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源和古图

2020-03-24 08:47刘家信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2期
关键词:星宿河源源头

◎ 刘家信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约5464 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因其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颂扬黄河,追溯史实

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黄河的诗词数量很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年而经久不衰。唐代诗人王之涣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有论述形容黄河的诗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近代《黄河颂》曰:“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些歌颂黄河的诗词,表达了人们对“母亲河”的关注热爱和真情感受。

1963 年,在陕西省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头骨,表明了蓝田猿人早已在这里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到6000 年前的半坡母系氏族时代,人们已掌握了农业、渔业、牧业和陶瓷等生产制作技能。当“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统一中原时,又出现了更多发明创造,如文字、养蚕、音律、医学和数学等,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那时,黄河中下游气候较为湿润温暖,分布着大量湖泊和大面积森林。《孟子·滕文公上》记载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说明当时这里的生存环境已适宜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战国后,由于秦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东移和人口迅速增长,以及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无限制的开垦放牧政策,促使黄河流域森林植被遭到人为损毁,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曾改道26 次,决口千余次,被称为“中国的忧患”。形成大片沼泽和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形成宛如夜空繁星不停闪烁之景观;又像孔雀开屏,异彩纷呈,华美绚丽。因而将源流称作马曲,意为“孔雀河”。

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 年),经调查写成的《河源志》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百余里处。这说明700 年前,人们首次发现黄河源头并明确指向了今日的“卡日曲”位置。

清代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康熙帝命拉锡、舒兰探黄河源,发现星宿海上游有三条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 年),乾隆帝命人对三条河进行实地勘察,其认为南面的阿勒斯坦郭勒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至此,230多年前再次得出结论。

星宿海上游源头有三条河,第一条是居北面的扎曲,常年基本断流无水。第二条是居中间的约古宗列渠(又称马曲),水量少,河面窄,实为小溪流。第三条是居南面的卡日曲,长度超马曲25 公里,流域面积多于马曲700 平方公里,其宽度、深度、水流量均居首位,而且黄河的长度又是以卡日曲源头起算的。据此,1978 年,黄河源头考察队认定卡日曲是黄河正源。 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认定马曲为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南隅的马曲竖立了河源标志碑石,使得700 年前确认的源头又起争议。

探索求真,河源之谜

自古到今,人们不断地探索求真和追本溯源。黄河发源于何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为循化的阿尼玛卿山,离源头较远。古诗也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之说,其实二者均非黄河源头。 《新唐书》记载,唐贞观九年(公元635 年),朝廷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到达星宿海,“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当时人们认为河源即“星宿海”。星宿海,藏语意为“花海子”。这是一个狭长的盆地,东临扎陵湖,西接黄河源流。黄河上源流经到此,因地势平缓,河面宽展、流速变缓,2004 年,中国三江源考察队经实地考察发现,卡日曲上游源头叫那扎陇查河,从此算起,黄河长度约5464 公里,居世界第五位。卡日曲作为黄河源之说,被多数国人接受。

浏览古图,展现实情

宋《禹迹图》(局部,黄河流域段),是现存最早以“计里画方”法绘制的古图,“阜昌七年四月刻石(公元1136 年)”,“每方折地百里”,比例尺约为1∶500 万,幅面80.5 厘米×78.5 厘米。地图主要表示水系要素,黄河及支流渭水、洛水、泾水、汾水等精确绘出;地名有京兆(西安)、太原、耀、绥、凤翔等县以上注记,以及终南山、华山等大山名称。该图内容真实,精度较好,质量很高,但该图黄河源头注于积石有误。

清《黄河图》(晋陕峡谷段),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敕修《陕西通志》插图之一。全志共101 卷,其中附图200 幅,卷八绘有山川图18 幅,由刘於义、沈青崖主持修撰,张谦绘图。全志地图综合形成了陕西最早的大型综合地图集。附图《黄河图》显示了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入晋陕峡谷,抵达龙门后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咆哮而去,“鲤鱼跳龙门”故事就源于此处。这段河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宜川、韩城、合阳、潼关等市县。该图绘制无方格控制,也无准确比例,单页幅面为32 厘米×22 厘米,定向上西下东,内容表示形式类似鸟瞰图,有河水、居民地、山峰等主要内容,名称注记达200 多处。原为12 页分幅图,笔者将其拼成整体后,连接成为长达185 厘米、宽22 厘米的黄河巨幅长卷。经笔者计算,其比例尺约为1∶30 万,属于中比例尺河流专题图。

清《黄河源图》(河源、星宿海段),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 年),由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奉“穷河源,祭河神”之命,经考察发现黄河源于宿星海西南支流(今卡日曲),并绘画成图,它是中国现存最正确的一幅古黄河源图。

该图为纸底墨绘,定向上南下北,地图内容虽较为简单,但位置准确。图中居民点、湖泊和驿站等地名用满、汉两种文字标注。在星宿海西部及西南部注有多处地名,着重表示了黄河的发源地。地图纵97 厘米,横250 厘米。此图表明,230 多年前又一次确认了卡日曲为黄河源流,而且绘制成图展现实情。 《龙门山全图》记载:“国朝乾隆壬寅(公元1782 年),遣官穷河源,奏:星宿海又西为天池,流泉百道皆出于上源也。”也印证了源头出自星宿海西面上源。

明《黄河图》(上、中游段),范围较大,内容简略,只能作为参考图。该图是由汪道亨、李思孝、冯从吾等修编的《陕西通志》插图之一,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 年)刻本。图长52 厘米、宽19 厘米,无比例尺,定向上南下北,概括表示了黄河从星宿海到潼关的一段,上游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纵观全图,黄河由西向东流经昆仑山到西宁、至兰州,北上宁夏、折东到河套,这里河水灌溉农田,造福于民,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而后南下进入晋陕峡谷,经龙门,抵达潼关,再折东奔向大海。这正是:“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

明《黄河图》

猜你喜欢
星宿河源源头
地域民俗文化类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客风古韵——河源客家民俗展”为例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从这个秋天开始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抓源头 技术改造关键环节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星宿海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