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斐
脑瘫疾病在临床上也可称作为脑性瘫痪,指的是持续出现的姿势发育与中枢性运动障碍,给患儿带来的主要障碍为运动障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有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等等,比较常见的如患儿易激惹、上肢屈肌张力增高、肘关节屈曲、下肢伸肌、内收肌肌张力增高、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尖足等等,多发生在3岁以内的患儿身上[1]。这些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痉挛型脑瘫患儿数量上有所增加,有资料显示[2],目前我国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病率在1.8%~4%,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这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也给不少家庭增加了负担。长期以来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以对症治疗的方式为主,也就是为患儿提供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帮助患儿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脑神经功能,但多年实践发现效果并不理想[3]。为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入院进行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应用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有效的治疗手段及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选出80例纳入本研究,所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出中枢神经瘫痪的症状,同时伴有肢体异常性痉挛,能够理解简单指令,确诊为痉挛型脑瘫疾病。排除存在脑肿瘤、癫痫疾病、器质性病变、过敏体质、近期接受脑瘫手术治疗以及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的患儿,80例患儿的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流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7±0.4)岁,包括偏瘫13例、双瘫14例、四肢瘫痪13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8±0.4)岁,包含偏瘫12例、双瘫15例以及四肢瘫痪1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瘫痪部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我院为对照组患儿提供综合康复疗法,内容包括:①运动疗法。结合粗大运动和下肢功能训练的要求,医疗人员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协助患儿进行走、坐、爬、抓住等锻炼,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场景,引导患儿对场景做出正确反应,同时培养患儿锻炼弯腰捡物和单腿站立等练习,1次/d,40 min/次以上。②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结合中文构音的特点,为患儿开展语言功能训练活动,提高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1次/d,1 h/次,每天训练患儿吞咽,恢复吞咽功能。③推拿按摩。医疗人员每天为患儿进行全身放松训练,根据患儿情况对患儿的内收肌、小腿腓肠肌以及绳肌进行推拿按摩,1次/d,0.5 h/次。④物理治疗。主要针对患儿耳突的位置采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进行治疗,1次/d,0.5 h/次。电子生物反馈及痉挛治疗仪的电疗片贴在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处背阔肌、斜方肌、下肢内收肌绳肌、腓肠肌。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在100 mL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溶入20 mg神经节苷脂(生产批号:111021,北京赛升药业有限公司,2 mL/支),待其充分混合后为患儿进行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6周,以6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治疗效果[4-5]显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肌张力基本得以恢复;无效: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表现无异。
1.3.2 粗大运动功能 采用GM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两组患儿D区(站立)和E区(跑、跳、步行、爬行)的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功能恢复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PedsQLTM儿科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表示患儿的生活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D区与E区GMFM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评分均有所提升,而观察组患儿评分提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D区 E区 D区 E区观察组 40 26.8±8.2 33.3±12.1 35.3±11.9 44.5±11.2对照组 40 26.5±7.3 33.4±13.0 29.2±9.6 39.2±12.4 t值 -0.196 -0.221 7.802 6.33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评分提升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37.2±3.5 68.5±8.1对照组 40 37.4±4.0 60.1±7.8 t值 -1.298 8.677 P值 >0.05 <0.05
小儿脑瘫疾病是受孕期到婴儿期患儿就出现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有反射异常、运动障碍、姿势障碍、智力低下、语言行为障碍、癫痫等等[7]。结合我国当前小儿脑瘫患儿1.8%~4%的高发率,给患儿身心发展及患儿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必须积极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儿提供治疗,帮助患儿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成长[8]。伴随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神经康复理念已经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医疗人员提倡将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案中,促进患儿脑瘫症状的治疗逐渐走向多元化与综合化,也为诸多脑瘫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9-10]。
综合康复治疗在长期应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被很多医疗人员和患儿家属所接受,在应用和演变中,综合康复治疗主要分为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两大类。在笔者搜索的文献中显示得到国际认可的包括PT体能运动训练法、OT技能训练法以及药物治疗法等等,也有学者引入Bobath疗法与Vojta诱导疗法,大量实验证实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越早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患儿取得的疗效越好[11]。本研究中应用的综合康复疗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语言训练、按摩服务和物理治疗,综合康复疗法对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发现单一使用该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著。神经节苷脂则是一种鞘糖脂,为很多哺乳动物细胞膜的构成物质,特别是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而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含有的成分与药理机制跟内源性神经节苷脂比较相似,应用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药物分子可以直接透过血脑屏障发挥功效,达到调节膜介导细胞功能的疗效,确保患儿神经细胞更好地生长和发育,同时有效预防损伤后出现继发性神经退化的情况,能够很好地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病变,进一步保障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指标上均比单纯应用综合康复疗法的对照组患儿效果更好,P<0.05,该结果与张娟、李俊霞在其论著《综合康复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12]中的研究结果相似,再一次证实综合应用康复疗法与神经节苷脂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痉挛型脑瘫患儿笔者积极提倡联合应用综合康复疗法与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效果良好,能够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