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
摘 要: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人们为了大幅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扩张城市发展建设,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在发展前行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至于社会经济发展至今,虽然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大量的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生存质量。为了能够实现在不影响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的情况下,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并有效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海绵城市理论这一新兴理念被提出,并且由于该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水资源问题而备受关注。分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并基于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了提高风景园林规划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中水资源紧缺或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导致该类情况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城市并未建立一套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而海绵城市理论这一科学理论的提出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水资源对城市建设造成的困扰与为害,各城市已陆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风景园林规划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起始点,结合风景园林规划与海绵城市理论,构建优质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存环境。
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即比喻该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较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及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发生带来的冲击。当地域出现大量降雨时,能够有效吸收、储备、渗透、净化降水,补充地下水及调节水循环。当该地域出现干旱缺水的情况时,可释放存储的水资源,使其可以被高效利用,进而提升水资源应用与储备效能。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绿色、环保、生态化,实现地质“弹性”与城建设施“刚性”两者相结合的新型城建规划。
2 海绵城市的作用
2.1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可通过对自然河流、林业、草地等海绵体的运用,有效提升城市水资源涵养,使该地域原有的水循环系统维持不变,避免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及消耗,从而影响该地域原有的生态系统。
2.2 修复生态环境
传统城市建设受环境、经济及技术的限制,为求城建效果,而不可避免地破坏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建设将会有效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3 构建新海绵体
在城建中,将海绵城市理论与新型开发技术及设备相结合,构建新的海绵体,并在城建中规划掌控城建开发强度,缩减城市不透水面积,利用新的海绵体的应用,将城建开发对城市水循环环境的破坏值降至最低。
3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3.1 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引用海绵城市理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设计宗旨,结合园林道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规划园林道路时需要注意以下4点:(1)设计园林道路时,可利用环状路网中的折线、曲线、环状线的搭配,替换原有传统设计中的直线路线,并在路线中设置间隔式绿化带,利用绿化带所占用的设计面积满足排水需求。(2)有效利用分散、连续,且高密度的绿化植被替换道路两旁原有的、排列整齐的、绿化性质的树植。(3)选择路面材质时,选择渗透性好且具有改善雨水水质及消纳雨水径流量功能的施工材质,以此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理念。(4)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时,利用草皮、木屑、碎石、鹅卵石等天然的,透水性能较好的材质进行装饰性道路设计铺装,为园林道路设计增添美感的同时,利用材质的透水性,实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但由于该类材质的附着性较差,会给后期修缮及养护增添负担,因而只适用于小面积的装饰性设计[1]。
3.2 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园林水景,如河道、人工湖的设计能够在既保障园林美化的同时,还能起到储蓄雨水的作用。以往的园林水景设计,往往会将池壁及池底固态物质化,使得整个人工湖维持在静止封闭的状态下,为园林水景管理及养护提供便利。但却将水资源停滞在独立封闭的环境中,使池内的水资源无法有效与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进行交换与渗透。使得园林水景的存在,变成仅在降水充沛的雨季时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蓄水池,当雨季过后,其他时节该水池为满足水量需求,还需要通过人工注入自来水维持水量,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则会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现象。规划设计时可依据施工現场地形地貌情况,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在低洼处进行园林水景规划设计,利用有利的地势形式,使雨水自然而然地流向低洼处并进行汇聚,进而流入园林水景规划河道或湖泊中[2]。同时,在对池壁、水岸、水底进行设计施工时,还需要使其保有渗水功能,使雨水通过人工湿地、人工河岸及河道的设计,实现水质的过滤及净化,使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如此便可呈现出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实施目的,使城市建设及自然环境共同向优质方向协同发展。
3.3 园林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建筑物的应用也能有效发挥海绵城市理论的特性,通过对施工地形及地貌的考察,将地形设计与建筑物设计有效结合,使雨水能够通过地形及建筑物的结合性设计,构建出一条雨水收集及循环使用的运行系统。遇雨季时,下落的雨水经由建筑物的管渠进行收集,并利用管渠的设计与排列,将收集后的雨水引入具有过滤功能的水槽中。利用水槽中的砂石与鹅卵石等材料过滤水质,而后将过滤后的水资源引入蓄水池,以备后期使用,或将过滤后的水资源用于植被灌溉,用以减少植被灌溉所需要的耗水量。
3.4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应结合施工设计地势地形的特征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尽量减少对于原有生态环境形成的地质、地势的改变,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生态形态及地质地貌。因此,应有效利用原有地势地貌所形成的凹陷及走向,将自然形成的凹陷处设计为蓄水池,利用凹陷走向,建立隐形的水渠,使雨水通过自然形成的凹陷型路线进行汇流。在公园林地规划中,为保障绿化施工面积,构建优质园林,园林规划设计时会设计大面积的绿地,应结合绿地种植植被根系生长及分布情况,并在设计时注意园林植被与水塘的分布及排比,尽量使得植被的种植分布呈现出围绕式的形态,以便于植被摄取水分。同时,还需要注意景观布置中凹陷处水流通道与地下管网及排水口位置的设计与计量,避免因设计计算失误导致植被生长及水资源应用受阻[3]。因此,为了保障海绵城市理论的有效实施,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注意配比。
4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4.1 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手段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视度的逐渐提升,使得风景园林规划项目也随之兴盛起来。现如今,风景园林规划面积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科学理论被运用其中,如生物学、生态学及群落生态学等。人们通过种植绿化植被、水生植被、地域专属性植被吸引野生动物,利用野生动物与植被间的特殊联系,维持该地域的生态平衡,同时,有效利用生态平衡创建优质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生存的生態环境质量。
4.2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有效落实海绵城市理论,应注重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因过度人为操作导致园林生态环境受损,应从细致处着手,如施工材料的选择、园林风景规划的方式、种植植被的选择及种植方式等,皆应从保障园林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进行专项性选择。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园林植被的生态习性,并根据植被习性定期进行浇灌、修剪、养护等养护管理。
4.3 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规划风景园林时,应着重关注景观绿化效果,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园区内湖泊、水道的水质问题,避免水质污染影响园林整体生态环境,应定期清理湖泊、水道内的垃圾,以保障水质,降解污染。另外,还需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建立地下集水区域及水循环系统,利用相关技术及设备净化集水,并将净化后的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可用于植被浇灌,以此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
5 结语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优质结合,既能满足美化城市建设,又能为城市生态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应深入了解海绵城市理论宗旨,并在规划设计中将其贯彻实施,利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海面城市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人们创建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薛雨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
[2]宋琳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8(8)
[3]汪煜婷.风景园林规划中整合海绵城市理论之实践[J].才智,2018(24)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