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培 朱俊
【摘要】 目的 分析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 观察组患儿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腹痛、呕吐、发热消失时间分别为(2.5±1.0)、(1.4±0.5)、(2.0±1.1)、(1.9±0.4)d, 对照组患儿分别为(4.1±1.3)、(2.5±0.8)、(4.5±1.3)、(2.7±0.6)d, 观察组患儿腹泻、腹痛、呕吐、发热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GA、MOT、SS、DAO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膠囊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明显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改善血清学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双歧三联活菌片;复方消化酶胶囊;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59
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 患儿多为3岁以下儿童, 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 其发病率会逐渐降低[1]。该疾病的病因主要为胃肠道感染, 会引起胃肠道菌群不平衡, 继而导致患儿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 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 应积极治疗[2]。本次研究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儿科门诊收治的94例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患儿男25例, 女22例;年龄5个月~6岁, 平均年龄(2.4±1.2)岁;病程2~8 d, 平均病程(4.8±1.5)d;病情严重程度:轻度20例, 中度22例, 重度5例。观察组患儿男24例, 女23例;年龄5个月~6岁, 平均年龄(2.3±1.3)岁;病程2~8 d, 平均病程(4.7±1.4)d;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9例, 中度23例, 重度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完整、有效;②经相关检查证实, 粪常规检查白细胞、 红细胞在正常范围, 符合临床诊断规定, 出现一定程度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③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接受其他治疗者, 可能会影响本研究的效果;②先天性胃肠畸形者;③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④免疫缺陷疾病者;⑤恶性肿瘤者;⑥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双歧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19980004)治疗, 口服, 2片/次, 3次/d, 持续治疗5 d。观察组患儿予以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同时口服复方消化酶胶囊(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951), 1粒/次, 3次/d, 餐后服用, 持续治疗5 d。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血清学指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 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性状复常;有效:症状基本消失, 排便次数减少, 大便性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症状消失时间包括腹泻、腹痛、呕吐、发热消失时间。炎症因子水平包括IL-6、TNF-α。血清学指标包括GAS、MOT、SS、DAO。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腹泻、腹痛、呕吐、发热消失时间分别为(2.5±1.0)、(1.4±0.5)、(2.0±1.1)、(1.9±0.4)d, 对照组患儿分别为(4.1±1.3)、(2.5±0.8)、(4.5±1.3)、(2.7±0.6)d, 观察组患儿腹泻、腹痛、呕吐、发热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IL-6、TNF-α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儿GA、MOT、SS、DAO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儿GA、MOT、SS、DAO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夏季其患病率约占小儿急症内科的40%, 占消化门诊的20%[4]。该疾病主要因胃肠内的菌群出现严重失衡所致, 发病原因具有多样性, 患儿入院主要原因是饮食不洁、感冒风寒、暴饮暴食等。另外, 对某种食物不耐受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服用药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继而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是当前一种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在该疾病的治疗上, 抗生素的应用极为普遍, 初期疗效尚可, 但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风险, 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当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一般不推荐抗生素, 多采用益生菌治疗[5, 6]。
双歧三联活菌片属于临床常用的肠道菌群调节制剂, 可以在肠道内补充大量的双歧杆菌, 从而扭转肠道菌群失衡问题, 有效维护肠道内微生态稳定。双歧三联活菌片同时也是一种肠道有益菌, 可以和肠道内的病原微生物产生营养竞争作用, 还具有生物抑制作用等, 可以通過紧密结合在肠道黏膜上行成生物学屏障来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另外, 该药还可以在肠道内通过代谢作用产生乙酸和乳酸, 能够降低肠道内的pH和电位, 破坏了病原微生物的碱性生长环境, 有利于有益菌群的恢复。双歧三联活菌片能够减少毒性代谢物产生, 有效缓解肠道症状, 通过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多糖, 破坏了毒素受体, 减少了致病菌的定植地点, 有效抑制致病菌繁殖[7]。该药符合中国人肠道特点, 口服后在肠道内定植快速, 疗效确切。
复方消化酶胶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酶、胰脂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 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调节脾胃功能、修复受损的胃肠道黏膜, 对小肠运动亢进也具有一定的拮抗效果, 因此能够促进消化, 对抗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胃肠炎症状, 最终达到控制患儿病情、改善胃肠道功能的治疗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一提的是, 临床用药期间, 为了确保疗效以及患儿用药的安全性, 应由临床药师参与儿童用药监护, 以及早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继而及时、有效予以对应处理。
综上所述, 双歧三联活菌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明显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改善血清学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艾.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的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1):118-119.
[2] 缪华, 刘晓蓉. 布拉酵母菌散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7):
1209-1210.
[3] 姜红, 王翔. 布拉酵母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1):423-424.
[4] 黄根发.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黑龙江医学, 2017, 41(8):783-785.
[5] 徐蓉. 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益生菌制剂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药品评价, 2019(4):54-56.
[6] 李慧柳, 吴碧清. 儿科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医院感染暴发及控制.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5):628.
[7] 崔阳春, 陈明. 病毒性胃肠炎62例临床疗效分析.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4, 23(10):845-846.
[8] 邓莉. 儿童病毒性胃肠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10):727-730.
[收稿日期: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