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涛
(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
术中低体温是全身麻醉手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围术期患者核心体温<36℃〔1〕。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会给人体体温调控机制造成一定影响,实施全身麻醉时,麻醉诱导后末梢血管会出现不同程度扩张,仅当核心体温下降至人体阀值后,机体才会自行调节,但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低体温,并且使用的麻醉药物,会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机体产热,使低体温反应阀值降低,导致患者在行全身麻醉后的第1小时内机体核心体温会迅速下降,出现术中低体温〔2,3〕。手术中因切口体液的蒸发,静脉输入液体、胸腔及腹腔冲洗液未加热,增加术中机体散热量,加之患者术前自身病理及生理状态等因素均会影响术中体温变化〔4〕。低体温主要利于脑保护及高热的治疗,但其弊端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危及外周血组织,极易诱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并且低体温会导致血小板功能降低,损伤凝血酶活性,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提升手术风险性。此外,低体温会延长术后苏醒时间及药物代谢时间,诱发寒战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5,6〕。老年患者因年龄较大,机体各项功能衰退,耐受能力较低,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的风险增加,因此针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能够明确术中低体温相关危险因素,提前做好相关应对处理措施,以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的风险,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尤为重要〔7〕。本研究分析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行腹部全身麻醉老年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男71例,女64例;年龄60~86〔平均(68.58±3.25)〕岁;体重49~80〔平均(56.68±4.32)〕kg。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临床资料完整者;②均实施全麻腹部手术治疗;③年龄>60岁者;④手术预计时间>1 h者;⑤术前基础体温维持在36~37℃;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术前3 d核心体温>38℃;②因脑血管疾病、癫痫、脑外伤、急性脑积水等疾病诱发的中枢性高热;③伴有鼓膜疾病,影响正常鼓膜体温测定者;④体温调节异常,如恶性高热及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⑤伴有甲亢及甲减者;⑥合并感染性发热者;⑦术中实施主动降温措施。
1.3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等相关数据,待患者进入手术等候区或进入手术室前,采用德国Braun PRO4000红外耳温计测量患者鼓膜温度,并做好记录;手术室温度术前调控为22~24℃,湿度为40%~60%,患者在麻醉前进行常规保温。(2)术中麻醉处理:患者均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开通静脉通路,术前30 min静脉滴注阿托品0.5 mg(苏州弘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526 规格:0.5 mg/ml)。麻醉诱导:静脉滴注舒芬太尼0.3 μg/k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 规格:250 μg/ml);丙泊酚2 mg/kg(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405 规格:400 mg/20 ml);咪达唑仑0.05 mg/kg(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33 规格:5 mg/ml);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98 规格:25 mg),完成麻醉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8~10 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术中维持麻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需追加舒芬太尼,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稳定在40~60。根据四个成串刺激(TOF)值追加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维持麻醉。(3)术中温度数值记录。于入室前、麻醉前5 min,麻醉诱导后5 min记录患者鼻咽温度,在麻醉诱导后每间隔15 min测量一次患者鼓膜温度(手术时间<3 h)或每间隔30 min测量一次鼓膜温度(手术时间>3 h)。术中患者测量鼓膜温度<36℃则定义为术中低体温。
1.4观察指标 根据术中低体温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并统计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史、术前麻醉分级、麻醉时间、麻醉前体温、手术方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手术级别(2级、3级、4级)及术中输液量等相关指标。经χ2检验初次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病情评估标准:1级健康情况正常患者;2级有轻度系统性疾病患者;3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4级存在持续威胁生命的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5级必须接受手术才能生存的患者;6级已被宣布脑死亡即将捐献器官患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1术中低体温统计结果 135例患者出现术中低体温53例(39.26%),非低体温82例(60.74%)。
2.2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术前基础体温、麻醉分级及手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方式、麻醉时间及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单因素分析〔n(%)〕
2.3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多因素分析 年龄>70岁、体重指数≤24 kg/m2、手术方式(开腹)、麻醉时间(>2 h)均是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多因素Logistic分析
术中低体温常发于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低体温虽能够有效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机体耗氧量,增加机体内各组织器官缺氧及缺血的耐受力,但术中长时间低体温状态未有改善,会影响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导致机体稳定失衡,增加围术期并发症,诱发创口感染、输血量、心血管事件及延长苏醒时间等,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术中低体温一直是临床外科医生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8~10〕。
人体体温调节主要由外周接收器、调节中枢及效应器组成。皮肤不是人体唯一启动体温调节的组织,机体内部组织及器官均可通过外周感受器功能,有效调节机体体温。体温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完成,正常温差在0.2℃左右,但启动阈值会随着时间及机体生理变化而出现变动〔11,12〕。故当体温在低于或高于体温调定点时,机体会自行出现反应机制,高体温则出现出汗、血管扩张、散热等,低体温则出现寒战及血管收缩等不良情况。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剂量会对患者体温造成依赖性抑制,因此在实施全身麻醉时,患者核心体温均呈下降趋势,最多可下降3℃,且体温下降程度与麻醉用量及手术方式均具有一定相关性。而腹部手术及全身麻醉均会对患者中枢神经造成一定影响,继而影响中枢神经对体温的调节,在体温下降后,机体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反馈,最终诱发术中低体温,增加围术期风险〔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135例患者出现术中低体温53例,发生率为39.26%,高龄(>70岁)、体重指数≤24 kg/m2、开腹手术及术中麻醉时间>2 h均是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年龄越大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越高,可能在于老年患者机体各项功能下降,在术中发生低体温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较慢,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反馈,难以及时完成自身温度调节,最终导致低体温发生;此外,老年患者代谢能力降低,在行全身麻醉时,机体对麻醉药的代谢率降低,易增加体内麻醉药物血药浓度,而麻醉剂量会对患者体温造成依赖性抑制,因此年龄越大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风险越大〔15〕。②体重指数≤24 kg/m2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风险越大,可能与体重指数较高患者相比,机体内脂肪量较多,术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热量的散失,起到术中保暖作用,继而预防低体温发生〔16〕。③老年腹部手术包括传统的开腹及腹腔镜手术两种,其中传统开腹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于腹腔镜手术,原因在于传统开腹手术常用于结肠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肝癌切除术等疾病治疗中,腹部手术切口大,增加腹部暴露范围,增加体液蒸发量,继而增加术中输液量,且手术麻醉时间长,导致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较高,而腹腔镜腹部手术切口小,腹部暴露较少,术中液体输入量少,因此术中低体温风险较小〔17〕。④麻醉时间>2 h是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因素,全身麻醉第1个小时是体温下降最明显阶段,而后期体温会缓慢回升,但长时间麻醉,会对机体代谢率、散热及产热产生一定影响,且会抑制患者神经反射,继而影响机体体温的调控〔18〕。因此,老年腹部全身麻醉手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实施安全、科学的应对方案,以保持患者术中体温的恒定,降低术中不良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