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娇
摘要基于十余年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经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再次梳理与精细解读。借用绣制苏绣《凤穿牡丹图》需要经过的准备材料、构图勾稿、设色配线、选法绣制、成品欣赏五个阶段,详细阐释学校文化建设的“五步工作法”—必要准备、全面诊断、系统策划、落地执行、成果分享,以提高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均能力。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执行结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校长的直觉、经验,以及科学、艺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路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地图;五步工作法;《凤穿牡丹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1-0038-05
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指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阶段、步骤、方法和手段。前一段时间笔者机缘巧合接触到苏绣工艺,发现绣一幅春光四溢的苏绣《凤穿牡丹图》,需要经过准备材料、构图勾稿、设色配线、选法绣制、成品欣赏五个阶段,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五步工作法”倒也十分相似,因此脑海中突然蹦出了一个新鲜题目:绣一幅学校文化建设的《凤穿牡丹图》!
笔者之所以再写这个烂熟于心的旧话题和用了十余年的老办法—学校文化建设“五步工作法”,源于如下三方面的思考。
其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彼此可能都错估了对方,出现了理解错位。研究者有意或无意之间站在学术立场上抽象和俯视学校经验,宏观设计和中观指导优势突出,但如果还原阶梯搭得不牢靠,那么就容易轻视行动思维;实践者以为研究者可以依赖和仰仗,擅长微观行动,但如果抽象阶梯搭不上去,那么结果就只能失望。理论与实践的接榫合缝并不容易,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领会和磨合。
其二,中小学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操作路径并不很清晰,渴望工具、框架和精确的分解。一位曾经连续听了我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同一主题四场讲座的校长跟我说,听的时候很明白,回去却还是不会做;每次相遇校长,我也都会被问到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校长们的追问萦绕数年,促使我更精准地了解和靠近学校的基本需求和问题。校长们的困惑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算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怎么写?它与学校发展规划是什么关系?学校文化与日常管理是什么关系?学校文化到底有没有用?怎样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到哪里去找研究工具?各种数据如何处理?等等。
其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道理和细节需要夯实,需要刷新经验,深入学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乃形而上之本体,器是道之载体。道器都重要,道无器不立,器无道难久。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理体系和实践体系,从目的、取向、概念、原理,到标准、模型,再到路径、方法和手段,是一个思维和行为高度互动的完整并通达的链条。学校文化建设基本路径在链条的末端,其上为准备、诊断、策划、执行、评估的五步管理模型,也是管理的基本流程。如果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准和模型为其形,目的、取向、概念、原理等即为形而上者,是道是理;路径、方法、手段即为形而下者,是器是术。上下无尊卑,上无下不存,下无上不达。实践需要抽象,理论需要还原,因此,需要让学校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在还原阶梯和抽象阶梯上各自前进一步,使其路通达,令其形完整。
十余年来,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型建立和标准研制层面做了很多工作,到了进一步精深学理、精绣细节的时候了,即要说清楚一幅《凤穿牡丹图》是怎样绣成的。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艺术作品来比拟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道理相同但形式、风格等可以不拘一格。精确说清楚学校文化建设“五步工作法”,可能会提高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均能力。
刺繡工作的第一步是准备材料和工具,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做好必要准备。
首先要做好心理和认知准备。这是学校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根据学校意愿和需求,任何时间或时机开始都可以,新老校长和新老学校都适合。建设主体是学校及其全体成员,可以与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合作,以教育行政项目方式或个体方式开展均可。这是必要而不紧急的工作,需要与日常管理和重点工作相结合。
其次是做好行为和材料准备,用合适的办法完成四件事,每件事中都有许多必要的细节,需要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这些任务可以由一个小组或多个小组共同完成。
1. 成立小组:制订并完成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组织保障是前提。学校要先成立一个校长亲自领导的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由学校干部、教师代表、大学专家等组成,有时也可以有目的地邀请学生、家长和校友等人士参加必要的环节。建设小组要制订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其内容包括背景、目的、原则、做法、分工、负责人、成果形式、时间节点、日程安排等。完成计划的工作方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要全面征求学校成员对该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认真修改计划。根据学校管理节奏,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可以用2~6个月的时间完成。
该项工作的成果形式是形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和系列成果。
2. 收集校史:理清关键人物、理念、事件
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的第二个任务是收集和整理校史材料,也可以另行成立校史建设小组,完成校史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利用查阅文献、口述史和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材料,包括那些有学校文化痕迹的老物件,通过这些来描述学校文化的发展阶段,理清学校发展过程的关键人物、关键理念、关键事件;利用微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分析和整理这些材料,逐步还原,逐级抽象,能够得到学校成员所珍爱的价值和文化密码。
材料收集充分之后,可以建造与学校文化表现一致的校史馆或校史墙,还原历史是对文化的尊重。
3. 做好调研:寻找合需要、合目的的工具
这项工作可以由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或学校研究部门负责,可以與校史工作同时分头进行,最后完成调研报告。学校可以给予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用武之地,利用他们的研究经验寻找和选择诊断工具,做好前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完成前期调研,写好调研报告。调研质量如何与研究功底高相关,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儿。
研究工具众多,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来选择或研发相应的工具,工具的使用又与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技术密切相关。常用的抽样方法是目的取样、方便取样,随机抽样更好,需要做好抽样框。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工具是调查问卷、量表,访谈提纲、试卷等,源于成熟的研究、由相关专家提供,或源于当地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在专家指导下学校自主研制,后者成本较高。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基本工具主要是Spss、Nvivo等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和质性数据分析软件,这些就能够满足中小学的研究需要。学校的任务主要是知道去哪里找到合需要、合目的的工具,研发工具不是主要任务。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期调研中,可以选择相对成熟的学生、教师、家长满意度调查量表,教师组织承诺调查量表,学生学业成就调查量表,校长领导力调查量表,最难共事者问卷,学校氛围调查问卷等工具。访谈提纲通常围绕调研主题,针对学校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对象而设计,可以聚焦如下一些问题:
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是什么?为此都做了什么?
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有何特点?
学校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是什么?
可以描述一下对校徽和校歌的感受吗?
您对学校环境美化有何建议?
您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
社区与学校合作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您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
4. 召开大会:正式启动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制订、校史材料收集和前期调研结束后,就可以做第四件事了,即召开学校文化建设动员大会,系统完整地报告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启动仪式,全体员工都要参加,郑重其事,专业严肃,承上启下。动员大会的议程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校长的动员讲话或报告,可以20~60分钟,意义明确,框架清晰,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兴趣;二是负责人汇报校史调研报告和研究发现;三是负责人介绍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分工,布置任务;四是可以配合研究者或实践者的讲座,增加学校成员对这项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知识。前三个报告可以人手一份或用电子稿供大家浏览,发言人需要做好PPT。
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步是全面诊断,相当于刺绣工作的第二步—构图勾稿。要做好这一步,要注意这样几件事情:量化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多角互证;分散工作与集中工作方式相结合;建立学校文化诊断小组工作日制度;做好录像和记录工作,保留所有研究证据和工作记录。
1. 日程安排:以表格方式,精确安排现场工作环节
专业力量介入时有必要使用现场集中工作方式,其功能相当于会诊和勾稿,半天或一天均可。诊断小组成员包括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大学专家、教研员、学生代表、行政人员、家长代表等。现场工作日时间和诊断小组成员都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中写明。现场工作日开始前一至二周,可提前做好工作日五个环节的具体和精确安排,形成简明表格。这五个环节包括课堂观察、校园观察、校长汇报、四组访谈、头脑风暴。
2. 现场调研:以观察和访谈法,准确描述学校文化及其建设状态
现场工作日当天,各环节按照日程表和时间表的安排执行。一是课堂观察(40分钟左右):学校同时平行提供2~4节课,每节课确保有诊断小组成员听课。二是校园观察(15~30分钟):主要观察学校空间和学生活动状态。三是校长汇报(30分钟左右):介绍学校文化发展情况,并陈述需求。四是访谈(60分钟左右):分组对教师、学生、中层干部、校长、家长和社区等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同时访谈。五是头脑风暴(1.5~3小时不等):诊断小组成员逐一汇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学校互动沟通。现场工作日的前半程主要是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以学校成员说,诊断小组成员听、看、问为主。这些数据与前期调研数据可以多角互证,准确描述学校文化及其建设状态,为头脑风暴环节做好准备。
3. 集中会诊:以头脑风暴法,描画学校文化建设地图
头脑风暴环节是现场集中会诊的表达和交流环节,集中在下半程;也可以让所有参与现场调研的成员在充分理解反思后,择日再集中进行。持续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从1.5小时到几小时甚至一天不等。头脑风暴时,诊断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建议学校没课的教师也参加。头脑风暴环节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安排:(1)汇报前期学校文化调研报告,15分钟;(2)诊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每人10~60分钟不等;(3)参与者发言;(4)组长或项目负责人总结,布置下阶段工作;(5)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初步思路,包括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框架等;(6)学校文化建设小组与专家诊断小组交流意见,如果达成共识,则学校文化建设地图的底稿基本确定。
确定了作品的主题和构图后,就可以设色配线了,这是刺绣工作的第三步。现场工作日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就进入系统策划阶段,其任务是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目的是以文化为抓手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成果形式叫“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或“学校发展规划”都可以。这个方案需要规划学校3~5年的发展,方案由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或所委托的专家小组或双方合作完成;确保全体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有机会不同程度参与其中;从诊断小组现场工作日到学校文化建设方案通过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1. 整理记录:专人管理并及时分享
在诊断小组现场工作日結束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在一周内完成现场工作日所有访谈记录的整理,在两周内完成头脑风暴记录的整理。这些知识由专人管理,并及时分享给相关参与者。有条件的话,大学研究生们可以跟随导师一起参加。
2. 撰写方案:学会使用学校文化建设框架
前面都是在准备、构思绣什么和为什么,现在要开始思考怎么设色和配线了,即如何整合、选择和使用学校发展中大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材料?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可以参考以下做法。一是根据学校需求和项目进度,在2~3个月内完成文化建设方案。二是学习和使用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撰写方案。三是根据学校的审美偏好,选择学校成员所喜欢的表述风格,简单或复杂,朴素或繁华,无好坏之分,把凤凰和牡丹绣成什么颜色、姿态、意境,学校完全可以自主决定。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内容框架,可以参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引导了500所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的《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学校文化定位及其缘由
二、学校文化定位的阐释
三、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学校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办学目标、校训、校徽、校歌。
四、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公共关系文化。
3. 修改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多元协商沟通
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或大学专家小组执笔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都要进行反复研讨和修改,这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好机会和好方式。具体做法可包括如下内容:(1)征求教研组和年级组意见;(2)征求学生及其家长代表意见;(3)征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意见;(4)汇聚和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方案修改5~10次不等;(4)大学专家小组与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反复协商,线上和线下沟通相结合。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面沟通很有必要。
4. 通过方案:确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在无大分歧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学校文化建设方案进行解读。如果是学校为主制定的方案,那么就由学校文化建设小组代表解读;如果是大学专家小组为主制定的方案,那么就由专家代表解读。方案解读会上,解读时间为1.5小时左右;解读的同时再次征求全校成员意见,这些意见以实名制方式表达和收集。之后的一个月内,学校文化建设小组或大学专家小组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最后一次修改,形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定稿,由学校决策机构和全体教职工大会通过。在方案通过大会上,要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由此进入方案执行阶段。
《凤穿牡丹图》的第四步就是选择针法进行绣制工作,相当于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的落地执行阶段。这一步需要把握以下要点:需要3~5年的时间落实方案;落实和实施方案需要扎实常规,重视日常,利用例外,鼓励新意;要精打细算,保证“针脚紧密流畅无脱线”;理性工作,也不藐视非理性结果;与时俱进,重视反馈和评估数据,及时调整方案,修正行为,优化过程。
1. 分解方案:将目标责任变成岗位责任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在全校大会通过之后,就由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对其进行方案分解,分成五个具体计划,把目标责任变成每个人的岗位责任。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部分由书记负责落实;管理文化建设部分由校长负责落实;教学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部分由教学副校长负责落实;学生文化建设部分由德育副校长负责落实;环境文化建设部分由后勤副校长负责落实。
2. 引导推进:让学校成员都成为绣制学校文化建设地图的“好绣工”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学校文化建设小组要保持思维和组织高度,引导组织进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四个要点。一是保持节奏,定期研讨。五个负责人定期述职,汇报工作进展和问题,修正和补充计划。二是每次会议有记录、有图像。三是每个学期可以做一个简报。四是学校定期召开研讨会和交流会,使用引导合作的工具,引导学校成员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并且每个成员都有表现机会,每个人都争做“好绣工”,共同“绣”好学校文化建设地图的每一针每一线。
3. 庆祝小捷:关注过程,让时间具有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和任务并不特立独行,其本身就是学校的管理过程及其改进过程,也是教育日常生活本身,漫长而持续,需要有志、有恒、有识。在如此漫长的过程中,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关键小目标的实现需要识别和庆祝,以此来鼓励信心和兴趣,让时间具有意义。庆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领导力和建设力,其具体做法如下:适时公开和分享每个小成就,这些成就是学生、教师、干部、学校的成长进步;利用会议、仪式典礼表扬和奖励榜样人物,强化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绩效考核和评估遵循“诱因与贡献平衡”的管理原理。
《凤穿牡丹图》终于要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作品欣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后一步就是成果可见。前面的建设步骤都是开动脑筋有想法,千方百计想办法,现在到了收官阶段要有说法的时候了。这一步有如下经验:学校文化建设方案落实之初明确指向事事有结果、人人有成果;每个学校成员的贡献可以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保留所有研究和落实证据,确保攒家底不白干;积极想办法为学校文化建设过程和成果立言。
1. 方案使用:用好“地图”,提高管理效率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地图,也是学校管理的地图,其使用遵照如下原则:工作专业化,成果可见化。这张地图用得不好,就找不着方向;用得好,管理就活,效率就高,用处就多。它可以与学校发展规划合二为一;可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经验发言稿;可以用来申报各级立项课题,实现研究与方案实施过程一体化;一个循环下来可以组织和出版学校文化建设专著,等等。
2. 科学评估:计算和感知学校文化建设成效
这个时候可以把之前用于收集前测数据的工具拿出来,收集后测数据,包括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同时与前期调研数据对比,看看自变量干预之后,因变量有何变化,中介变量是如何起作用的,计算和感知一下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如果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完成研究报告有困难,那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学校要积极寻找和利用专家系统和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保持高阶思维和研究的专业性;二是学校继续利用这些研究数据驱动和指导科学决策,利用民主增加决策的合理性,科学制订教师分类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干预计划;三是做好研究管理,学校要养成研究习惯,课题立项、研究方法和过程要规范,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环节和模板要像模像样。
3. 成果公开:多形式呈现,让成果可见
公开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可以有如下方式:记录、简报、录像、VCR等媒介形式;一年或一个学期总结会、现场展示会形式;故事会和分享会形式;公开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的形式;论文获奖形式;立项为课题形式,等等。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建设的“五步工作法”是一个取法乎上的参考路径,每个方面都需要足够的专业功夫和日久天长的研究积累。使用“五步工作法”时,可以先大略而后逐渐琢磨精细,不用苛求一步到位,每个步骤不一定很精确很吻合,学校变式可有增减;同时要做好每个步骤的起承转合和递进引导。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校文化建设周期,可以循环往复创造性增值使用,没有终止。以学校文化为抓手系统思考学校发展地图,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也不是唯一的做法;“五步工作法”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对管理水平在平均线及其之下的学校可能效果会好些。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执行结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校长的直觉、经验,以及科学、艺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不只是几步程序的问题。但是只有先知道怎么走,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注释:
①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校改进模式与策略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JJD880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