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来袭!

2020-03-25 02:48克里斯蒂安·坎普斯刘梦
海外文摘 2020年2期
关键词:假新闻社交软件

克里斯蒂安·坎普斯 刘梦

| 可怕的换脸软件 |

  互联网时代,键盘上的每一个按键都可能是一颗潜在的炸弹。虚假信息的扩散,正威胁着社会安定。

只需要一款换脸软件,任何人都能把女明星的脸剪辑到色情视频当中。2017年12月,艾玛·沃特森和斯嘉丽·约翰逊都遭遇了这类假视频风波。直到半年后,还有数百个类似的假视频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

这类换脸软件,让不懂技术的普通人也能像专业黑客一样,把他们想要的面孔剪辑进静态图像或是视频里。随着换脸软件的普及,已有多个社交网络平台和成人视频网站承诺,将禁止发布使用该类软件制作出的所有图片和视频。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又该如何分辨这些视频的真假?假如被剪辑进去的面孔属于米歇尔·奥巴马,我们还比较容易发现这是假的,但如果被剪辑进去的面孔来自一个陌生女人,恐怕我们就没那么容易辨清真假了。

只要拥有一款换脸软件,人人都可以成为好莱坞制片人,制作出技术效果媲美硅谷大型科技公司的视频。只要你想,就能让“C罗”在视频里为你的朋友送上生日祝福,更可怕的是,它还能让“普京”宣布向以色列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是否会冒险浪费时间来检查视频的真实性?还是会立即向俄罗斯发射导弹作为回应?

|“后真相”时代 |

时任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的约瑟夫·戈培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刚好完美诠释了假新闻存在的意义,他说:“不管什么样的假话,只要说上一千遍,就成了真话。”

假新闻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后真相”(post-truth)。它的定义也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它所阐述的事情既有可能百分之百是虚构的,也可能是半真半假,其中所含的细节甚至带有一定比例的真实性,才会让人看着更加困惑。

假新闻的危险性,不仅仅在于它拥有用虚假外衣包裹真相的能力,还在于它破坏了我们对新闻和媒体的信心。更可怕的是,因为对新闻抱有偏见,我们很容易就把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看成是谎言。

| 比假新闻更可怕的是偏见 |

“美国一停尸间工作人员因在工作中睡着而被误送入焚化炉”,“老太训练65只猫去邻居家偷窃”,像这样耸人听闻的两条假新闻,在发布后的短短几小时内就在社交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获得了数十万个赞,而澄清这两条新闻并非属实的声明,却只获得了很少的赞。

这些假新闻之所以能吸引人的眼球,一来是因为没有人能一眼看出这些新闻是假的,二来它的夸张效果和情感煽动力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有时候,人们看新闻只在意情绪和论调,而不管事实和道理。所以,那些符合人们心中预期的新闻内容,更容易被看成是真的。比如,“付不起房租是自由主义的错”,“失业率高是因为移民抢走了我们的工作”,这些假新闻既迎合了人们的固有偏见,又加深了这种偏见。

维权团体在国会草坪上摆放了多个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的纸板人,上写“修理假书”(fix fakebook),以抗议网站泄露用户隐私、制造假新闻等问题。

2017年3月,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2017年发布的假新闻中,有1%的阅读人数达到了十万至百万人。相反,那些真新闻的阅读人数,还达不到假新闻阅读人数的最低值。同时,假新闻传播的速度也要比真新闻快得多,如果以向1500名用户传播消息为标准,假新闻的平均传播时间为10小时,而真实新闻的传播则需60小时。

对此,研究人员认为,虚构的故事永远比真实的故事传播得更快,影响力更大,并且传得更远。因为虚构的故事会用一些讨巧的内容来迎合人们的喜好,更能触动人们的恐惧、厌恶、好奇、愤慨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以,虚构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受到欢迎。

| 假新闻传播的温床 |

如今,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假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安德鲁·格斯及其研究团队曾经发布一份研究报告称,像脸书这样的社交媒体,在引诱用户访问虚假新闻网站方面负有巨大的责任。

不过,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假新闻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又有哪些共同特点?格斯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假新闻的人群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竟然是主力。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数量是45~65岁年龄段人群的两倍,是18~29岁年龄段人群的七倍。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研究人员还研究了性别、种族以及收入等其他方面对个体传播假新闻的影响,结果并未发现这些因素会造成显著差异。“最令我意外的是,在控制了其他条件变量的情况下,年龄依然是决定传播假新闻热衷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格斯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至于老年人为什么更容易分享假新闻,格斯教授表示,他们目前研究出了两种可能的理论。一是65岁以上的人群缺乏判断网上信息真实性所需的数字媒体素养。他们不太可能像年轻人一样能轻松地分辨出社交网络上信息的真假。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衰老对人的认知和记忆具有负面影响。在评估信息的真假时,老年人更倾向于通过是否感觉熟悉来判断,而非理性分析。所以网络信息环境越复杂,虚假信息越泛滥,这种现象也就越嚴重。

| 打击假新闻正当时 |

为打击铺天盖地的虚假资讯,脸书在2017年进行了一次整改,优化了对虚假信息的检测算法,并在用户分享的可疑链接上添加了表示可疑的红色标签。扎克伯格对此表示,脸书上虚假信息和网站的转发、评论和点赞量已大幅下降。

“传播谎言就是行骗”,吉隆坡的地铁上印有这样的宣传语。马来西亚政府发起了一次打击假新闻的运动。

加泰罗尼亚分离主义者在巴塞罗那游行,支持面临着传播假新闻指控的前自治区主席卡尔·普伊格蒙特。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也越来越难以辨别。除了上面提到的换脸软件之外,还有可以做到嘴型同步、修改对话内容的编辑软件。曾在社交网站上疯传的一段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骂特朗普“蠢猪”的视频,就是演员乔登·皮尔用人工智能软件将自己的声音和嘴型移花接木到奥巴马脸上制作而成的。因为视频制作得太过逼真,让很多人都差点信以为真,直到视频的末尾,乔登才澄清这一切都是假的。最后他借此短片提醒大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不能盲目相信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还应寻求更可靠的消息来源。

| 假新闻之下的公民冷漠 |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伪造技术,讓有些人“说出”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的话,也让有些人找到借口不再承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这可不是夸张,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否认了自己2005年的一段涉嫌侮辱女性的对话录音,他说:“我不认为这是我的声音。”

谎言与真相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种危机现象也随之而起,那就是公民的冷漠。直到几年前,假新闻似乎还只是一些国家的秘密机构和激进组织用来破坏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些激进组织不断制造出看似可信、实则虚构的新闻内容,以达到造成社会混乱和削弱官方媒体可信度的目的。

就目前而言,这种威胁还是比较轻微的,因为总有手段和渠道去验证这些新闻的真伪。可随着人工智能软件的不断发展,这种新闻造假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连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情都不再敢轻易相信。谁又能确定到底哪条新闻是真,哪条是假?就像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

编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假新闻社交软件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有趣的识花软件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意大利教高中生识别假新闻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