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美华
比喻的内核是想象,有趣的比喻需要丰富的想象。在低年级儿童的比喻句式训练中,依托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想象的路径,揣摩表达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黄山奇石》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四块奇石得名的缘由。奇石之趣,依托于人的想象,石之趣亦是人的想象之趣。作者一一介绍人们取黄山怪石之态,编出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对祖国的山河产生喜爱之情。课后习题,有一项要求让学生用上“好像”“真像”这些词对三块奇石展开想象。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落实这项训练呢?
一、品咂语言,发现想象路径
学生读到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怪石的名字后,都忍不住啧啧称奇。奇在哪里?黄山上每一处奇石,都有一段故事。这些名字,都是三分相像,七分想象。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人们给奇石取名之“秘妙”: 人们在给这些怪石起的名字中往往含有“仙”字或是动物的名字等。
为什么要这样取?因为神话故事,神仙事迹让人充满幻想和无限向往,而动物在人们心中又往往是可爱和趣味无穷的。这就是前人在取名时依凭的路径。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同时也要通过品咂语言,发现思维的路径,表达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后面自己给怪石取名字提供可靠的依托。
二、联想动作,体悟奇石妙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关于第一块奇石,“仙桃石”的描写是这样的:“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个“仙”字表达出了这块石头的无穷趣味。一个“飞”,一个“落”这是在对“仙桃” 的仙气进行动态演示。这两个字相互映衬,给学生无限联想。一块静止不动的岩石,因为这两个动作,而一下子变得趣味无穷。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三块奇石当中 “猴子观海”中的“抱”“蹲”“望”,“仙人指路”中的“伸”“叫”等,这些动词的运用使每块岩石的来历都充满奇幻的魔力。
从静止的石头中,依据它独特的情态特点,让学生开展丰富的动作联想,使他们在思考的时候,加上一些夸张、有趣的动作描写,这样奇石一下子就变得有趣,有故事性了。
三、运用插图,想象奇石形态
课文插图是极好的学习资源,它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实景参考。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插图资源,对插图中的奇石展开想象,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使用插图有两种策略:一是缘文想图。让学生通过听朗读,对文中介绍的奇石进行连线,这一过程是将文字具象成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辩识。比如,教学“猴子观海”时,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文字的描摹与图片的展示相得益彰。二是以图想文。在课件上出示奇石图,让学生自由命名,再以填空的方式,摹仿例文句式进行表达。提供语言支架其实也是提供想象支架,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
四、文本补白,编创仙石奇事
故事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有着近乎着迷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听故事,也愿意编创故事。例如,学习“猴子觀海”这部分课文时,通过请学生演绎猴子观海的动作神态,教师可提问:这只猴子从何而来,望着翻滚的云海,它在想些什么呢?它又将去哪儿?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妙趣横生,每一个答案他们都能创造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师的情境创设巧妙地为学生打开了想象之门,利用对文本进行补白,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课堂上学生趣味盎然。
经过读、看、编一系列学习之后,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这就为岩石冠名并用“好像”“真像”这些词进行想象描写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最后,从学生的写话效果来看。比喻的内核即是想象,学生的写话不再是原先机械地“什么”像“什么”了。这些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比喻句,但这样的句子读来趣味性不够。在《黄山奇石》教学中,学生通过品咂关键词句,联想动作之妙处,设想动态与创编故事,通过想象,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奇石对话,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奇石之妙,在灵感奔涌之时,把所有的想象化作奇妙的语言文字,一切水到渠成,写来完全不费工夫。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