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学宇
摘 要:介绍了40年来达川区在营造林、产业发展、林权改革、基础建设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林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林业未来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改革开放;林业成效;发展对策;达川区
达川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幅员面积2245km2,林业用地70373.33hm2,辖52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2万。改革开放40年以来,达川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发展了乌梅、青花椒等富民产业,密织森林资源管护网,不断推进林业重点改革,夯实林业保障,为建设“生态达川、美丽达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达川区林业发展成效综述
1.1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前,全区森林资源遭到掠夺式破坏,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到3.7%。20世纪90年代,针对现状,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保存达6666.67hm2。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32940hm2,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0余万m3。自2000年起相继实施2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433.33hm2,配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后续产业等18666.67hm2。同时,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年来累计参与人次2000余万,栽植各类绿化苗木8000万余株,“爱绿、植绿、护绿”观念深入人心。截止2018年底,全区森林面积增加到 66400hm2,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25万m3,森林覆盖率增加34.2%。
1.2 林业产业蓬勃兴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川区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1]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乌梅和青花椒作为绿色产业支撑,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乌梅示范园区,发展乌梅6666.67hm2。2018年,将青花椒作为“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区已栽植青花椒6520hm2。初步形成了以铁山森林公园、真佛山、仙女山和乌梅山为主,城区周边康养人家、农家乐为辅的生态旅游格局,旅游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种养为主、采集为辅、多种经营”的林下产业格局。2014年,达川被命名为“中国乌梅之乡”,2015年,建成四川省现代林业重点县。截止2018年底,全区林业产值到达24.5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收入达2204元。
1.3 林业改革释放活力
持续推进和深化林业重点改革,为达川林业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自2008年起,开始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开展确权登记、核(换)发林权证等工作,同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合理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随后深入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林权管理交易中心,实行林权流转网上交易,启动林权抵押贷款。通过推进系列林改,使全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极大激发了林业市场,盘活了森林资源,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解决好了4个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经营不活、基础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林场发展基础更夯实、活力得到激活,实现了林场和职工轻装上阵。
1.4 资源管护全面加强
自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全面加强森林“三防”体系建设。为确保了森林资源节约永续利用,严格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林木采伐量逐渐减少,近5年每年执行采伐限额约2300m3,仅占上级下达指标限额的4%。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保障、教育宣传、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四大体系”,并建立护林防火联防机制,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和林产品检疫体系,每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监测准确率、无公害防治率、防治率均达到上级任务目标,确保了森林健康。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偷盗林木、违法侵占林地、滥捕野生动物等涉林违法行为,先后开展了“猎鹰行动”“春雷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近30年来,及时查处各类涉林刑事案件80余起,行政案件2400余起,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林区和谐、稳定、安全。
1.5 基础保障不断夯实
近10年来,投入5000多万元,新修和改建国有林区道路50余km,14处工区和护林点得到改造,网络、通讯、电视等设施實现全覆盖,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启动实施了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异地改建职工住宿面积达26000m2,投资5500余万元,安置职工达330户。铁山林场安装了森林防火电子监控系统,管控面积达2666.67hm2,实现了景区、林区森林防火、林政管理多重监控。国有林场林区普遍配备了摩托、对讲机、望远镜以及防火装备等巡护工具,改变了传统的徒步行走、眼观耳听的巡山护林模式。从2014年起,推进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投入3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林业站15个,新(改)建办公房2000多m2,站容站貌焕然一新。
2 未来林业发展思路浅析
达川区林业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制约着林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绿化受限。通过40年的各种造林绿化工程的开展,能用于造林绿化的用地空间逐年减少,绿化面积增长缓慢。二是林业产业乏力。林业产业缺乏示范产业示范引领,林业科技创新及应用不足,产业经营机制不活,林业产业还缺乏竞争力。目前,林业产值仅约占全区总产值的10%,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收入仅约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三是资源管护复杂。森林资源分散,森林防火面积广;林业有害生物集中暴发,防控任务艰巨;林权、林界不清晰,矛盾纠纷频发;乱砍滥伐、破坏野生动植物等行为屡治不止。四是基础建设薄弱。林业基础建设资金缺乏,配套资金不足;防火、防虫等资源管理装备不完善,防控系统不健全;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林业站办公设施简陋,现代化程度不高。
根据达川区林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工作思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富民、高效”的林业发展之路,着力推进造林绿化、林业产业、林业改革、资源管理和基础保障五项建设,为建设美丽和谐幸福达川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2.1 继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全面落实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管护任务,开展幼中林抚育、森林改造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及时足额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四旁”林业经济,抓好新村聚居点绿化,继续增加绿色总量。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着力建设巴河湿地生态、九龙湖湿地生态系统,争取建成省级湿地公园。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抓好幼中林抚育、低产低效林分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
2.2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
大力发展青花椒产业,科学规划花椒产业长期战略,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打造青花椒产业链,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推进乌梅产业发展,开展乌梅种植基地升级打造,努力把园区建成以乌梅为核心元素,集乌梅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种苗花卉产业,以国道210线百节三牌村、观音桥、交通村为中心,打造川东种苗花卉生产基地和达州花卉园林产品交易中心。抓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以铁山、雷音铺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打造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和生态文化村。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林下采集等产业,优化产业经营模式,让农民增收致富。
2.3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管护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数据库,严格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和森林采伐定额管理制度,禁止毁林开荒、毁林采石(矿)、乱砍滥伐等行为。不断加强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实现防控监测信息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扑救科学化,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下。切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進一步加强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控减灾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打好松材线虫病“歼灭战”,3年内遏制疫情蔓延。常态化开展“猎鹰”“绿盾”“利剑”等林政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2.4 稳步推进林业改革建设
巩固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确权颁证、林权边界成图等工作,探索创新森林经营模式,建立公益林动态管理机制,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互联网+林业”服务模式[3],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林业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林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及林权流转,推行林木采伐权竞拍,激活林业发展空间。
2.5 着力巩固林业基础保障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工程,高标准打造4个国有林区管护点,逐步完善基层林业站办公用房、防火工具、办公设备等基础设施,实现基层林业站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实用技术和基本技能培训,推广乌梅良种快繁、青花椒种植等林业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狠抓林木种苗管理“两证一签”制度,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林木种苗选育、良种推广等工作,提供种苗保障。
参考文献
[1]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J].求是,2003(4)
[2]张会华.关于“互 联 网 +”林业助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