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威廉·狄恩·豪威尔斯的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通过对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的描写,隐含了有闲阶级对小中产阶级的支配。在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中,有闲阶级虽然成功地维持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但是失去了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有闲阶级;炫耀性休闲;炫耀性消费
作者简介:杜伊,女,湖南湘乡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
威廉·狄恩·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地、恰如其分地处理题材”[1]129。因此,威廉·狄恩·豪威尔斯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的社会现实。《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叙述了主人公塞拉斯·拉帕姆在南北战争后,抓住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投身于矿漆事业。正当他即将成功跻身于上层社会时,却因为文化资本培植的疏漏与周围的经济环境开始变得恶劣,最终功亏一篑。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虽然主人公是小中产阶级,但是威廉·狄恩·豪威尔斯对以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为代表的有闲阶级的描述同样精彩。因此,本文基于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结合十九世纪末美国的社会现实,从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有闲阶级主体性的丧失。
一、炫耀性休闲
有闲阶级是指“可以摆脱劳役的上层阶级”[2]1。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是有闲阶级证明其自身地位的两种方式。炫耀性休闲是指“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2]25。比如从事文学、艺术等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的活动。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布鲁姆菲尔德·科里在年轻的时候定居罗马,从事以学习绘画艺术为形式的炫耀性休闲。在年老的时候,他从事以文学阅读为形式的炫耀性休闲。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认为,“想要获得并维持人们的尊重,仅仅拥有财富或权力是不够的。财富或权力必须提供证据”[2]21。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的父亲是跟印度进行贸易的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产。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以从事绘画艺术与文学阅读为形式的炫耀性休闲,提供了拥有财富的证据,维持了有闲阶级的社会地位。
塞拉斯·拉帕姆在没有正式与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会面前,他认为“这位又高又瘦、胡子花白、身躯微伛的男人身上的一切都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贵族气息”[3]90。塞拉斯·拉帕姆在正式与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会面后,却对妻子说:“他是我见到过的最可亲的人”[3]144。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以高贵的礼节这一炫耀性休闲的评判标准,瞬间击碎了塞拉斯·拉帕姆认为他可以在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的圈子里跟他平起平坐的想法,完成了有闲阶级对小中产阶级的支配。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指“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4]14。随着时间的流逝,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的金钱不像之前那样宽裕了,各处的收入有所削减,而生活却更奢华。这时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为了消解小中产阶级对有闲阶级的影响,他运用代理休闲来维持有闲阶级的社会地位。代理休闲是指休闲“由经济独立、具有自主权的家长之外的其他人表现出来”[2]33。以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为代表的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休闲与代理休闲,实现了维持社会地位的目的,却没有实现休闲摆脱压力的目的,失去了人的主体性。
二、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是指“在饮食等方面质量上的精心挑选与辨别”[2]41。除炫耀性休闲之外,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为了消除小中产阶级对有闲阶级的影响,有意策划了一个宴会。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中,举办宴会需要一定的经济能力。布鲁姆菲尔德·科里无法摆脱举办宴会的想法。他对妻子说:“宴请不会对我们不利,反而可能对我们有利”[3]171。通过宴会,“设宴者将想要与之攀比的竞争者邀请过来,让竞争者在代替东道主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见证东道主无法独自应对超额的珍贵物品的消费”[2]42。在《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中,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特意为塞拉斯·拉帕姆挑选了一支雪茄,并介绍说这些雪茄是新货。塞拉斯·拉帕姆在代替布鲁姆菲尔德·科里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证实了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的社会地位。
“饮食礼仪上的差异,在酒水的使用上最为显著”[2]39。酒水的花费是昂贵的,那么它就被认为是高贵和光荣的。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仅凭汤姆·科里描述拉帕姆家:“用餐时没有喝酒的习惯。他们要么在吃饭时喝点茶或咖啡,要么喝冰水”[3]137,就作出拉帕姆家既不属于上层阶级,也不属于下层阶级的判断。布鲁姆菲尔德·科里明明知道塞拉斯·拉帕姆没有喝酒的习惯,却在宴会上提供了酒。不懂有闲阶级礼仪的塞拉斯·拉帕姆不知道怎么拒绝喝酒,于是他只能任由自己喝醉。喝醉后的塞拉斯·拉帕姆开始在优雅的有闲阶级面前,用鄙俗的语言吹嘘自己的發家史,从而导致他切断了与有闲阶级的联系。以布鲁姆菲尔德·科里为代表的有闲阶级为了维持社会地位而进行炫耀性消费,失去了人的主体性。威廉·狄恩·豪威尔斯通过叙述布鲁姆菲尔德·科里的炫耀性休闲与炫耀性消费,揭示了有闲阶级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中主体性的丧失。
参考文献:
[1]董衡巽. 美国十九世纪文论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2]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M]. 李风华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3]威廉·狄恩·豪威尔斯.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M]. 殷惟本,黄云鹤译.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9.
[4]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 云南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