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民
1946年,齐白石希望胡适来为他写传记。胡适是大忙人,此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但齐白石专程来到胡适家,送去一包自己的有关材料,认真托付。感念于此,胡适就答应下来。
其实传记后来没有写出。一年以后,胡适才抽出假期,翻读资料,最终只编出一本薄薄的“齐白石年谱”,还靠了黎锦熙、邓广铭两位学者合力。其中故事,暂不涉及。只说胡适读了齐白石自述文章后的感受。胡适读后便表态:
很喜欢白石老人的文章……我觉得他记叙他的祖母,他的母亲,他的妻子的文字都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
胡适引述了齐白石《母亲周太君身世》:
田家供灶,常烧稻草,草中有未尽之谷粒,太君爱惜,以捣衣椎椎之,一日可得谷约一合。
太君三十后,翁弃世……从此家境奇穷。(太君)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立能反哺。
胡适以为“前一段记椎谷粒,古文家也许写得到。后段‘恨不见纯芝兄弟一日长成身长七尺,古文家决不敢这样写”。
还有一节,齐白石记述自己为避兵祸去北京时的情景:
临行时之愁苦,家人外,为予垂泪者尚有春雨梨花。过黄河时乃幻想曰,“安得手有嬴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同过此桥耶!”
不仅奇想突兀,且动态画面,让人强烈体会到此时运笔者心情。胡适以为:“这都是他独有的风趣,很有诗意,也很有画境。”对于为何齐白石能写出这般别异的天然文字,胡适试着解说:
他没有受过中国文人学做文章的训练,他没有做过八股文,也没有做过古文骈文,所以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
也許正是没受到系统的旧式或现代教育,齐白石才颇得天籁之机,所以绘画作文,别出心裁,自成一格。这一点,应是胡适喜欢其文的缘由。
(摘自《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