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富
习近平总书记2月12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要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迫切需要全国上下不断增强对中医的文化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既有悠久的历史,更有优秀的文化。自觉坚定信中医、用中医的文化自信,要着力在三个方面汲取精神營养:
一是坚定中医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在与“瘟疫”抗争的几千年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大量医史文献,也为中医药在近现代抗击传染病提供了内容丰富、可研究性强的科学资料,并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此,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二是坚定中医文化是科学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著作良多,先辈们相继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巨著。众所周知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最早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而《神农本草经》,不仅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所论药物适应病症多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而且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明代医家李时珍用30年时间对《神农本草经》及历代本草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传播,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三是坚定中医药深度参与一定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方面,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是被人类战胜疾病的实践一再证明的。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中医药不仅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服务世界人民健康上同样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中医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已经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传播使用。新冠肺炎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信谣传谣、人为恐慌,乃至丧失战胜疫情的信心才是最为可怕的。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医药工作者要在充分理解、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八字方针的精髓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在传承精华上用力。中医药文化是越读越厚的书,需要我们反复仔细研读,做到古为今用,融会贯通。譬如,早在1700多年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这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联想到,提取过程中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才发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从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启示我们中医药工作者,要不断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尤其要把参悟古代名医、经方治疗之精要,与当代流行病学有机结合,坚持传统的辨证诊治与因人施治相结合,力求药到病除,进而真正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要在守正创新上用功。要充满底气地守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这既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大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医务工作者的毕生追求。要满怀激情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医务工作者要自觉认识到,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得知个体的病因、病机,但并不能够完全精确无误。为此,要主动按照中西医并重要求,不断加强检验检查等现代诊疗技术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及时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动向,尽最大可能对每位就医患者提供及时、科学的诊断与治疗,使其更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治愈或康复。
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中,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对中医参与治疗作出了安排部署,并取得了积极作用。但客观上,不少地方中医药参与治疗不及时、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仍然存在。痛定思痛,迫切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着力健全体制机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法规文件。在机构改革中,要求从国家到地方县级人民政府设置专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均要设立中医科。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各地各部门对中央、国家的政策与要求理解不一致,落实也就不一样。因此,中央加强督导,各地各部门对标对表抓落实,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是推动中医药事业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是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知识普及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在教育上,需要教育部门一手抓高等教育,把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中医药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一手抓国民教育,不断扩大传播、使用中医药的民众基础。在知识普及上,需要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协同,运用融媒体手段,采用健康讲座、义诊等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中医药专家,在全社会形成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享受中医药的格局。
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专家的诊疗技术和中药材的品质。在中医药体系中,医为唇,药为齿。自古以来,就是“医先识药,识药先懂医。无医不知药,无药不成医”。因此,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发展氛围,迫切需要大力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在认识上,要从中药材的品质关系人民健康的政治高度,对中药材的品种种源、栽培技术、加工与流通等加强管理。在实践中,应围绕提高中医医院抗击中药材价格波动大与药材品质不可控的风险能力,以及保障企业、农户根本利益出发,鼓励由各省区市中医龙头医院牵头,与当地中医及中西医医院共同组建医疗集团,通过医疗集团、企业、农户搭建产供销产业联盟,以医疗集团的中医药需求为导向,以知名中药企业提供种源、栽培技术指导、药材收购、加工配送为桥梁,以农户获得土地流转与种植劳动两份收入为基础,有计划地种植道地药材,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的共同体,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在解放思想上,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束缚,按照中西医并重原则,在人才评价、项目支持、科技奖励、经费投入上切实加大对中医药医疗、科研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医保政策上,应出台中西医同病同价、探索中医门诊纳入医保报销等;在药品审批上,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基于临床疗效和人民健康至上原则,对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剂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医院院内制剂先审批、后备案,并在当地定点医院之间直接调配使用,以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
(作者系重庆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