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诗歌中的王祥典故

2020-03-23 05:56朱曼曼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诗歌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9/40618119;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古朝鲜的青岛认识及青岛人文在朝鲜半岛的本土化研究”,立项号ZH201906024。

摘  要:“孝圣”王祥是琅琊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奠基性人物。在古代朝鲜文人的诗作中,与王祥有关的典故运用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对古代朝鲜诗歌中的王祥典故进行考察。

关键词:古代朝鲜;诗歌;王祥典故

作者简介:朱曼曼(198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韩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2

在古代朝鲜文人的诗作中,与孝子王祥有关的典故运用随处可见。王祥在朝鲜半岛被广为人知,主要得益于《晋书》在朝的传播。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典籍的流通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宋朝时期,中朝之间的典籍交流形式变得丰富多样,最常见的可以说是通过“贡”、“赐”的方式进行交流。当时高丽使节入贡常来求书,双方便把书籍当作“贡”、“赐”的一种文化交流形式,以加强两国的交往。公元1016年,高丽使臣郭元辞归,宋真宗应他的请求,送给高丽《九经》、《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并准许高丽抄录《国朝登科记》、《太平御览》。高丽历代国王不乏贤能好学之士,他们大多重视搜集中国典籍,并且对其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和传播。《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其中的《王祥传》是房玄龄主编的一篇传记,也正是这篇传记让朝鲜文人了解王祥,开始在评论、杂文中引用王祥典故,甚至以王祥为题进行诗词创作,将王祥作为践行孝道的典范进行传播。

朝鲜文人在创作中最经常引用的王祥典故当属他的卧冰求鲤故事。卧冰求鲤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记载:“(王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李齐贤(1288-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朝鲜高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汉文学家,文学和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功绩。1313年,高丽第26代国王忠宣王让位于太子忠肃王,自己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构置万卷堂,以书史自娱,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因召李齐贤来中国以为侍从。李齐贤二十八岁应召来到燕京,旅居中国约26年,期间游历大半个中国,遍交名士,与姚燧、阎复、赵孟頫、元明善、张养浩等过从甚密,以为知己。

李齐贤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关于忠和孝的关系,儒家经典早有论及。《礼记》说:“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事君不忠,非孝也。”孝子王祥历经汉、魏、晋三代,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李齐贤也是至孝之人,认同“入为孝子出忠臣”这一观念,认为忠臣的前提是孝子,孝亲和忠君是统一的。他在《益斋乱稿》第二卷<王祥碑>中写道:“有扁路傍石 上有王祥字 卧冰得泉鱼 馈母此其地 嗟我事宦游 连年负慈侍 区区望云心 甘旨远难致 何尝报前鬟 仅足同齧臂 载读孝子碑 茫然放清泪”。诗人来到王祥墓,联想到自己因为公务常年旅居中国,不能对父母尽孝,很是愧疚。王祥去世后的安葬处,除他的家乡山东外,全国各地也有许多王祥墓,如山西盐城、河南郑州等。正是因为王祥安葬处的不确定性,很多慕王祥孝子之名而来的朝鲜文人闹出了很多“乌龙”。朝鲜中期的政治家、学者金城一在<王祥墓>(《鶴峰逸稿》第一卷)中写道:“孝子佳名感客耳,回车不避道途难。剥苔试读丽牲石,只是寻常辽塞官。”这首诗的意思大致是“我因王祥孝行深受感动,不顾路途艰险来到他的墓地。然而当我拨开遮住墓碑的苔藓才发现,逝者不是我要找的王祥,而是与王祥重名的一位普通边塞官员”。尽管这位王祥不是金城一要找的孝子王祥,但是这位王祥也是在朝鲜王朝美名远扬的边塞将军,很多朝鲜文人慕名而来。朝鲜中期的文臣、学者成俔在<过王祥墓>(《虚白堂诗集》第三卷)中写道:“都督当朝杰,边民赖抚绥。威名扬远塞,事业辉丰碑。怊怅松林暗,荒凉石兽危。斜阳无限意,驻马立多时。”成俔曾四次出使中国,期间游历中国多地,对中国历史文化了如指掌。

成俔的师傅徐居正(1420-1488)是朝鲜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字刚中,号四佳亭。李朝初年徐居正选编的《东文选》,是今天了解高丽文学创作的唯一文献。徐居正的才高学博不仅表现为他的诗文创作,也体现在他的众多撰著。除参修《经国大典》之外,《三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文选》、《舆地胜览》诸书,皆为徐居正受命与时贤同撰,但大抵出于他一人之手。朝鲜成宗七年,明使祁顺、张瑾出使朝鲜,徐居正以能文充任远接使及馆伴,其文才深受明使赏识,祁顺评价他说“如公之才,求之中朝,不过二三人耳”。徐居正对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十分感兴趣,在《四佳诗集》第三十一卷选取其中十位孝子,分别以他们为题创作组诗<孝子图十咏>。其中的<王祥剖冰>曰:“蚁床慈母抱沉痾 雪乱天寒可若何 忽此剖冰双鲤跃 天心报答亦应多。”这首诗可以说是对“卧冰求鲤”这一典故的诠释或解读。也正是通过这首诗很多朝鲜百姓了解了王祥的孝行,并深受感动。

关于王祥的典故除了“卧冰求鲤”,还有他“不拜晋王”的故事。公元260年,曹髦被杀,朝臣为之哀悼,王祥大声号哭说:“这是老臣的罪过啊。”涕泪交流,众人都感到惭愧。不久,迁司空。公元264年,转太尉,加侍中。实行五等爵制后,封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同年,司马炎袭封晋王,王祥与荀顗一起去会见他。荀顗对王祥说:“相王(指司马炎)地位尊贵,何侯(何曾)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应当下拜。”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去拜人的道理?这样会损害魏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不会去拜他。”等见到司马炎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長揖。司马炎说:“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高丽后期的学者李谷(1298-1351)曾以王祥不拜晋王的故事为主题作诗<咏史>(《稼亭集》第十五卷)一首,诗曰:“安有三公辄拜人 眼中曾不见何荀 一言曹室九金重 相国虽尊亦魏臣”。

另外,吕虔佩刀也是有名的王祥轶事之一。三国魏刺史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看,以为有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强迫他才接受。王祥临终前,又把这把刀授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的后代之中多贤才,在东晋时期尤为兴盛。唐代诗人李商隐《谢书》曾引用这一典故,诗曰:“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朝鲜高丽时期著名诗人李奎报(1169-1241)在朝鲜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朝鲜的李太白”。他曾经在诗<上右谏议李世长>(《东文选》第十一卷)中用“合佩吕虔刀”来形容李世长尊贵的身份和过人的才能。之后,诗人郑斗卿也在诗<登凌汉山城>(《东溟集》第六卷)用“作客聊成王粲赋,防身却忆吕虔刀”表达自己对出仕的渴望。

王祥典故在古代朝鲜诗歌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朝鲜文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通和热爱,也是中朝文学友好交流的真实反映。朝鲜古典文学研究对于当今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文学交流与发展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春如.高丽李齐贤诗歌中的中国名人典故[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1期.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