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传播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2020-03-24 11:51李宇
国际传播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念

李宇

【内容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直面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该理念对于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依据和方向,同时为新闻传播、内容制作、交流合作等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构建新范式、推出新模式、拓展新路径,积极探索建立全球信息公共产品供给平台,在内容创作中坚持文明互鉴,推动民心相通。

【关 键 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當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以及反恐怖主义等诸多共同任务和挑战。特别是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的深度变迁,全球治理中的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愈加激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直面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媒体承担着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优化国际传播格局、构建新型传播理念、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是其职责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媒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依据和导向,同时为新闻传播、内容制作、交流合作等国际传播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遵循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应对当前全球危机与挑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提出“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① 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了广大会员国普遍认同这一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诞生在当代,却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Toynbee)认为,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孕育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如“大同”理想、“天下为公”的价值信念。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既是中国针对当前全球治理困境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中国应对美国霸权主义打压的战略路径。2018年以来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对中国国家治理、政治体制等的无理攻击,都显示所谓的美国价值体系在国际上仍有其话语空间,而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话语体系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以西方社会发展理念为内核的国际话语体系,彰显的是西方现代性,展现的是权力傲慢的修辞隐匿,以及构建逐利同盟体的价值偏执。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有别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得到全球有识之士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达到了68%。①2020年9月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治理有积极意义的比例提高到了65%。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该理念的认可度也提高到了73%。②可以说,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颇具价值的话语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同时,我们的阐释技巧、传播力度还不够,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有时处于有理没处说、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境地。”③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亟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谋划全新的传播策略,积极创新话语体系,升级传播理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国际传播实践

(一)建设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

在新闻信息的国际传播领域,中国可以通过建设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诠释。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的新闻媒体扮演着全球信息供给者和分发者的角色,其首要目标是获取商业利益,其次是维护话语霸权。例如,英国广播公司旗下BBC Global News负责新闻节目的内容分发和广告销售等业务,在2018~2019年度实现1.14亿英镑的营业收入。与此同时,英国广播公司在事关英国利益的国际事件上则极尽所能策应政府的外交政策,维护其国际话语权。以2019年以来中国香港相关事件报道为例,英国广播公司无视各种暴力行径、恐怖主义活动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支持暴力行为,并统统采用“支持民主”(pro-democracy)的“美誉化”定性话语。而针对2020年以来美国爆发的针对警察暴力执法和该国种族问题的示威活动,英国广播公司则采用了另外一套所谓“客观、公正、平衡”的话语体系。西方媒体“不经意就会夸大或贬低新闻及其重要性,助长和满足某种情绪,制造自以为是的虚构故事和盲点,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宣扬空洞的口号。随着新的媒介工具的不断应用,它们的影响范围和势力与日俱增。”①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显然不能依托英美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否则就会形同“空中楼阁”。中国应致力于构建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支撑。

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建设的关键在于为各国提供及时、准确、充分的新闻资讯,尤其在事关全球发展利益的关键事件中提供各国迫切需要的新闻资讯。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各国高度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致力于为各国提供准确的新闻信息,并无偿为各国媒体提供一手报道素材。2020年1月4日~6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国际视频通讯社共对外发布9000余条疫情防控报道素材和181场主管部门新闻发布会直播信号。同时,应境外主流媒体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和中外籍主持人通过连线报道、接受专访、撰写文章、走进直播间等方式,分享應对疫情的经验和举措,为全球抗疫提供智力支持。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推出68场新媒体直播节目《全球疫情会诊室》,通过海内外专家全球视频连线等方式,和各国分享中国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宝贵经验,全球阅读量超过2.6亿次。②可见,在全球危机面前,媒体在发布信息、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化解恐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建设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可由此切入。

需要强调的是,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建设要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明确服务全球的方向。基于此,对外电视频道和国际广播频率要致力于发展成为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全球性公共媒体。另外,在新闻报道中可引入“建设性新闻”的做法,以此应对西方基于“负面报道”“冲突叙事”“揭丑导向”的所谓“专业化”新闻传统。发源于丹麦等国的“建设性新闻”理念,强调新闻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与问题解决,以面向未来的视角,立足于讨论解决方案和行动,在中国学界和业界产生了强烈共鸣。建设性新闻导向与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具有很高的匹配度,能有效对抗西方基于私有化和商业化运作所构建的全球新闻传播体系。建设全球信息公共产品平台,并基于建设性导向来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对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着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从文明互鉴出发创作纪实性影视作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与实践需要民意基础,需要各国民众强化共同体意识,强化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知和重视。在这方面,纪实性影视作品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当前,“文明冲突”理念在西方世界影响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相比之下,“文明互鉴”理念则着力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①在国际传播中,文明互鉴导向下的纪实类影视作品既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有助于这一理念的传播。

纪实类影视作品以纪录片为代表,后者是对人类世界的现实呈现与反观,能引导人们超越现实世界进行反思。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影像并经过人为加工,纪录片将真实的人物、空间、事件等事实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②纪录片可以说是电视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好的纪录片犹如一本形象的教科书,能生动地讲述历史和人文。③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会扰乱我们的期待,打破我们的局限,带我们进入未曾期待的世界——文字的世界和思想的世界。④需要指出的是,纪录片具有显著的导向性。换言之,基于不同的创作导向,纪录片对于事实的呈现和解读方式相去甚远。例如,有学者在研究英国广播公司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后认为,通过运用叙事手法和中国式符号化隐喻等方式,片中嵌入了暗示的、明示的意识形态,展现出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与价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英国广播公司在其中国题材纪录片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西方强势话语下的“他者想象”,是西方社会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想象和书写的一种表述方式。⑤因此,中国媒体机构在国际传播中必须主动担负起促进“文明互鉴”的使命,通过纪录片创作来客观呈现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真实景观和意象,为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形成共识提供认知基础。

基于“文明互鉴”导向的纪录片创作首先要注重题材的选择,要通过世界性公共话题的表达来彰显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近年来,中国媒体机构从这一角度出发制作了大量精品纪录片,其中一些作品通过国际合拍完成。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0年推动实施了多个聚焦人类主题的纪录片创作:中德合拍纪录片《中国故事之飞向月球》聚焦月球探索问题,涵盖了人类普遍关注的月球、科技、太空等要素。该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法国凯勒普拉斯集团(Canal+)和德国ProSieben Sat.1集团旗下平台同步播出。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聚焦人类文化渊源主题,强调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建共享、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该片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马拉特执导,著名古人类古生物学家伊夫·柯本担任总撰稿,制作完成后在全球院线、电视及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变迁中的非洲部落》展现了3个非洲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环境、村落风貌和原生态风俗习惯,同时也深刻阐释了原始部落普遍面临的现代化困境。

(三)着眼人类共同价值进行影视剧制作和传播

电影和电视剧在各国的媒体产品中都居于主体地位,也是国际传播中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①。在国际传播中,影视作品的主题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认同和接受。近年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也在积极探索创作一些基于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弘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例如,《流浪地球》以凝聚全人类共识解决地球生存危机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伟大力量;《中国机长》通过崇高美学的平民化表达与类型化书写,塑造了平民英雄群像,表达了“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理念,呈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②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网络视频企业,在影视剧国际传播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腾讯视频积极弘扬正能量,通过自制内容与自有平台的出海推动了中国影视产品“走出去”,并在一些国家形成了文化潮流。腾讯视频旗下的WeTV平台针对目标国的用户喜好进行内容的精准投放,着力增加海外用户对于平台的黏性与忠诚度,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印度、菲律宾等国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市场增长,并由此带动了《全职高手》《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陈情令》等剧集风靡海外。这些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但也应看到,一些影视剧过度追求国外评奖或拓展国际市场,在价值观方面有迎合之嫌,也有一些积极传播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在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缺憾,导致公信力与吸引力不足,未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影视剧在内容题材选择中既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要注意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互通性,通过获取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以此有效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媒体国际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媒体领域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国际交流合作,包括政策交流、节目交流、合作制作、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等多个维度,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媒体、地方媒体等多个层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媒体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了民心相通。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媒体国际合作在主题上要聚焦全球性问题,满足彼此关切,实现各方合作共赢,促进民心相通。例如,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各国媒体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0年8月与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美新闻联盟以视频连线方式共同举办2020“拉美伙伴”媒体合作云论坛。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论坛上表示,媒体应该报道真相,而不是造谣生事;媒体应该凝聚共识,而不是制造分歧;媒体应该科学抗疫,而不是甩锅他国;媒体应该传递信心,而不是恶意攻击。中拉媒体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负责任的态度,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共同发出中拉媒体的声音,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他希望中拉媒体完善新闻共享机制、开拓创新合作传播模式、开展媒体技术应用互鉴,扩大媒体朋友圈,加强互动交流,为中拉媒体合作增添新动能。①会上,中拉媒体代表发表了《“拉美伙伴”加强抗疫合作联合声明》,呼吁中拉媒体共同行动,助力国际社会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在抗疫合作中切实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并建立“拉美伙伴”媒体合作论坛机制,为国际社会携手战胜疫情作出媒体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另外,为致敬全球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多国媒体友人、演艺明星,推出原创战疫公益歌曲《天使的身影》英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种版本。其中,俄文版《天使的身影》自2020年3月26日在“中俄头条”客户端、俄罗斯圣彼得堡FM102.4电台等平台同步首播后,迅速在俄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俄新社、RT电视台、俄罗斯SPB电视集团等几十家俄媒体平台以及VK社交媒体上报道和热播,引发俄各界广泛关注。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媒体通过国际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益尝试,在增进互信、凝聚民心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要求媒体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中国边境省区的媒体发挥区位优势,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于2005年发起了“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通过“中国人唱越南歌、越南人唱中国歌”的方式,在两国民众间架起一座增进友谊的“音乐桥”。从2010年起,大赛总决赛每年轮流在中越两国举办。另外,2011年起,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多个东盟国家媒体联合举办“同一个月亮 共一片爱心”中秋跨國友谊活动。该活动已经分别在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成功举办了多届,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中秋节前夕和期间举办的重要民间交流品牌活动。另外,中蒙两国也多次联合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媒体通过合作举办活动等形式,促进了民心相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氛围。

结 语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受国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应对西方的媒体霸权、话语霸权和市场垄断。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对于国际传播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媒体在新闻、纪录片、影视剧等领域深入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造性地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以及国际合作中构建新范式、推出新模式、拓展新路径。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中国媒体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将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提质升级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林凌)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念
爱的共同体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用心处事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