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
昨天是周三,按疫情期间轮岗的特殊工作制度,我紧赶慢赶地忙完一天所有的工作已经是快到晚上8点了,驾车20分钟来到了岳父母居住的小区胡同口。灯光下,远远便看到二位老人手拉小车伫立在胡同口公交站前的身影,其实我早到了将近10分钟。我的心头一热,知道老人怕我等,宁愿自己在初春料峭的夜风中等我。
特殊时期,我无法正常进入岳父岳母居住的小区,二老只能把准备好的小推车外加一袋子好吃好喝,在胡同口给我。
我紧忙下车把东西装进后备厢,岳母递给我一个口袋说:“这个袋子可值钱,里边有二斤羊肉片,还有做好的鱼和排骨。”我说,放心,一定拿好。
岳父母催我趕紧开车回家,车开动后,在后视镜中我再次看见了二老目送我远去的身影。
岳父是细心人,下午提前给我发微信:“今晚你来取东西的时候,在出单位时给我打个电话,20分钟以后我在车站南边等你。路口有摄像头。”老人家不会开车,可开车的事儿却都替你想着呢。
然后,又追加了一条微信:“东西到家后,羊肉片要冷冻,其他熟食冷藏。”哈哈,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叮嘱着一位50多岁的“老孩子”,可是谁家的父母又不是这样呢?孩子之所以在父母的眼中永远长不大,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爱永远不会缺失。
更有意思的是,我回家后给岳父发了一条微信:“已到家,东西按要求也都归置好了,谢谢爸妈。以后少买点儿,二老出去一趟也不容易。”岳父的回复是:“好的。馒头、豆包一定加热后再吃。”实际上,他们从来不曾少买。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很自立的人,从初二到高三一直住校,大学毕业后在京城单枪匹马从“北漂一族”到成为一名“新北京人”,三十多年的“异地生活”似乎已经减淡我对亲情的依赖。然而这次疫情却再次唤醒了内心深处本该有的这种情感,它何曾消失,只是暂时隐藏、假装屏蔽罢了。
前些日子,单位发了好多瓶喷雾消毒液,我打电话说给岳父送去几瓶,岳父急忙说,好像他们有预感似的,疫情开始前就买了好多瓶84消毒液,还说如今小区进出也不方便,无论如何也不让我去送。现在想想,其实老人家还是怕给儿女添麻烦,84消毒液怎么也不如喷雾剂用得方便吧?他们能不知道吗?下次一定给二老带几瓶。
想想这期沙龙的主题,用“投桃报李”来刻画亲情未免有些市侩,但仅仅就这一点来说,自己已倍感惭愧,何谈更高一阶的“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