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摘 要:近年来,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的防护林、道路林、苗圃等出现榆树相继死亡的现象。经调查鉴定,榆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榆小蠹为害榆树韧皮部下的形成层。掌握此虫害的发病症状,及时识别榆树小蠹虫,并采取防控措施尤为关键。
关键词:榆树小蠹虫;识别;为害;防治措施
1 小蠹科简介
小蠹科(Scolytidae)属昆虫纲鞘翅目,微小至小形,宽短,圆筒形。头部一部分向下方延长,成较短的头管,象鼻部分短而不甚明显,触角短,锤状。前胸背板大,长度约占体长l/3以上,前端收狭,足胫节有齿,跗节5节,末节长。鞘翅长,盖过腹末,表面有粗大的刻点条纹,腹板可见5~6节,腹部末节通常呈平切状,体多为黑色或褐色,被毛。幼虫无足式,似象甲幼虫,多数种类为林木重要害虫,成虫和幼虫蛀食树皮或木质部,形成分支的隧道。
小蠹科昆虫按照食性可分为2大类:树皮小蠹(bark beetles)和食菌小蠹(ambrosia beet-les)。树皮小蠹钻蛀在树皮与边材之间,直接取食树株组织;食菌小蠹钻蛀木质部内部,坑道纵横穿凿在材心中,坑道周缘有真菌及其他微生物与之共生,食菌小蠹取食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菌丝和孢子。树皮小蠹科对寄主的选择比较严格,显示寡食性;食菌小蠹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不严格,能寄生多种植物,显示多食性。食菌小蠹2种食性的分化是历史演化的结果:寄生于裸子植物的较原始的小蠹类群均属树皮小蠹类;被子植物出现后,寄生其上的小蠹采用与真菌共生的方式,通过真菌获得消化纤维的能力,钻入树木材心,开辟了新的食物能源,从而大量繁殖。
2 小蠹虫识别方法
2.1 多毛小蠹
成虫体长 2.5~4.5mm,头和前胸背板黑色,背板前缘和鞘翅呈暗褐或黄褐色,体密布刻点,鞘翅上有纵刻点列,体表有光泽,少毛,头部平大,触角锤状,腹部末端腹面呈斜截形,第2腹板中部有1个固定瘤,瘤身侧扁,端头膨大。雄虫第 7 腹节背板无长刚毛,卵椭圆形,约1mm,乳白色,透明。幼虫老熟体长 4~5mm,肥胖略向腹面弯曲,乳白色,头较小,黄褐或棕褐色,口器色深。蛹为裸蛹,长 4~5mm,初乳白色,后色渐深,淡褐或乳黄色。
多毛小蠹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子坑道内越冬,翌春越冬幼虫开始取食为害,于子坑道端筑圆筒形蛹室化蛹,6 月間(据观察 6月5~29 日均有成虫出现)成虫羽化咬成圆形羽化孔飞出,1次飞行距离 8~10m。一般是以虫源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选择生长衰弱濒死树木及枝干和新死亡且未干枯的树木及枝干蛀孔为害,蛀孔处可见黄褐色碎屑状虫粪,且多伴有流胶。
成虫蛀入后,在韧皮部与木质部间蛀纵向母坑道,长约 40~55mm,宽 2~2.6mm,侵入孔在母坑道的上端,交配室在母坑道的末端,产卵在母坑道两侧。孵化后的幼虫分别在母坑道两侧蛀横向子坑道,约40~50条,自母坑道两侧水平伸出,略呈“非”字形,初期近于平行互不干扰,随虫体增大坑道向上、下方伸展,由小变大,坑道弯曲或混乱交错,蛹室位于坑道尽头,子坑道长 35~60mm。秋后幼虫于坑道端越冬。多毛小蠹虫体较小,成虫、幼虫多在树体皮层内蛀食为害,外在蛀孔小,且伤口处多有树体流胶症状,不易被人发现,疏于防治或抓不住最佳时机防治,导致为害加重。
2.2 脐腹小蠹
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是中西亚地区的本土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其中北京、辽宁、新疆、河南、宁夏、山东地区为害较重。主要为害白榆、春榆、黑榆、黄榆等,脐腹小蠹幼虫和成虫取食树木韧皮部,树木因有机物输送通道被切断,而无法获得营养以致干枯死亡。为害较严重的地区,榆树死亡率达98%以上,形似火烧。脐腹小蠹外形、为害状及生活习性与欧洲榆小蠹颇为相似,均为小蠹亚属下的种。
2.3 副脐小蠹
一般习惯性称为榆小蠹,分布在黑龙江、北京、陕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在新疆等多地发现,成虫体长 2.7~4.5mm,头部黑褐色,有刻点,额上生有黄褐色茸毛,触角锤状赤褐色。前胸黑褐色,前胸背板发达,背部散生梭形刻点并排列成行,背部生有稀疏的黄褐色短毛。鞘翅和3对足均为赤褐色并有光泽,腹部腹面从第2节起向背面端部收缩成斜削面,第2腹节中央有1个明显的瘤状突起。卵尖椭圆形,长径0.8mm,短径0.5mm,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褐色。幼虫肥胖弯曲呈“C”字形,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体节多横皱纹,无足,老熟幼虫体长5mm。蛹乳白色,微透明,体长3mm,主要为害白榆、春榆,幼虫在树干内越冬,以幼虫、成虫在榆树韧皮部、木质部之间蛀食为害,破坏形成层,影响树体生理机能,导致榆树生长不良,甚至整株死亡。
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活动,5 月下旬为成虫活动盛期,成虫交尾产卵。生活史不整齐,在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6、7月,除幼虫外,仍见到部分成虫活动。因此,确定幼虫活动期为4~10 月,成虫多在4~8月出现。成虫主要为害生长势弱的榆树,虫道内孵化的幼虫向主坑道两侧蛀食,形成子坑道,老龄幼虫在子坑道末端营造蛹室。副脐小蠹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是带虫苗木移植,带虫木材运输,副脐小蠹也将是榆树枯萎病潜在传播媒介。
为害症状:(1)急性枯萎:上层个别枝条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条,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脱落,嫩梢下垂枯死。(2)慢性黄化: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
3 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严禁调运有虫害苗木,以防扩散。(2)幼虫孵化期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一般孔直径为1cm,深度为3~4cm,每株打2~4个孔,药剂选用40%氧化乐果,或辛硫磷乳油稀释 2~5倍液。(3)树根灌药可杀死干内幼虫,药剂用40%乐果乳油300~500倍液灌根。(4)幼虫为害期,在树体为害部位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用塑料密封裹缠,7d后解除。(5)成虫活动盛期,喷施2.5%敌杀死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灭杀丁2000倍液,或其它菊酯类高效触杀杀虫剂。(6)利用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7)加强树木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结合修剪,彻底清除有虫枝和衰弱枝,集中处理。一般不需单独施用药剂防治,可兼治防治食叶害虫和一些食果害虫。
参考文献
[1]张斌.榆树小蠹虫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园艺,2010(9)
[2]徐阳,朱晓梅,刘雪峰.榆树脐腹小蠹坑道真菌研究[J].森林工程,2013(4)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