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永才
《巫术师》是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尼古拉斯的“反英雄”和“叛逆者”形象成了英国青少年争相效仿的对象。本文主要借助过渡仪式,剖析过渡仪式中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揭示主人公在这三阶段的行为变化和内心嬗变,分析他在神戏仪式中不断成长的经历和过程。
一、约翰·福尔斯和《巫术师》
约翰·福尔斯(1926-2005)是英国当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他耗尽毕生时间,反复推敲修改的《巫术师》引起社会的轰动。《巫术师》是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不但被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经典,也是英美各大学英语系20世纪英国小说课程的必读作品。作家盖伊·达文波特(Guy Davernport)盛赞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和文义最丰富的作品之一。”美国散文作家约瑟夫·艾本斯坦(Joseph Epstein)认为:“这部小说高超地将作者对二次世界大战、现代欧洲历史的研究融合于年轻男女多重爱情的文本,是一部文学佳作,是一部具有开化意义的作品。”
二、过渡仪式
(一)过渡礼仪的内涵
民俗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过渡仪式》中这样阐释过渡意识:“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态、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所举行的仪式。”所有的过渡仪式都经历着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他把过渡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separation)阶段、阈限(limen transition)阶段、融合(reaggregation)阶段。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对阈限概念兴趣盎然,并把仪式理论加以扩充,他把阈限阶段分为前阈限(preliminal)、阈限(liminal)、后阈限(post luminal)。他认为阈限是“一种模棱两可,似非而是的状态”,在阈限阶段,由社会等级导致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二元对立的阶段关系甚至会颠倒过来。
(二)《巫术师》的过渡仪式分析
1.分离阶段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对英国中产阶级假模假样的生活方式深恶痛绝,仿佛自己是真诚善良的人,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给父母和祖辈,他对于自己家庭没有出现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满腹抱怨,“一代又一代,尽是船长,牧师、海员、小乡绅”。在他得知父母由于飞机遇到雷暴雨而双双逝世的消息,“震惊之后,我几乎产生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自由了”。
尼古拉斯对虚伪和谎言恨之入骨,好像表明他是一个正人君子。然而现实中,他非常虚伪,无法正确地处理和女性的关系。他对女性满口谎言,并极力控制女性。他把女性分为两类:被爱的和被利用的。他和不同的女孩约会,却从来不付出真心,最终无情地抛弃她们。
2.寻找身份的阈限阶段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来到希腊小岛。随后,他在岛上遇到了布拉尼岛屿的富翁康奇斯,他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预言家,他扮演着柏拉图笔下掌控木偶人的巫术师,他通过布置宏大的神戏舞台激发了尼古拉斯在阈限阶段的成长。在福尔斯的《智者》中,神戏的原则是造物主创造出一种能够让统治者自我管理、自我治疗的情境,激发受教育者能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自由选择、自由成长。神戏第二个作用是消失,神在启蒙教育人后自然消失,人们不知道神的真实面目,更不知神在何方。经历神戏得到人生启迪和道德暗示的尼古拉斯进入了阈限阶段。他的“阈限人”身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对责任的疑惑;第二,他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第三,他对对方身份的不确定。
人类学仪式和象征研究的大师特纳曾指出,仪式中有个能带领“阈限人”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正确的心态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训导者。这个训导者,往往由长者担任,他代表那些绝对的、不证自明的、表达了普遍美德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价值观。
小说中,康奇斯现身说法,叙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战场上逃跑当逃兵的遭遇,说明责任的重要性。康奇斯为了所谓的自由,选择做逃兵,因此,终生生活在黑暗的阴影中,心中不能释怀这种不负责任的自由带来的缺憾。康奇斯的故事使得尼古拉斯想起了艾莉森,“想起了她看到我的那个眼神,我明白了爱情不可得,生命也易逝”。
小说中,康奇斯回忆了自己曾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作为岛民领袖的痛苦。他被迫在纳粹军官的监督下亲手杀害了被俘的游击队员。因为如果不杀游击队员,所有在场的岛民就会被处以极刑。这两难的抉择就像魔法师的骰子游戏,不管如何选择都是死亡之签。尼古拉斯开始认识到现实世界中自由选择的困境,反思自己先前对于爱情幼稚的理解。正如特纳所说:“阈限能被部分的表述为反思阶段。”他也逐渐意识到强调自由的同时,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神在神戏当中就像魔法师变魔法一样,神在神戏中若隐若现,以不直接干涉的方式去干涉,以看不见的方式让人感知。“一个人通过扮演神的角色教会另一个人如何获得自由,然后再让别人看清自己不是神。”
尼古拉斯在神戏当中受到数次冲击后使他从虚幻的现实中清醒过来,也象征着一个现代人从满是幻象的虚拟世界走向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也是对人类在一个偶然世界里面认知到真这个绝对概念的艺术性演绎。领悟之前的尼古拉斯总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看不清真实的处境,而尼古拉斯的领悟过程,体现了“心灵从纯粹影像的天地上升到可见事物的天地,再上升到理性世界的直觉的进程”。
3.幡然领悟的聚合阶段
作家福尔斯在《智者》中,提出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将人类分为两种:拥有道德和智慧的精英,无思想而盲从的大众。前者为“少者”,后者為“多者”,双方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个体内部就包含有少者和多者的特点,少者的特点在个体内部多一些就成为智者,而多者的特点多一些就可能成为大众。少者虽是社会精英,但这并不意味着少者能成为社会的领导力量;多者可能拒绝听从少者,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听从。个体只有将少者和多者的特点相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康奇斯是一位拥有道德和智慧的老者,他在精神、肉体上拯救芸芸众生,而尼古拉斯就是被智者引导的人。康奇斯的任务就是在神戏中教导尼古拉斯成为自己的智者与巫术师,而后者经历磨难和考核的结果直接决定尼古拉斯是否有资格成为精英。
三、结语
在《巫术师》中,尼古拉斯从极端蔑视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沉溺幻想,到在小岛接受魔法师的神戏教化,逐渐抛弃幻想直到最后达到对现实的理性认知,拥抱现实,实现自我,以最终再次回到伦敦与艾莉森见面结束。小说中,尼古拉斯在魔法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意识的成长,正如福尔斯强调的“个人应该知道什么,但更加强调一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认识。”
(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英语综合改革——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zdjy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