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 刘立伟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一生成就卓著,功勋斐然。他不仅在治国安邦方面有杰出贡献,而且在哲学思想方面取得光辉璀璨的成就。其民众观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净化和治国安邦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众观的主要思想核心是顺民意、安民心、爱民众。本文基于王阳明的“三一理论”,即天人一体、万众一心、知行合一,对王阳明的民众观与当代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进行分析,提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措施,这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互助提升均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在王阳明的理想中,一门合格的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兼备积极的认知世界,处理好个体意识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强调以自身行动去改变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同时,他以不断的“入世实践”作为个人修为的真正履行过程,强调“知行合一”,做事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治理百姓,使百姓相信官员和政府,引导人民专注于各人的本职,走向人生的正途,达到上下齐心,最终做到万众一心。
一、王阳明之民众观:“三一理论”
王阳明在钻研朱熹“格物穷理”的儒家思想时发现“存天理、去人欲”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从而创建了心学,成为中国历史上倡导人性解放的先驱。辞官回乡后,他开始提倡“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告诉世人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道理,更应当去实践。同时,作为一名哲学家,他有着极高的思想境界。古代的哲学家将人生的理想境界称为天人合一,而他的“人心即天理”、致人心之良知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更是映射出他的天人合一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给人启迪。作为一名官员,他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其“致良知”的理念,认为自古百姓都是弱势群体,并且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建立起百姓对官员和政府的信任,唤醒百姓对世上“大道良知”的信心,并用自己的“爱民心”和“利民行”唤醒和激发百姓的“同理心”和“向善心”,引导人民专注于各人的本职,走向人生的正途,达到上下齐心的理想效果。
二、王阳明之民众观与当代人民思想的比较
(一)“仁”是基础点
王阳明的爱民思想源自他的心学,更是对儒家圣贤学说的追求。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汲取了大量有益的哲学思想与精神力量。“亲民”思想的精髓领悟,“明明德”思想的核心要义,对于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巨大,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扎实的哲学根基。在王阳明看来,“仁”是由爱己推及爱万物的道德要求,“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这是王阳明传承“仁”学的一大照射,更是他未来提倡“三一理论”的基础。
(二)“宜”是关键点
王陽明的思想解放了自朱程以来对人性的束缚,改变了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官方对于儒家文化的大一统垄断地位,重新接续上了“生命之乐”的孔学真义,使人人都沐浴在圣人之学的光辉里,更突破了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一直被压抑、歪曲的“人”得到了空前解放。而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思想解放的一大助力,同时为现代人研究圣贤思想提供了“宜”之大环境。
(三)“合”是着力点
从一定程度上看,当代人民思想亦是民众观的一个缩影,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高度。历史时代不同,但是核心要义与精金精粹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当代人民思想也反映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提升与适应的过程。过去,在温饱尚不足以解决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民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限制,人们往往只关注小我,只注重眼前的个人利益,无暇关注其他。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立足于道德精神境界的批判与赞扬,对于理想人格的探索与追求逐渐深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可以勇敢地为社会不公平现象发声,找到社会流弊,传播与弘扬积极、阳光的正能量。
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
无论是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人们都要将中国传统智慧与当代智慧相结合,做到天人一体、万众一心、知行合一,相辅相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天人一体,和谐相处
王阳明所提倡的致良知属于道德主体的实践,而将此推广扩充至社会团体乃至整个天下,则需要首先树立一体之仁的信念,以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为终极目标,这是王阳明晚年竭力强调万物一体的主要思想缘由。在自然绝对主宰的世界,人类拼命地展示自己的力量,以为这样就可以挣脱自然的束缚,而人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自然一起承受痛苦。但人们忽略了一点,全面进步的最终出路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回归自然,只有运用古代贤明的智慧,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用行动证明“天人一体”的思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步。
(二)万众一心,稳定社会
时至今日,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更加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国人更加坚信,唯有万众一心,才能坚不可摧地奋战到底。团结一心,是每个时代永恒不变的主旋律。社会的稳定依靠人的团结,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
(三)知行合一,共同发展
王阳明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之初始,心性本是善良,随着所接触事物的增多,思想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改变,惰性就会增长,知行不一就会出现。社会问题亦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要想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关系,人们需要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才能效避免风险。王阳明的“三一理论”就蕴含了哲学智慧,把万事万物视为一体,发自内心,站位高远,将“良知良能”与“躬身践行”相结合,抓住有利机遇,摒弃对立、对抗因素,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国际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共同进步,避免人类之间的战争发生,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结语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向前向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当前,我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博大包容的社会环境。公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共建美好家园。同时,人们不能忽视支流的局部影响。唯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存在并不断蔓延,尤其是对没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群,单一利益化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其重大干扰因素。而从价值观的进步指导思想来说,心学给了当代人们极好启发。在心学领域,要以“致良知”的核心思想作为前提,告知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良知充满足够的自信。要存养自己内心的良知善意,通过反复的实践履行,不断地“省、察、克、检”,在自查自省的自我提升中,不断完善自我,强大自我。在这种自信的基础上,要逐步修成“不动心”的心理素质,努力增强抗干扰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外界诱惑,从而排除不必要的杂念,坚定踏实地迈向目标。另外,“知行合一”及“不拘一格”的指导思想可以鼓励个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实践中,在尊重他人的良知的基础上,将实践所获得的全面信息及处理结果作为改进的方式,进一步实现目标,从而真正成为理想主义者提升思想修为、成就理想的正确指南。
(1.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三一理论的王阳明民众观研究”(课题编号:2019030101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川(1978-),男,河北昌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高校党建、思政、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