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文化中的领袖素质和智慧

2020-03-24 10:11洪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0期
关键词:沟通

洪毅

【摘 要】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造就了今天辉煌的中国,回顾和研究秦文化历史生发演变过程,秦国549年,特别是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到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一百多年的文明,对现代企业管理者自我认识和企业管理有着建设性启发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主要分析几位秦王的成长经历对领袖素质的影响,再从应用心理学方面浅谈作者在秦文化中领悟到的领导智慧。

【关键词】早期社会化、公心、以变图强、沟通

一、研究背景及定义

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领袖通常是传达某种思想和亲身所为的直接领导,让人会联想到各个国家的君主,他们共同具备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扎实丰富的知识、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能力、专注的态度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素质。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公元前770年秦族正式形成为秦国,经过春秋战国连年征战,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回顾中国文明史,秦国不断吸收其他国的经验教训强大自己,同时又被后来的许多朝代和国家所模仿,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代表,因此深入探究足迹漫长而曲折的秦文化,对探讨领袖素质和管理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中,使人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领袖?要把领土和人民治理好,需要什么样的头脑?带着这两个问题,结合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本文对领袖个体早期社会化影响和领袖智慧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二、领袖的个体早期社会化对未来的影响

1、发展心理学对婴幼儿时期的研究理论

关于群体认同意识的起源,儿童早期社会化的研究者记载了婴儿和奶妈之间建立强烈依恋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早期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使个人对待权威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人陪伴的舒适感觉,或相反的、与他人的隔阂感,这对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去适应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或者与其他群体相处的影响是很大的。

近代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8个月的幼儿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的,同时幼童会自然地模仿他们看到的他人的行為,对相似性的理解比纯粹的模仿更深刻。两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敏锐、准确地记忆系列事件。到了四五岁时,大多数孩子已经形成一定思维模型,大脑里编写了许多“剧本”、“原型模式”或者“方案”。有的时候,一个幼童会一语道破事物要害,这种探索事物精髓的方式会使思想相对狭隘的成年人迷茫和惊讶。在众多案例中可以看到,五岁左右的儿童的心理理论脚本已经固定下来,除非某种强烈的情形重复出现,成长中的个体不会显示出任何变化的倾向。因此,未经教育的心理是孩子早年思想发展的缩影。

2、成长逆境对个体独立的影响

在众多成功秦国领袖中,有接受皇式正统教育的“准领导”,也有在童年时代很孤立、落寂的皇子。秦国从秦孝公以后到秦统一六国,七位君主中有四位(占比57%)成长经历坎坷,或者缺少父亲或母亲陪伴。秦惠文王早年流放游学四方,十九岁才回朝即位;秦昭王童年就去了燕国做人质,父亲冷落,母亲疏远;秦庄襄王少年时在赵国当人质时饱受冷遇,生活困窘;秦王政3岁父亲离开,到8岁多才回到父亲身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陪伴的孩子会从自己父母的言行中得到启示,反之则在社会和道德领域被激励,或迫于压力去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这种早熟的独立性令他们占据有利地位去指导他人的行为。秦国历史证实了这一结论:秦惠文王当政27年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国土面积大幅增加;秦昭王在位56年,灭亡东周,长平破赵;秦庄襄王在位3年,攻下韩国两座城池和魏国三十七座城池;而秦王政的独立人格,帮助秦国实现了大一统的霸业。

3、早期性格形成领袖的特质

学者们发现领袖在童年早期有种倾向,那就是喜欢冒险和竭尽全力,为达目的常常无视他人的存在,哪怕是权威人物;谋取权利的动机始终存在,无论是为了纯粹的权利追求,还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敢于冒险意味着一个人坚信将来至少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而绝不与对立面妥协的做法,也同样说明依靠自己,不屈服他人约束的坚定决心。领袖要获得这样的坚毅品质需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秦惠文王、秦昭王、秦庄襄王和秦王政早期残酷环境的压迫、逆境的折磨、被蔑视的伤痛和遭受的嘲骂都是为唤起对目标的执著,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甚至是残酷无情,否则这些人物的伟大行动是很难实现的。

4、学习是成为领袖的基石

通常儿童五、六岁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在文明不发达的社会里,做学徒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一个领导者,到成年时会和成百上千的人交往,这些人也许就是他思想的践行者,或者来自一系列不同领域,所以作为君主的继任者们,会拜资深的老师学习。同时秦国会挑选最适合的智者做臣子,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秦国君主虽然是世袭,但在众多王子王孙中间脱颖而出,其潜在素质和智慧必不可少。秦昭王是秦史上时间任期最长的君主,即使在其母亲执政的41年里,他也保持着少年时就有的读书习惯,不贪游乐,不事奢华,不放纵自己,除了睡觉生病,日每天蒙蒙亮进入书房,直到三更过后才离开。而其孙子赢傒,只会舞弄几样兵器,厌恶学习诸子文化,纵是王子王孙,最终也落得布衣一个。

通常情况下,我们自己是某些比我们更大、比我们对于所属的更大系统的愿景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尽管各个层次会越来越抽象于具体的行为和感官体验,但它实际上会对我们的行为和体验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因此,早期社会化的生存环境、成长逆境、性格特征和学习经历,对将来的领袖素质都有着深远意义。

三、秦文化中管理智慧的启示

领袖,谓为“人之仪则”(唐朝的吕向曾有注云:“领袖,可为人之仪则”),亦有率领之义,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人才的渴望,对国家强大的期盼深深扎根于内心。若要完成领导的使命需要具备强大的综合素质,在此阐述如下三个主要启示。

1、树立德望,立公心守初心

领袖者,往往愿意以身担事,用一己之力,感召天下民众。民是社会本体,民心就是社会的根基。民心向背,民心所向,天下大治;民心瓦解,权力崩溃,管子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得民心而未得天下者,古来有之;未得民心而长主天下者,古来无之。秦孝公21岁即位时,国弱民贫,商鞅的“徙木立信”,为君主施新政奠定了信任基础,让变法成为能聚民、能肃吏、能强国之道。商鞅变法成功的法宝在人心。信任是建立在生存、安全需求之上,对个人更高层次需求的激励,会激发其更大的投入,这股庞大的正能量,聚集于彼此认同目标之上,自然卓越不凡,无坚不催。

得民心者要有公心。什么是公心?公心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机能,体现在为公众利益或集体利益着想的心意和行为之中。既为领袖,当有公心、守初心,才能聚人心,万事可成也。(一)公心是守初心、是领袖的雄心膽略。秦国即使在最贫困弱小的时候,孝公也没放弃秦国强大的目标,惠文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勇于变革、勤于理政,或批改文书,或谈论政事,或奔赴军营沙场,为国事鞠躬尽瘁,初心不改,只为实现强国梦。(二)公心就是公平、是公正。秦国制度赏罚分明,“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卫鞅亡魏入秦》)。太子触犯法律,和老百姓一样要受到惩罚,商鞅依法将太子流放乡村野岭,并“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三)公心就是包容、是心怀天下。从孝公的《求贤令》开始,秦国国力发展主要是依靠智慧,依靠人才,虽商鞅、张仪、魏冉、白起、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是旷世奇才,但他们也都不是完人,是秦王知人善用,包容他们的缺点,“尽人之智”推进秦国强大。(四)公心就是无我,是大我。大我就是公众或集体,无我就是虚心、没有自我,这样才能团结身边可以团结的力量。而领导者一旦出现私心,轻则危机四伏,重则王朝覆灭。秦武王不顾一国之尊,与人较力,举鼎一命呜呼;秦二世胡亥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国为之不国,秦灭。

心贵如金,以公心压倒私心,守正初心,在其位谋其政,体现的是领袖本身的素质和担当,以德行获得威信,以公心保基业常青。

2、求变图强,把焦虑转化为创造力

秦国发展历尽苍桑,几次濒于灭族的边缘,在逆境中重生,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每个企业也一样会遇到危机,领导者会焦虑,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感觉。此时领导者面临着两种可预测的挑战:一种是控制自我情感,或否认焦虑,咒骂它;另一种是帮助他人去控制他们的情感,发现新的创意来源。面对危机,秦国的领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以变图强:孝公启用商鞅变法,摆脱秦人的愚昧,打下富强之基;惠文王时期的张仪以“横”破“纵”,为积累经济实力争取时间;昭王实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蚕食六国,开疆拓土,提升秦国影响力;秦王政大兴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解决民生问题,保证国家根基稳定。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大智若愚的领袖们认识到大争之世是比较实力的时候,只有涅槃重生才能持盈保泰,只有坚韧不拔方成强国大业。

3、沟通有术,增强感召力影响力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视乎客观的形势和主观的目标,顺势为阴,造势为阳。《礼记·杂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道理者,先有道才有理。沟通的道是每个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各自独特的沟通方式,语言是他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意图最重要的工具。大部分领袖在人际交往领域都具有特殊才华,他们深谙交往和影响他人之道,知道谈判是由人心底隐藏的欲望和需要决定,不能被表象所蒙蔽。战国时期,苏秦合纵,张仪连横,都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掌控和扭转了六国君主的思维和心理,实现非零和效应。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擅长雄辩,大部分同时擅长写作,如孝公的《求贤令》、孝文王的《治蜀方略书》、秦王政的《告朝野臣民书》,李斯的《谏逐客书》更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领导人的雄辩不仅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思想,还能声情并茂、或文情并茂地传达给他人,影响他人。因此,领袖的一个标志就是一个超级语言天才,对词语的运用尤其独到。

作为领袖,有必要规律地与集体保持经常性联系,但同时,领袖必须了解自己的思想,包括他的想法和变化、价值观和策略,因此,领袖应该找时间、想办法反思自己、设定变革或行动的时机。

四、结论

追溯秦国的历史兴亡脚步,我们从中汲取了很多的管理智慧。管理并非一门单纯分析和客观认识世界的描述性科学,而是具有应用意义的指导性科学,作为领导者,自强容易厚德难,没有强大的自我觉察能力和精神富足,没有奉献、包容、勤奋和坚韧的品质终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当然,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管理智慧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实现本文的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树文,《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125

[2]【美】霍华德*加德纳,《领导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29,34,44

[3]【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6,(1)191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猜你喜欢
沟通
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初探
班主任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研究
心病还须心药医
论家庭教育中沟通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