段,是50岁至65岁,“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这一时期,颜真卿书法的个人特点逐渐鲜明,笔画更为圆劲有力,结体则更为宽博。65岁后,颜真卿到达了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晚年的颜真卿行笔更加老练,变化更为多姿,颜体风格走向成熟。[2]
在创造了独特的颜体风格的同时,颜真卿的楷书尤富表现力和创造力。43岁时,颜真卿创作出了《多宝塔碑》。后世将此作视为颜真卿早期楷书的代表作,正因此,《多宝塔碑》更加规矩工整,现代学颜者多从此碑学起,其深受后人喜爱。《多宝塔碑》记载了修建多宝佛塔的原委及经过,全碑用笔丰厚遒美,横轻竖重、撇轻捺重对比鲜明,方圆兼施,显现出唐楷“尚法”的典型特点,已初步彰显出颜体成熟期雄浑豪迈的书风。[3]50岁后,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日趋成熟,进入了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麻姑仙坛记》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以此碑为例,这一时期的颜体笔力遒劲、开张自然,笔画轻重对比趋于平缓,行笔时偶有蚕头燕尾,富有篆籀之意,极富创新。《颜勤礼碑》作于颜真卿71岁,是颜真卿晚年之精品。此碑已完全褪去了初唐时期楷法的体态面貌,厚重坚韧、气势雄强,横细竖粗对比鲜明,藏头护尾、方圆并用,是颜体楷书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大唐盛世之气象,是盛唐时期的艺术典型。与此同时,颜真卿也突破了王羲之带来的桎梏,开辟了楷书创作的新篇章。
2 顏真卿楷书对宋朝的影响
颜真卿崇高的书学地位是在宋朝被确立的,这也是因为北宋的政治局面需要为百姓推出崇尚的范本。而随着对颜真卿了解和研究的深入,苏轼、黄庭坚等人认识到了其书法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其极高的历史定位。因此,颜真卿对宋朝及其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 对印刷术的影响
楷书至唐朝发展至顶峰,而在宋朝迅速衰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宋朝楷书衰落的直接原因是行草书的盛行,但与此同时,颜真卿的楷体逐渐成为了宋朝活字印刷术中的常用字体。
如上文所述,颜体楷书端庄大气、规矩工稳,为世代楷模,是宋朝印刷刻字的理想范本。据史料记载,宋朝雕版印刷的推广使得当时写版、刻版的工匠人数激增,也形成了以四川、福建、两浙为中心的刻书流域。三大中心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其独特风格,其中,四川流域便是以颜体为雕刻主流。元明清诸朝时期,颜体的影响愈加深刻,时至今日,现代的“宋体”“仿宋体”都还留有颜体楷书的影子。
2.2 对宋朝文人的影响
虽然宋朝时行草书流传更广,但颜体楷书仍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例如朱长文便对颜真卿有极高的评价:“唐人书有神品、妙品、能品。神品三人:颜真卿楷、张长史草、李阳冰篆。”本文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例,具体阐述颜体楷书对宋朝文人墨客的影响。
欧阳修曾多方面收集颜真卿的书作,在《跋〈唐颜真卿麻姑坛记〉》中称:“余家所藏颜氏碑最多。”在收集了大量碑帖资料后,欧阳修也对颜真卿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校勘,这在《集古录跋》中也有相关记载。他认为《赠和州刺史张敬因碑》“字画尤奇”、《麻姑仙坛记》“遒峻紧结”、《干禄字书》“精劲可法”,树立了颜真卿的书学典范地位。
苏轼也对颜真卿的人和书有极高的评价,甚至将其推至了唐代书坛盟主之位。他学颜尤喜《东方朔画赞》,认为该碑“清雄”,且此特点来自王羲之。同时,苏轼的楷书,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也与《东方朔画赞》神似。宋人“尚意”,而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领袖,在某种意义上既继承了“尚法”,又发展升华了“尚法”。
2.3 宋朝颜体的庸俗化
唐朝时期楷书艺术达到顶峰,此后渐渐没落。宋朝的部分达官贵族写颜体,结体刻板、笔画肥厚,已经初显庸俗。《宣和书谱》中记载:“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蚕头燕尾仅乃得之,曾不知以锥划沙之妙。”后世习颜体无法求其筋骨精神,而是仅学得皮毛,逐渐死板僵化。甚至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对楷书的重视,习楷热潮再度袭来。在此形势的推动下,学习颜体楷书者越来越多,庸俗化的倾向却也越来越明显。
事实上,后世颜体楷书多以碑刻形式示人,现存为数不多的墨迹,如《竹山堂连句》,也难辨真伪,因此我们见到的颜楷大多并非其本真面貌。经过碑刻、拓印后,文字显得更加厚重,易显庸俗,品读出颜体骨筋并存、刚正大气的格调尤为重要。
3 结语
颜真卿楷书在书法史上上承魏晋下启宋元,其书风对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影响。颜体多以碑板刻文流传,其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以大气雄浑、丰厚遒美的书风开辟了唐朝楷书的新风尚。
随着唐朝楷书的盛极而衰,宋朝对颜真卿的接受和品评多以其行草书为主,但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对颜楷也颇有研究,他们将颜真卿推向了极高的书坛地位。与此同时,颜楷的盛行也使得其成为了印刷字体的首要选择,甚至在现代的部分字体中仍能看到颜体的面貌。宋朝以后,善颜楷的书家寥寥无几,刻板庸俗的“颜字”却大量出现,引发了现代学书者的思考,也为后世敲响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警钟。
颜楷直到现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法度森严的颜楷成为了不少书法课堂中的入门书体。与其崇高书学地位并举的是颜真卿忠君爱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品格,其高风亮节和以身殉国的举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将人格与艺术融为一体,为后人展现了楷书的全新面貌,成为了书法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参考文献:
[1] 贺云翱.中华国宝图典[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401.
[2] 熊建国.勤奋好学、忠义刚正的颜真卿[J].小学教学研究,2017(33):2.
[3] 楚默.佛教书法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376.
[4] 张颖昌.宋代颜真卿书法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